APP下载

论本土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发展中的重要性

2017-03-29李文婷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李文婷

摘 要:本土音乐文化是民族声乐的生命,是民族声乐的灵魂,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民族声乐的根本。长期以来,为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更加完善,民族声乐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方法,但是借鉴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代替,在借鉴的同时还应不断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应扎根于民间,立足于本土音乐文化之上。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民族声乐;继承与借鉴;发展现状

流传悠久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经过历代优秀的演唱家们在演唱实践中悉心打造、艰苦耕耘、代代相传、相继相承发展而来的。从二三十年代起西洋唱法传到中国,同时带来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古典歌曲、艺术歌曲、一些各国的民歌,还有歌剧的咏叹调等,这对中国的声乐艺术起了一个推动的作用。后来,一些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不仅仅把外国的音乐文化传到中国来,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用西洋的发声方法结合我们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风格和行腔的韵味来演唱中国的民歌。

但民族声乐的根本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没有继承,发展就无从谈起,借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为我所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底蕴之丰厚令世人矚目。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可以说浩如烟海。因此,我们的民族声乐应扎根于这片丰厚的沃土上,在借鉴吸收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一、民族声乐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继承和吸收了传统的戏曲、曲艺的唱法,还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混声唱法。这种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特有的行腔韵味为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民族唱法。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歌曲,从《诗经》中的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都凝聚着无数音乐爱好者们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最早的民歌都是用纯真声演唱的,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而自然,给人一种亲切感。北方个别地方的民歌,例如青海的“花儿”,在高音区运用了假声演唱,别具特色。“在这种原始的唱法中语言与声音密切结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并且普遍带有说唱性,其音色高亢明亮,位置靠前。这种声音呼吸较浅,共鸣较少,所以不太婉转柔美,其演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民族唱法逐渐走向专业化。有些音乐院校开始开设民族声乐课,设立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同时,大胆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其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我国的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一些爱好民歌的优秀歌手来到音乐院校进行正规训练,使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轨道,为民族声乐增添了许多色彩,更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民族唱法大胆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

但是,现如今,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能否保持独特的民族风格,能否坚持其发展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是否扎根民间,立足于本土音乐文化之上。

随着一批又一批优秀歌手的涌现,乐坛的繁荣有目共睹。但潜在问题越来越明朗化。正如有关人士所评价,从一批又一批歌手包括不少一流歌唱家的演唱来看,演唱风格特别是声音,越来越显现出一种趋同的走势,即千人一面。他们的演唱无论是舞台还是各种媒体里传出的民族之声,声音差别甚微,风格非常接近。虽然新人人才辈出,但几乎都是在同一种声音、同一种风格中比高低,水平越高,声音风格越接近。

在学院派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些高等学府的学生在考学之前百人百嗓,各具特色,而在考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却由不同风格、不同条件的嗓音转变成为同一种听起来“具有方法”的美声唱法。即便是唱我国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民歌,也是用西洋的发生技法来演唱,而传统的戏曲、曲艺等唱段,他们从不问津,这样根本就不能唱出这首歌的风格韵味和特色,不能很好地诠释我国的地方民歌。

因此,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成了“以西洋为主,中西结合了”。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

(一)继承

民族声乐的继承是处于根本性地位的。在56个民族所居住的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世代耕耘劳作、生活、娱乐,以其民族的智慧所创造出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民族声乐宝库中,需要认真研究,总结、吸收、继承的内容很多,除了民歌之外还有戏曲、说唱等几类,其中所包含的吐字、行腔、表演、唱、念、做、打、经典的唱段、曲牌、流派等,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百科。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我们能够概括地体现民族风格特征的继承,如下几个方面:

1.方法

第一,就是咬字,吐字的规律。民族传统上,把字的准确性、清晰性,对声音的影响力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总结了不同字,其着力点不同的“喉、舌、齿、牙、唇”和“口”的不同开形的“开、齐、撮、合”四呼。根据汉语发声的辅音阻气较大的特点,戏曲中所谓“喷口”“以字行腔”“千斤道白四两唱”都是经验性、科学性的重要问题。字的规范是很能体现民族声乐特色的,并且对声音的质量好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国明代曲作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就有重要论述,它包括:四声、出字、收音、字头、鼻音、声韵翻切等。

第二,丹田支持和“短前的通道”,是民族声乐技术方法上又一个重要的特征。从歌唱通道上把握,短的感觉应该重视,尤其在男高音和女高音的演唱与教学中,更要具体体现出来,在短的“通道”感觉中,声音一定是靠“前”的,靠“前”的声音效果要与靠“后”的咽腔打开相对应提出来,不能顾此失彼。

第三,圆润、明亮、脆甜、清亮的音色是又一个重要内容,保持继承其特色的情况下,不排斥、不排除其他色彩的出现和共存。

2.创作

在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上,方法的体现固然重要,但方法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实际上,作品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配合以独特民族语言的行腔咬字和其他一些表现方法,很能体现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这是民族声乐的“骨架”和“中心”内容。这不仅包括民间歌曲,而且包括戏曲曲艺唱腔等。这主要牵扯到作曲家的创作问题。

3.审美特征

(1)“神”“气”“韵”与“形”“象”“景”“境”在神似之美,气似和韵味似的情况下,要带出形似、象似,追求强调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指主观世界的思想感情;客体指歌唱中如何象形、摹物,反映客观生活中的“真”的问题。也就是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是高的境界,具体讲,不仅从声音,而且到形象都要求统一、逼真。

(2)旋律线:生动的以圆为基本特征的旋律线,加上字的抑扬顿挫和装饰音,装饰变化给旋律带来的极大可塑性特征和丰富的表现力的运用与保留,变化无穷,独树一帜。

(3)“表演美”:我国民族声乐中所吸取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的表演和形体动作,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全面运用的表演手段。唱必动,动必演,歌唱与表演几乎同等重要。一方面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另一方面,表演和形体也十分出色,一招一式一举一动,讲究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运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完整的表演美学体系。民族声乐的发展提高,尤其是民族歌剧的发展,吸取我国戏曲中的表演手法,显得更为重要。这是我们民族审美习惯中的一大方面。另外,如果想把我国戏曲中的表演“功夫”学得好一些,到家一些,那么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应该受严格的专门训练,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应开设戏曲表演“功夫”课。

(二)借鉴

1.方法

(1)喉头:在欧洲传统唱法中喉头的稳定受到极大关注,而且对咽腔的打开与声音的稳定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喉位高,声音则腔体小,喉位低,咽腔则开度好,上下能竖起来,形成“通道”。所以,低而且稳定的喉头位置是应该认真对待,并且要很好借鉴的。

(2)共鸣腔体的充分运用:演唱方法中基本的几个腔体包括鼻腔、口腔、咽腔、胸腔和头腔等,对歌唱时的腔体打开,充分共鸣是欧洲传统唱法的另一主要内容。

(3)欧洲很多歌唱家强调声音从面罩喷射出去,从而获得“高”的歌唱位置,摆脱喉部压力,使声音放松,流畅自如,具有柔和漂亮的穿透力。

(4)我们对宽线条声音的吸取。西洋唱法中歌唱声音的“宽”、“竖”“立”感,对民族声音中“细”线条所容易造成的“粘”连喉头、挤咔声音现象有较大的“中和”改进作用。

2.作品

方法上应吸收一些西洋唱法中的某些合理部分为我所用,而且要唱一定量的作品,使借鉴到的方法进一步巩固。第一,我们应该唱一定量的西方艺术歌曲;第二,我们要唱一定量的歌剧咏叹调;第三,就是大量地听录音,了解欧洲声乐的发展历史、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最后,民族声乐要不断发展,一要继承,继承就要不断向民族民间学习,向各种流派、风格学习,从演唱方法到作品创作都要深入学习、研究;二要借鉴,吸收别人之长,尤其是技术上的优点。在继承与借鉴这两条流动着的声乐艺术长河中,抱着以民族传统为主体、借鉴外来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客观、求实、求是地发展下去,这样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永远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逐步走向世界,以独特风格屹立于世界民族声乐之林。

四、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

我们知道,中国民歌丰富的润腔特色,主要源于绚丽多彩的民族戏曲及曲艺,而许多前辈歌唱家在这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功底,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歌手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并没有深入去了解我们本土音乐文化,即使在大学声乐教学上,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与专门培训,他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的唱法及润腔的技能技巧知之甚少,他们的演唱,自然就缺少应有的传统特色根基。

下面我摘录了两篇声乐界的知名人士发表的文章对此现象的评价:

发表在1998年11月6日《音乐周报》一篇陈晓华的题为《让民族之声更加丰富多彩》文章写道:“我国的民族声乐走出了一条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道路。但是这种探索不能以牺牲民族歌唱的特色为代价,更不应把民族声乐规范成一种声音,民族声乐历史形成的多种发声方法,创造了各种美好的声音特色,它们有技巧上的共性,更有鲜明的特征。如此丰富的民族之声,怎样去发展,方法科学又不适特色,这是声乐教育需要从更加广泛的意义去加以研究的,今年来在挖掘多种声音特色上,缺乏成功的范例,现在或许已到艺术界、传媒界进行新的探索改变的时候了。”

发表在2002年6月21日《音乐周报》孙悦湄的《是邪?非邪?——关注索朗旺姆现象》写道:“索朗旺姆获金奖,是否意味着现场评委对民族教学的否定?因为参赛选手中不少来自音乐院校的毕业生,音乐评论界指责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的现象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如果你闭起眼睛去听民族歌手的演唱,很难听出他们到底是谁,这种声音‘复制效果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歌唱教学最容易忽视的即‘风格。民族唱法应尽快走出某些认识上的‘误区,注意歌者个性和风格的培养,而风格特征必须是多色彩的、多样化的。”这就需要深入学习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

为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更加完善,我们需要借鉴西洋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来不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但是這种吸收主要是为了发展本民族原有的声乐艺术,绝不能是单纯的模仿或者代替。技巧是为语言服务的,是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如果不摆正这个观点,那么我们的民族声乐就会失去我们的民族特色,而变得苍白无力。

音乐学者刘辉先生说:“滋养民族声乐这旺盛生命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审美。”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发扬民族艺术传统中最优秀的技巧和创造,把他们集中起来作为我们民族艺术的永久财富,作为我们发展和创造新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牢固根基。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王永全.中西声乐艺术的碰撞[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