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强化操作,努力优化数学教学
2017-03-29潘凤霞
潘凤霞
摘 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小学是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位教学者都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扎实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还要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案例,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联系实际,强化实践,优化数学教学做出了以下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联系实际;强化操作;优化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联系实际、强化操作的必要性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动手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还能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二、联系实际,强化操作的具体方法
1.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尤其是数学概念和数学思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点,因而教师要把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作为重要教学任务之一。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验不足,抽象概括水平也极低,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概括事物往往还停留在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属性上,无法辨出事物的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测一测、量一量、摸一摸、验一验中学习数学知识,为其提供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这樣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他们的记忆,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认识图形、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间、长度单位、克和千克、测量等知识点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我在教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课时,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厘米、米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于是我让学生观察两条细线,使其在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体验线段的特性,接着我再指导学生进行测量书本长宽、文具长宽、黑板长度等实践活动。如此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运用,并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并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2.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性操作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发现数学规律。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自主探究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指导他们进行探究性操作时,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其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其次,教师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尤其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的孩子,我们应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整个发现过程。
3.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或实际活动。由此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亲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深刻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还能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如,学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之后,我与学生共同合作,用四个小正方体木块(纸盒)和一个底座制作一个日历,要求日历要能同时表示出月、日和星期几。制作过程中,有学生用一个木块表示1~12个月,也有学生用一个木块表示星期几,还有学生用六个面表示星期一到星期日。在学习了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测量和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及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等活动中任选一个专题进行,让他们互相协作完成任务。如此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能够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动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使数学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艺,唐淑丽,刘琛,等.着眼数学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学园(教育科研),2012(13).
[2]梁贯成.第三届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结果对华人地区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