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高效数学思考的策略
2017-03-29李伟
李伟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由刚开始的浮躁、盲从变得慢慢冷静,反思起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有了自己本真的思索,数学教学也慢慢学会关注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逐渐意识到数学课堂还是应该落脚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元智能上来,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上的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引导;概念;有效;策略
数学思考是指在数学活动中的思考。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是指学生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从广义角度理解还包括应用数学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式思考。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学生数学思考的界定,不再累述。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高效的数学思考,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简单地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策略一: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进行有效、高效数学思考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
数学教学情境,就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从日常的数学教学来看,情境的表现形式也有三种:一是以文词语言表达的情境;二是以数学符号语言表达的情境;三是以图像语言表达的情境。情境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情境只是作为教学的导入,有时出现在应用的环节,有时则是分散在课的各个教学阶段,贯穿始终。
而反观我们学生目前所学的数学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前人留下的既定文化遗产,是一些前人通过反复实践或研究得出的已经正确的结论与知识,课堂里教师想让学生重复经历一下这些所有数学书本上知识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我想既不符合实际,时间上也不允许老师这样做。同时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能做些什么呢?我想广大的一线教师在自己平时的课堂中努力地给学生创设一些有意义、有趣、有效的适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尽量在接近于既定知识产生的背景下或类似的情境之下来学习数学知识,我想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一定能为学生的有效、高效学习高屋建瓴、铺路搭桥。
策略二:把握数学本质,精心设问或追问,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为学生进行有效、高效数学思考导航
课堂设问或追问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课堂上的设问或追问,应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教材的研读及学生学情等的分析来进行,把握了数学的本质(即对数学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以及对数学的审美与对数学的精神追求等),再准确地把握课时知识点的定位,目标达成度的问题之后,从而精心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不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不出,简单的问题不应给优生,复杂的问题不应给学困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这位教师就会不断指名学生回答,直至某个学生答出自己所期望的答案。这种状况固然有利于迅速达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压抑了他们创造性、想象空间的发展,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多元智能有百害而无一益。如果该教师这时能灵活一点,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问或者再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一下学生,让学生自主得出问题的答案的话,我想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所以,精心地设计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设问或追问是一堂课能否有效直至高效的关键所在,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进行思考和精心预设的,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的设问或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自发的数学思考和思维的火花,能激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长此以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提升,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推进作用。
课堂设问或追问是用提问的方法使外部刺激和學生的内心反映联系起来,启发思考,发展思维。问题提得好,就能促使外部知识顺利地转化成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提问或追问不仅要有优化的问点,而且要有合度的问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择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保持其“愤悱”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董婧.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理性思考[J].教育信息,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