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各放异彩
2017-03-29华月晓
华月晓
在我代五年级(2)班音乐课时,由于对学生的陌生,我选择抽学号来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每次被点到的学生都会以倒霉的状态起立,下面的同学也都是大多幸灾乐祸。恰巧抽到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女生周同学,随着我的钢琴声她轻轻地唱起,可多数同学都是听不见的,包括我,于是我让她音量提高点再唱一次,谁料音乐声响起了,却还没她的声音,寻思着望过去,只见她红着眼眶,使劲捏着书本,我问了好多声怎么了,也没有回应,便让她坐下了。
课后,我想找那女生聊聊,谁料她早已没了人影。后来我想她一定是不愿意唱吧,可是为什么我要逼着学生做不愿意的事呢?并不是每个学生唱歌都好听,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表现自己呀。我想我是没有尊重孩子了,如果她不愿意硬是强逼着反而会厌恶吧。对于跟孩子之间的尊重问题我又有了重新的思考。
2500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美国学者加德纳教授也在1983年率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两者核心一致。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讲,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尊重,这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常识与信念。人生而平等,但人生而不同,真正的尊重,意味着对儿童智能结构差异的理解、对儿童文化的欣赏,并对儿童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化发展做出行动,让儿童成为“自己”。
一、儿童的智能不是平面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整合人性的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外,还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并且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可能。而传统的IQ理论,仅把前两项称为智能,后七项则叫特长。因此,儿童的智能图式不是平面的,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而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这是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精彩纷呈、生机盎然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儿童智能的发展,应该是以外延式的发展为主,即尽可能多提供儿童不同的机会,让儿童在多样化的具体尝试中唤醒自己的智能强项,为将来的内涵式发展定向。“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便是儿童外延式发展的尝试,也是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本土化操作的实践模型之一。
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体现为儿童智能的独特性、差异性与多样发展。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就是强调学校课程应适应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就是强调从儿童的独特性、差异性、多样性入手,努力在课程目标、计划、内容、实施策略、评价等一系列连续的课程时间活动中,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儿童,并尽可能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供每一位儿童选择、体验,以唤醒每一位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
对待同一现实,学生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性格差异。在音乐领域,这种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因为音乐是一门强调体验的艺术,如果用“标准答案”去套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在评价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音乐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比如,一首歌曲假如A、B两个乐段是风格迥异的,可询问学生:你更喜欢哪一段?可能有的学生回答喜欢A段,有的学生回答喜欢B段,并能说出相应的理由。评价时,虽然老师主观上更倾向于某一种回答,但对两种回答都应表示肯定,因为学生的回答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的外化,并且都说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差异。
音乐教学评价中,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其实是对音乐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的尊重,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有帮助的。
三、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评价时,应明确:“教育只有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义。”而且,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经历着不同的经历,享受着不同的生活,他的生活经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理应得到尊重。比如,在学习《五月的夜晚》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用己擅长的方式来表演这首歌曲时,有学生采取演唱的形式,有的学生采取了舞蹈的形式,还有的学生采取朗诵的形式。这是因为他们有的是合唱队的,有的是舞蹈兴趣小组的。这是学生从形式上与经验自觉联系的范例,在评价时,都要给予充分肯定。
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受教育不仅是每一个孩子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尊重孩子纳入教学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尊重儿童權利从帮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发展和儿童权利开始、从和孩子们一起制定评价标准开始,让成人和孩子一起成长付出,我想,儿童权利的真正实现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梁侠宾.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