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

2017-03-29夏雪艳黄磊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香港

夏雪艳++黄磊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在打造区域教育枢纽的战略背景下,香港政府制定了多项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内容涉及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研究国际化、跨境高等教育等方面,对促进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香港的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国际化内容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在全球迅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商品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也在此大潮之中逐渐形成,且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世界各国或地区分别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增加本地教育市场的吸引力,如英国提出支持高校开办海外分校,大力拓展海外业务;美国通过放宽签证政策,吸引海外学生。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和重要国际经济区域中心,其高等教育自开办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播中西方文化的使命,香港政府也将打造“区域教育枢纽”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提高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香港政府相继推出和调整多项相关政策。2009年,香港贸易发展委员会指出要把教育服务作为向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的重要“商品”[1]。2010年,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颁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书,提出“香港高等教育界别的未来,建基于界别能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保持地位”“院校应尽快实施全面的国际化策略”[2]。因此,从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研究国际化、跨境高等教育等国际化内容方面分析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对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国际化政策

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香港非常重视学生国际化,把学生国际化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方面。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曾在《施政报告1998-1999》中指出:“为了奠定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我们的政策是让非本地学生入读高等教育院校”[3]。2010年,香港政府提出,“院校应大幅增加为本地学生提供的海外学习机会和种类”。[4]

经过十多年发展,香港学生国际化政策不断丰富完善。概括而言,香港学生国际化政策主要包括资助政策和支持性政策两个方面。

(一)资助政策

1.积极资助非本地学生

香港政府认为,吸引优秀的非本地学生赴港就读,可使本地高等教育更国际化及开阔本地学生的视野。2008年,香港政府设立“10亿港元政府奖学基金”,用于鼓励本地优秀学生离港求学和非本地学生赴港就读。2010年,教资会设立“香港博士生奖学金”,以吸引境外优秀学生赴港攻读博士。对特定地区非本地学生的资助,也是香港政府资助政策的着力点。自2012年起,香港政府每年颁授至少10种奖学金用于奖励来自特定地区(如东盟国家、印度和韩国)的非本地学生。2016年,香港政府增设由私人捐助的“一带一路奖学金”,用于支持來自“一带一路”沿线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赴港就读。

与资助政策相得益彰的是,香港政府进一步放开非本地学生修读公费资助课程的年限,将非本地学生修读公费资助课程的限额增加20%至100%,为吸引更多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创造了条件。

2.积极资助本地学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学习

一是实施《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资助本地学生前往内地交流学习。内地是香港政府主推的重要地区之一。2014年7月,香港政府将有经济需要且已通过“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的香港学生纳入资助范围。2016年,香港政府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以帮助更多香港学生到内地升学。从2016-2017学年起,在指定的155所内地院校修读学士学位课程并有经济需要的香港学生,不论其入学途径,都可以通过资助计划申请资助。[5]

二是实施《香港卓越奖学金计划》,资助本地学生到世界知名大学进修。香港2014年《施政报告》提出,要为香港高中毕业生提供更宽更广的本地和境外升学途径,具体措施包括推行新的奖学金计划,资助本地杰出学生到世界知名大学深造。2014年11月,该计划被正式命名为《香港卓越奖学金计划》,以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教育水平的优秀人才,提升香港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竞争力。截至2016年9月,共计185名香港学生获奖。[6]

(二)支持性政策

香港学生国际化支持性政策主要体现在对非本地学生的两个“放宽”,即放宽对非本地学生的入境政策和放宽对非本地学生的就业政策。

一是放宽入境政策,吸引非本地学生。2005-2008年,香港政府多次颁布放宽非本地学生赴港就读的入境政策,包括放宽修读长期交流计划课程和短期课程的修读期限,“在任何12个月内不得超过180日”[7]。2014年3月,香港政府再次优化非本地学生入境政策,即非本地学生可以申请赴港交流、修读全日制经本地评审的本地副学位课程及非本地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的课程,“按其修读课程的长短获准在港逗留,并以6年为上限”。[8]

二是放宽对非本地学生的就业政策,吸引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工作,提升香港人力资源竞争力。2008年5月,香港推出非本地毕业生回港就业安排相关政策,规定申请人如申请成功,可获准留港12个月,并不受其他逗留条件限制。同时,放宽对于正在就读的非本地学生的就业限制。根据新政策,修读经本地评审的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课程的非本地全日制学生,只要修业期不少于1学年,便可从事与课程相关,并经其就读院校安排或批准的实习工作。这些学生(不包括交换生)亦可在就读期间担任每星期不超过20小时的校园兼职工作,或从事暑期工作。[9]

随着香港学生国际化支持性政策的出台,赴港就读和获准在港工作的非本地学生数量都在迅速增加。据统计,截至2015年,已有28575名非本地学生获准赴港就读,51463名非本地毕业生获准在港工作[10]。统计教资会资助的八所大学的赴港、离港学生情况,能更直观地认识香港学生国际化政策的实施效果。根据图1,近年本地学生对外交流数量和非本地学生数量都呈稳步增长态势。

二、教师国际化政策

香港政府一向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教育投入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6%提高至3%以上,教育经费占年度开支总额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5%提高到如今的近20%。2015-2016年香港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总额为791亿港币,2014-2015年为737亿港币,2010-2011年为607亿港币,分别占政府开支总额的18.5%、18.6%、20.1%,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3.3%、3.3%、3.4%,用于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为27.4%、26.9%、24.7%。[11]

充足的财政投入为香港高校引进世界高水平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香港高校不断提高教师的引进门槛,以吸引优秀人才,如要求教师具备长期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具备国际化理念,甚至要求拥有世界名校的学术背景。目前,香港各高校教师几乎全部具备海外学习经历或在海外进修过,有些高校外籍教师比例超过50%。

除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外,教资会科学前瞻的指导是香港教师国际化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支撑。教资会不仅为其资助高校提供拨款,而且为政府提供高等教育政策咨询。尤其是在香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教资会于1996年发表了《香港高等教育》报告书,报告书勾画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及未来方向,提出香港高等院校要实现健全发展,就必须大量吸收国际资源,包括招聘海外教学人员及招收海外研究生,与海外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教学和研究计划[12]。2010年,教资会发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书,再次强调“教学人员国际化是香港院校的一个传统特色……香港需要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包括在外地进行博士研究的学者,曾在海外大学工作的学者,以及其他族裔的学者”[13]。此外,教资会所发布的有影响的相关报告还包括:1998-2001年的三年期报告,2004年的《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长与时俱进》,以及历年的年报。其中均提及教师国际化和多元化对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得益于此,香港高校师资国际化程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根据2007-2008年的学术职业人员变化调查,香港高校外籍教学人员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英国,本土教师多毕业于美国的大学[14]。在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国际教师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排在第14位,香港大学第20位,香港城市大学第17位,香港理工大学第45位,香港中文大学第54位,香港浸会大学第57位。[15]

三、课程国际化政策

课程国际化不仅指课程体系具有国际性倾向或包含若干门具有国际性特质的课程,而且指有些课程使用国际学术界比较通用的语言进行教学[16]。香港历来重视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发展,颁布了若干政策促进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

从2009-2010学年开始,教资会专门提供约240个研究生名额,用于新设立的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使本地课程更趋国际化。2010年12月,教资会向政府提交的《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中提到,要提升课程方面的国际特质,培养学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竞争力。2011年11月,香港政府提出高等教育界要建立学分累积及转移制度,确保不同级别的课程和不同院校的同级课程互相衔接,同时提出应将国际化纳入课程设计。

2012年,香港高校实行新学制——“3+3+4”。新学制改革可以促使良好的学分累积和转移制度的实现,学生亦可跨国选课程。为了推行新学制,香港高校不仅指定新高中课程中的四门核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及通识教育——作为入学要求,而且要求新课程纳入更多的通识教育、多学科学习和海外体验元素。这些课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富有使命感和国际化意识的公民。

四、研究国际化政策

研究国际化是各国或地区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7],是提升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香港的研究国际化政策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通过拨款资助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每年的《施政报告》都会提及设立基金资助研究计划,且不断提高研究的资助额度。例如,2009年的《施政报告》提出要专门设立180亿港币支持研究计划;2011-2012年的《施政报告》推出了《主题研究计划》,以进一步提高香港国际学术研究水平;2013-2014学年,政府为教资会资助的8所院校提供了约66亿港币的研究拨款。[18]

二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合作研究计划。教资会通过研究资助局推出与境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计划,鼓励香港高校与境外高校进行合作研究。目前,香港与法国国家科研署、苏格兰拨款委员会、德国相关机构等开展了合作研究计划。自1996年起,香港研究人员与来自内地、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及美国的学者开展了850多个资助项目。[19]

三是设立专门国际学术研究中心,推行研究计划,积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香港各高校通过该平台邀请世界知名学者到校讲学,及参与学术研究合作,以加强香港与国际一流学者的交流。

五、跨境政策

為了打开国际市场,提升香港教育国际影响力,20世纪末,香港政府颁布若干政策和计划吸引境外机构赴港办学。香港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专业教育进修学院,专门负责开办非本地课程。2001-2002学年,香港有6所院校开办全日制、经学历评审及符合质素保证要求的自费副学士学位课程,其中20个课程的副学士资历获得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中国内地及澳门108所境外教育机构的认可,并将之作为申请入读该校的资格及承认学分转移。目前,香港非本地高等教育课程已达到1189门,国际分校有6所。

此外,香港还通过“批地计划”支持世界知名高校赴港开办分校。2008年,香港政府提出通过预留土地增建国际学校以支持国际院校蓬勃发展的目标[20]。2013年2月,香港教育局宣布在“批地计划”下推出位于摩星岭及马鞍山的土地,供非牟利院校开办全日制经本地评审的自费高等教育课程。2014年,香港政府预留摩星岭地区邀请芝加哥大学开办分校。

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实施与调整,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香港高校的发展。在2016-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共有5所高校位居前200名,其中香港大学排在第27位,香港科技大学排在第36位,香港中文大学排在第44位,香港城市大学排在第55位,香港理工大学排在第111位[21]。同时,香港政府力图打造的“区域教育枢纽”的战略地位也日趋稳固。另一方面,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涉及学生、教师、课程、研究、跨境等方面,这些国际化内容均得到了很好的政策兼顾和政策体现,各方面也得到了均衡、科学和合理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带来了教育方面的“集聚效应”:一流世界大学必将吸引一流国际学生和一流师资;反之,一流师资又会带来一流的科学研究,且世界教育强国更愿意与之强强联合。这种效应将进一步提高香港的区域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网站。

参考文献:

[1]Cheong,C. Y.,et al. A Technical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s A Regional Education Hub[R]. Hong Kong: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9.

[2][4][13]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EB/OL].http://www.ugc.edu.hk/big5/doc/ugc/publication/report/her2010/summary.pdf,2010-12.

[3]董建华.施政报告1998-1999(教育部分)[Z].教育资讯,1998(10):12.

[5]香港教育局.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EB/OL].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ostsecondary/policy-doc/pilot-scheme/Pilot_scheme_2014/MUSSS.html,2014-07.

[6]香港教育局.香港卓越奖学金计划[EB/OL].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ostsecondary/policy-doc/hkses/index.html,2014-11.

[7]香港入境事务处.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年度年报[EB/OL].http://www.immd.gov.hk/publications/a_report_09-10/chi/ch1/index.htm#b54,2010-04.

[8]香港入境事务处.二零一四年年报[EB/OL].http://www.immd.gov.hk/publications/a_report_2014/sc/ch1.html,2015-01.

[9][10]香港入境事务处.二零一五年年报[EB/OL].http://www.immd.gov.hk/publications/a_report_ 2015/sc/ch1.html,2016-01.

[11]香港教育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开支[EB/OL].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ublications-stat/figures/gov-expenditure.html,2016-04.

[12]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高等教育-香港大学资助委员会报告.[EB/OL].http://www.ugc.edu.hk/chs/ugc/publication/report/hervw/ch43.htm,1996-10.

[14]Gerard Postiglione&Wang Shiru.Hong Kong: Governance and the Double——Edged Academy[M].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B.V.2011:343.

[15][21]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Indicator[EB/OL].http://rankings.betteredu.net/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latest/2016-2017.html,2016-09.

[16]胡建华.中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发展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7(9):70.

[17]甘晖.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13(5):9.

[18]香港教育局.學术研究[EB/OL].http://www.edb.gov.hk/mobile/tc/edu-system/postsecondary/local-higher-edu/academic-research/index.html,2014-01.

[19]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研究资助局与苏格兰拨款委员会签订框架协议[EB/OL].http://www.ugc.edu.hk/chs/ugc/publication/press/2013/pr06112013.htm,2013-11.

[20]香港教师中心20周年纪念.香港教育 廿载历程[EB/OL].http://edb.org.hk/HKTC/download/anniversary/20/section_8.pdf,2016-10-15.

编辑 吴婷 校对 许方舟

猜你喜欢

香港
香港故宫
香港全城
香港三名﹃占中﹄黑手被判入狱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