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盐提纯》案例分析
2017-03-29王红云
王红云
【摘 要】对初中化学第6章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从“学、探、展、馈”教学模式应用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关键词】初中化学;粗盐;提纯;教学
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主要内容涉及第6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基于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所授的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图:
本节课首先安排师生交流讨论物质分离提纯的目的,讓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包括可溶性物质与不可溶性物质的分离,可溶性离子的除去、溶质与溶剂的分离等,最后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交流展示中掌握过滤的基本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引导,最后形成了一节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自主学习贯究始终、展示内容与方式多样、师生互馈共同成长的课常,遵循“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指导。
一、学生在“学”中获得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探、展、馈”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是核心,是目的,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本节课中,教师针对自主学习内容安排了三个自主学习活动。首先,通过对“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目的”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认识到化学在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理解化学认识物质世界的手段与方法;其次,通过对“粗盐提纯制精盐的方法”的自主学习,掌握酸、碱、盐的性质,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体会使用化学知识解化学问题,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逻辑分析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对“过滤的基本操作”的自主学习,掌握过滤的基本操作,培养化学实验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学”,掌握了酸、碱、盐的性质等内容,学会了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训练了化学实验基本能力,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了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
二、学生在“探”中体验过程
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模仿,而应是主动参与,在体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的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关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体验教学不仅是当代新课程教育的呼唤,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本节课中,教师安排了综合性合作探究活动,包括探究沉淀剂的选择、探究沉淀剂的用量、探究沉淀剂的加入顺序等。教师通过“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离子”、“沉淀剂的量应如何控制?”、“沉淀剂的加入顺序对粗盐分离提纯的过程有何影响?”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从而为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断地沿着学生的思路,以问题的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实验了在探究学生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例如,在探究Ca2+沉淀剂的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链“沉淀Ca2+应选择什么离子?”-“生活动能买到CO32-吗?”-“应选择什么阳离子?”-“为什么不使用K+?”等,并没在以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沉淀Ca2+的试剂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思考,科学分析,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仅确定了沉淀剂应选择Na2CO3,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剩余杂质离子的沉淀剂的确定便水到渠成了。
三、学生在“展”中共享成果
“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这不仅是初中化学课程的目标,更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讨论,表达观点,阐述结论,表明疑惑,通过丰富的展示内容经及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与他人对话,从而实现成果共享,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在本节课中,教师设置问题与活动,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在对话中展示,在展示中共享。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是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成果共享中得到解决的。例如,在探究沉淀剂加入顺序的不周对粗盐提纯的影响时,教师以“先加入Na2CO3会产生什么沉淀?”为例进行师生间的交流计论,学生在交流计论中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紧接着教师安排学生分为六组,第一组探究其中一种情况,最后将结果综合。在此过程中,所有学生通进分小组的展示,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解决了问题,在菜享成功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学生在“馈”中反思成长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双方利用相应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及其方式。
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对外信息的内部加工处理,获得反馈信息,进面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分析与判断,对学习的过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学生就从“在自然界中,是混合物多还是纯净物多?”、“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与研究,是基于纯净物还是其与其他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认识与研究的呢?”获得信息,进而通过思维的加工获得反馈,调整自己的状态,打开思维,认识到“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研究物质的必要途径与方法”;在之后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从学生的发言、从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接受到信息,从而获得反馈,在反馈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而最后学生更是在对过滤实验操作的反馈中认识到实验操作的关键,从而掌握过滤这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学生通过有效的“馈”,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学习的目标;在“馈”中获得激励,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动机作用;从多渠道获得反馈,在反馈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学、探、展、馈”教学模式强调“馈”是反思,是成长,只有贯穿学习活动的“馈”,才能使得学习的学习拥有活力,才能使得学习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