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理论基础及对策研究
2017-03-29刘静
刘静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1-000-01
摘 要 本文借鉴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内化教育的理论渊源上,探讨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自身的融合机制,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做到与时代融合,与环境融合,才能真正完成应有的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育内化 融合 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的“需要”的理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有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立足实践的观点分析“需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生存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人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探讨的主要是人的精神需要,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精神需求,也不可能拒绝所有的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
“灌输”最早是由考茨基提出的。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而非自发产生。之后,列宁发展了考茨基对于灌输的观点,形成了关于灌输的理论。对于“灌输”的理解,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灌输的过程就是用科学合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灌输的实质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里的 “灌输”没有丝毫越俎代庖的意思,更没有“填鸭式”强制性,而是一种启发,让受教育者在适当的环境中自己去理解,去体会,自发地去掌握和吸收必要的社会道德和思想观念。
三、完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实践机制
(一)采用沟通机制
沟通通常是指人与人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情况、信息,使双方能通连的过程。沟通作为机制的形态,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增进相互理解。沟通能帮助教育双方进行换位思考、认识问题,从而减少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其次,深化彼此之间的认识。沟通并不是将一方的思想强加给另一方,而是力求达到共鸣,它通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推动双方思想观念的交流,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升华。沟通是人的生存需要。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良好地沟通无论是对个人心理还是集体心理都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意蕴。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的沟通,首先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沟通的内容和方式既要遵循既定正确的方向,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以保障信息能顺利地被受教育者所内化。其次必须坚持平等性和主导性的统一。沟通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情感。沟通的主导性,是指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有效引导受教育者,以保障双方交流向预期方向运转。再次,必须坚持及时性与频率性的统一。沟通的及时性是由思想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它要求教育者要及时抓住有效信息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沟通的频率性则指沟通的双方要保持一定的沟通频率。最后,坚持诚实与守信的统一。
(二)采用融合机制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融合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深深地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与生活实践发展的主流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离不开生活实践,离不开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不能离开生活实践而独立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与生活发展主流相一致,才会拥有生命力,才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欢迎,实现内化的目的。相反,如果想政治教育内化脱离了生活实践,与生活实践发展的主流相脱节的话,内化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应有的保障和基础,从而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结构性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必须实施融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是社会生活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活动等,都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相融合,也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之上,反应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为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发展服务。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融合,首先表现为时代融合。企业思想政府致教育必须融合到整个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中,努力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统一。以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理论和模式,创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融合、相统一的新理论、新模式。其次,环境融合。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融于企业教育的整体教育大环境之中,做到与企业教育环境运行机制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
[2] 陆庆壬.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