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统一”方可“语文归真”
2017-03-29蒋永谊
[摘 要]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重“人文”轻“工具”的倾向,从而导致很多虚假花哨的“假语文”现象。对此,“真语文”的倡导者们学吸收张志公先生“文道统一”的思想,对语文教学中的“假语文“现象进行修正,倡导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包含于工具性之中,不能脱离语文知识而空谈人文精神。
[关键词]真语文;文道统一
语文作为重要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重要的教学课程,教育工作者们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完善也在不停的进步。上世纪以“三老”为代表的一大批语文教育研究学者提出了很多中肯之见,特别是对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重新定义,为当时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铺开了大道。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二者双相平衡的的落实却出现了误解,让语文教育走向了误区。上世纪80年代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各界人士针对当时语文教育中重“工具”轻“人文”的问题进行了激愤的批判。人们认为,语文教育在实践中过多的机械式的知识技能训练让语文失去了精神养分的滋养作用,也让孩子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语文课堂成了扼杀生命力的战场。在众多学者以及世界教育新理念的带领下,语文悄悄退去“工具”的外衣,工作者积极响应的重“人文”的号召,专注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素养,提高德行,浓烈的人文氛围围绕着语文课堂和学术研究。但是,经过轰轰烈烈的渲染之后,人们发现,过分肤浅的注重所谓的“人文”又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混乱,有意无意将人文与语文等同的又造成了“假”语文现象。如何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回归真正的语文教育?由此,又衍生出一场关于“真语文”大讨论。
一、“真语文”大讨论
“真语文”的讨论,起源于2012年11月23日在福建省泉州市聚龙外国语学校由来自全国14个省份32所学校教师代表联合发表的《聚龙宣言》,宣言向全体语文教师发出六条倡议,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目的、任务等方面倡导让语文回归本真。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带领“真语文团队”在全国各地推广“真语文”概念。本真语文涉及教材研发、考试评价、教师培养、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在理念和实践上都有全新的构建。在“真语文”倡导的语文教育理念中,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本真语文应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面对“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却始终徘徊于文本语言之外。” 王旭明指出,从传统经验和新课标对语文性质、定位来看,语文就是“语”和“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王旭明呼吁广大同仁能够接受并支持语文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上来;能够接受并认同语文的人文性,凝聚并体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真语文的倡导者试图让语文教学回到“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之中。一方面语文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要有必要的语言文字能力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真语文”教师贾志敏认为:“老师上课,就是借教材中的选文,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写话训练。” 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知识,掌握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唤醒并提高言语表达的能力并且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另一方面,也应该坚持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内涵非常丰富的课程,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是通过刻意的渲染、夸张的表演和歪曲的解读而来的,应该是在学生掌握了言语知识之后理所当然得来的。曹明海教授倡导以语用作为真语文的目标及宗旨,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概括地、间接地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教学应该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二、“文道统一”的本真语文
在对语文“真”的追寻中,探索者们已经开始理性正视之前被忽视的“统一性”,认识到语文教育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将会造成教育目标的缺失和教育任务的失败。只有有效地将语文与思想结合,将人文融入工具,才能真正引导语文教育突破僵局,改变当前各种“假语文”现象。这种想法与张志公先生的“文道统一”不谋而合。作为语文教育界泰斗,张志公先生提出这一原则是建立在对语文“工具性”的重新诠释基础之上的。他在《说工具》一文中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同时指出“语文”这个工具和其他如锄头不一样的, “由于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依靠语文这个外壳而存在,所以语文和思想是在一起,分不开。”因此,“学习语文这个工具的时候,学习怎样用语文来交流思想的技能,跟学习语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本身,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 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孤立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只是一味的强调情感的熏陶,道理的灌输,往往让语文课成为“思想课”、“文化课”、“政治课”,失去了灵动生气不说,也让语文失去了作为独立学科的意义。“注意了思想内容而忽视或者降低了,语文工具本身的重要性,其结果非但完成不了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日的,更将‘事与愿违,连自己所重视的思想教育也会受到妨害;反之,把语言文字同文章的思想内容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字、词、句、篇,非但放弃了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大的可能性,连自己所重视的掌握语文工具的目的也达不到,一句话:文道统一!” 语文课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教学必须指向学生观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只有坚守自己的本位,按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指导和规范语文教学实践,其人文性才會落到实处。由此,张志公先生还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 “文”与“道 ”关 系的方法:“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 思想内容走出来,进 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的”。 即“带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主张。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句篇等语言的基本训练,语文的工具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在语文基本训练的过程中理解思想内容并接受思想教育如果一门学科失去了其独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意义,那它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张志公的观点是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他清楚的认识到语文学科 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辨析和指导,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语文的双重性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也对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结语
语文教育的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偏袒“工具性”,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会造成情致的缺失和思维的僵化;但人文缺乏深刻和依附也会让课堂变的花哨虚假,费时费力。事实上,偏执任何一方的做法都将导致语文教育的失败。
“真语文”的引领者很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王旭明所言,“……我认为人文性是融在工具性里面的,如果没有了工具性,何谈人文性?还有一点很可悲的是,有些语文老师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大谈人文性,单纯地把课文的意义拔高,认为那就是人文了,其实,恰恰相反,把语文的工具性运用好了,人文性自然就蕴含在里头了。” 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高歌猛进的势头,作为教育者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语文教育并非完全的人文教育,而是包含著人文熏陶和精神养育的语言文字的教育,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旨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达此目的,当然不能忽视相关的人文精神……但重视人文必须将其渗透于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从而更好的听说读写。” 总之,语文离不开人文,但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与语文教学之中,合理处理好人文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还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注释:
[1]李继东:《试论“假语文”的特征、诊断及其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61.
[2]王旭明:《终于听了堂真语文课》,语文建设,2012(7-8):15.
[3]张志公:《说工具》,光明日报,1963-10-10.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J]语文建设,2013-01:6.
[8]王尚文. 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J]内蒙古教育,2005-01:25.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者,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志公.说工具[N].光明日报,1963-10-10.
[4]王旭明.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N].光明日报,2014-05-13.
[5]王尚文. 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J]内蒙古教育,2005(1):24-25.
[6]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J]语文建设,2013(1):6-7.
[7]李继东.试论“假语文”的特征、诊断及其矫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61-63.
[8]王旭明.终于听了堂真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2(8):14-16.
[9]魏月.重提张志公“特殊工具”说[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119-120.
作者简介:蒋永谊(1991-),女,汉族,籍贯:重庆万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