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7-03-29徐少华王琦金哲权徐少华王琦金哲
徐少华+王琦+金哲权+徐少华+王琦+金哲权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延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实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发展政策等提升延边州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延边;科技创新;经济结构;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 G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1-39-3
Research on Yanbian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Xu Shaohua Wang Qi Jin Zhequan
(Yanb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Yanji Jilin 13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Yanbian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Yanbian by implementing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support system and perfecting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so on.
Key words: Yanbi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talent support
黨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对新的形势,正确认识延边州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提升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延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延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十二五”期间,延边州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1.1 着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截至2014年末,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户,实现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50.448亿元,出口创汇5 089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80%。科技型企业达到169户,年产值超过50亿元,其中16户列入全省“百户科技企业”。全州获得省级科技奖项4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9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9项,州级成果验收65项;申请专利1 810件,授权专利1 363件,年度申请量与授权量多年连续保持全省第三位;4个专利项目荣获首届吉林省专利奖。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自主创新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十二五”期间,新增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1.2 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
围绕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建立了吉林延边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延边医药健康产业中试基地、延边敖东医药科技产业园、延吉朝鲜族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安图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产业园区等;建立了以延吉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珲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敦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及省级大学科技园--延边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13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立珲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延边、长春、吉林三地科技部门共同建立了长吉图区域科技合作组织,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合作举办中韩技术转移大会,为长吉图地区与韩国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2011~2014年,中韩技术转移大会共推介664个项目,签署协议81项。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孵化器、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一体的成果转化模式正在延边逐步形成。
1.3 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院所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方向,把延边州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市场、地区和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新模式。目前,全州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15年召开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9所省内外高校和中科院长春分院及3个研究所的40多位领导和专家,以及全州组织的260余户各类企业参加,参会人员达360多人,高校、科研院所与延边企业共10家单位在会上签约。
1.4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
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延边州注重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引导投入、后补助、招标创新、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新型的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带动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一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举办“省级金融机构投融资说明会”、“省级金融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发展银企对接大会”等,为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沟通、合作的平臺。二是举办“新三板上市说明会”,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三是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完善专利保险服务机制。对延边州支柱产业和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当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企业给予专利保险全额补贴,为延边州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保驾护航。
1.5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延边州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和《延边州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延边大学和农科院、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分配机制,协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奖励的重要事项,对股权和分红奖励方案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协调监督。参照《吉林省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了延边州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了州本级科技项目资金的管理。发挥企业在技术市场的主体作用,建立了企业科技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企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自主创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对初次认定的省或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给予10万元资金补助,对其研发的成果转化申报项目优先给予支持,推动了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有效融合。
2 延边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产业发展结构不优,生产成本资源能源消耗过大
201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为8.3:51.3:40.4,产业增长速度大体上处于“二、三、一”的状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5:48.9:49.6。2013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达到822.4亿元,同比增长23.7%,而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分别上涨33.5%、26.3%和36.1%;全州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0%,而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购销剪刀差达1.8个百分点。2013全州能源消费总量为 760.38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为438.63万吨标准煤,占全州能源消费总量的57.69%;单位GDP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此外,新技术产业程度低,产业规模未能担负引领重任。从电子信息产业看,2010年延边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76 882万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1%,但2013年(100 441万元)仅占1.08%;利税总额仅占制造业利税总额的1.29%[1]。
2.2 基层科技工作薄弱,高科技资源和人才严重缺乏
2013年延边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5 804人,占全省总量的4.17%;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 339人,占全州科技活动人员的57.525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计2 288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89人,占25.74%[1]。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等,工业企业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技能不匹配,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管理队伍以及科技中介服务队伍方面的人才缺乏统计数据,但从定性分析上看,这类人才比较少。
2.3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科技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较弱
县市间缺乏统一科技规划设计,协调发展难度大;项目合作不够密切、产业对接较弱,主要行业、企业的配套大都局限于本地,技术、人才的使用等缺乏相互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割裂明显、落差较大,产业同质、同构化状况较为严重[2]。中心城市延吉市不仅未能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呈现对周边资源的“虹吸效应”。这也是延边整体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2013年,经济总量居前三位的延吉、敦化、珲春三市的生产总值总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总和分别占全州经济总量的71.90%、64%,分别是经济总量居后三位和龙、图们、龙井三市总和的4.5倍、4.9倍。县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延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经济总量居末位县(市)的7.9倍和8.4倍,其经济总量也比县域经济居后5位县(市)的总和还多[4]。
3 提升延边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实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升技术产业水平
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重,用创新成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由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来支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5]。
3.2 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创新驱动动力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在创新中培育人才。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采取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实行“人才+项目+基地”的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培养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工程实用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工人型专家”,着力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6]。
营造良好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中凝聚人才。深化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通过适度的政策倾斜,引导带动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发掘与培养,积极遴选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和参与重大科研任务。
完善人才创业激励机制,在创新中留住人才。营造识才、纳才、聚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业融资等方面提出先行先试的新举措,吸引众多“良禽”择木而栖。善于以市场化机制激发人才创新的动力,既纳天下英才而育之,更聚创新人才而用之。正确处理好科技人员本职工作与兼职创业之间的关系,在确保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允许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特长从事兼职创业活动。
3.3 完善区域科技发展政策,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制定中心城市科技发展能力提升政策。提升中心城市—延吉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聚、企业孵化、产业辐射、产业带动等功能效应。制定资源富集地区的科技发展能力提升政策。敦化、安图、珲春、汪清等地矿产、油气、水电等资源富集,要加大政策导向,推进资源有序开发。制定贫困区域科技发展能力提升政策。龙井、和龙、图们等地经济实力薄弱、科技实力不强,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政策,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优化产业错位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延吉、龙井定位于溢出、疏解、转移,承载引领、带动、辐射、输出的功能,着力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促进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升级延伸;珲春、图们、和龙定位于溢出、承接,承载服务、纽带的功能,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扩展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合作;敦化、安图、汪清定位于承接、调整,承载服务、保障的功能,加快产业承接转移和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延边州统计局.延边统计年鉴[M].深圳: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14.
[2] 李铁.延边州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6):145-150.
[3] 延边州发改委.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R].延边州发改委,2014.
[4] 延边州发改委.延边州经济运行分析[R].延边州发改委,2014.
[5] 刘冬梅,王书华,毕亮亮.科技创新与中国战略性区域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6] 陳世伟.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