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主体现象,优化语文教学
2017-03-29刘明敏
刘明敏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在慢慢减退,学生举手发言的越来越少了,自主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学生被动地等着教师提问,这样的现象也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以学习主体的姿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下面,我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异化的现象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热闹背后无主体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营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播放多媒体课件,把蚕的一生成长过程以及形态的变化完整地演示了一遍,让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蚕的生长过程以及形态的变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的在大声惊叹,有的在那与同桌窃窃私语,还有的学生在玩耍,整个课堂充满着嘈杂声。课堂上看上去非常热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调动起来,如果仔细来分析这个“热闹”,我们就不难发现,有多少同学是在那认真思考蚕的生长过程和形体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毫无目的地乱说,除了惊叹课件中唯美的画面与蚕形体变化的有趣外,很少有学生对课堂内容思考。更有的学生在这样的热闹掩衬下做自己的事。而我们老师却被这样的表面热闹场景所迷惑,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细节。这种热闹背后无主体的现象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会经常出现,有许多教师总是喜欢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掩盖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总是让一些虚假的学习表象来蒙蔽别人的眼睛,让别人只看到其表面上的东西,没有去仔细分析热闹背后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合作学习中泛主体
合作学习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每一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经常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一种泛主体的倾向,看似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仔细一观察,却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极少数人在那合作,多数学生都成为看客。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受学生年龄特征的局限与知识水平的不足,合作学习中就更会出现泛主体的现象。
思考一:关注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能学有所成
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性格特点都有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探索角度与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性,才能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将不同的学生安排相同的任务,那么就会有的学生能学习,而有的学生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当他们没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有主体参与学习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指导,分层学习。对一些后进生,如果他们的主体学习不能够顺利进行时,我们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指导,而对于优等生来说,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开,让他们在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形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最终学有所成。
思考二:摒弃繁华表象,让所有学生广泛交流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体现,并不能靠外界的影响来实现,而是通过学生内心的活动来实现。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情境,但不能为了热闹而创设,它的前提是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所以,我们要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让我们的課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片蓝天,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中来。在这里,我们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一定要简单,要能够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能把我们的氛围营造成少数学生的舞台,要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做到言无不尽,是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言论。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展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王新洪.做一个创新型语文教师[J].教育教学论坛,2010(8).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