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2017-03-29简春花
简春花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探究,从中找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生活材料;生活天地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过分依赖教材的状况。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忽视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接轨这一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引进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出发,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生活中,让学生在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主要以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为主,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有关数学计算的情境,所以,教师要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常常会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计算的乐趣。比如,我在讲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时候,一般会先将运算顺序告诉学生“从左到右先括号内,再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如果让学生直接按照这种顺序进行数学计算,学生常常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有的甚至还会在计算的过程中将运算法则弄混,这就得不偿失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会以超市购物为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昨天,小吴同学到超市买学习用品,他看到一个笔记本标价5元,一支钢笔标价10元,小吴先买了两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但是在结账的时候,他想起来同学让他给买三个笔记本,四支钢笔,那么小吴一共需要付多少钱?”有的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将所有价钱一一加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加法与乘法混合运算来计算,此时学生会对先加还是先乘提出疑问,于是我让学生就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计算,最后比较结果来探究到底是先加还是先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培养起数学运用能力,提高数学能力。
二、捕捉“生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极其抽象的科目,数学知识是由无数数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而探究出来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多属于理论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特别是一些数学应用题,尽管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来对所设置的数学应用题进行解答,但是他们只能运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一种题目,有的学生甚至连应用题的题目都不懂,这就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偏见,认为数学很难。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编成数学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昨天晚上我到超市买菜,我买的西红柿三块钱一斤,我买了四斤,在回家的路上我遇到邻居,他说他从菜市场买的西红柿一块五一斤,那么请问我从超市买的西红柿多花了多少钱?”当学生一听完我的问题,纷纷地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他们有的说一斤差一块五,四斤就差六块,有的说我买四斤花了十二,邻居买四斤会花六块,这样我就多花了六块……通过将我的生活片段引入课堂,学生的数学探究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运用多种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
兴趣。
三、回归“生活天地”,激发学生的数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而是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以此实现教学不教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管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但是他们所学的知识只能说是纸上谈兵,没有经历实践活动的验证。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来领悟数学内涵。比如,相遇问题是数学中最典型的一种应用计算题,我在讲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在操场上来模拟同时同向、同时异向、异时同向之类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来探究这种数学问题该采取哪种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需要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利用生活信息来降低数学难度,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或者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来体验数学、解决数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裴海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数学教学生活化[J].亚太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