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小红军战士李文模讲述铁索桥上踏空时被战友救起

2017-03-29邢大军

北广人物 2017年7期
关键词:铁索桥铁索李老

最小红军战士李文模讲述铁索桥上踏空时被战友救起

位于桥中间的那段低垂的铁索晃荡更为剧烈,由于李文模人小步子小,一只脚向间隔较大的前方木板跨过去时,竟一脚踩空,一下子失去重心,身子往前跌去。回过神来时,他整个身子都已悬在寒光凛凛的铁索之下的半空中,脚底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似乎马上要将他吞噬掉。

当听李文模讲到他10岁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时,我不胜惊讶。李文模对我说,1935年5月,他就是以这样的年纪跟着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靠着自己的一双腿数度爬过了雪山、越过了草地,走完了历时约一年半的万里长征路。当年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时,他离12周岁还差几个月。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段传奇经历。李老说,新中国成立后,他有一次参加一个军队高级干部会议,解放军总政治部一位负责军队高级干部组织管理工作的同志向他讲起,据其所知,在全军高级干部中,当年参加长征的可能要算李文模年龄最小了。

十龄童随队参加了长征

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笔者来到住在鲁迅公园附近的李文模家,拜访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长征老战士。刚住过医院并动过大手术的李老,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步入客厅时,一眼便看见了挂在墙上的一个条幅,是开国上将张爱萍亲笔书写,落款日期是1982年10月26日。趁李老给我倒茶之际,我抄录下了其中苍劲有力的两行:“创业艰难志凌云,团结战斗贵同心”。

应我的请求,李老向我回忆起他的革命经历。李老的家乡在四川省苍溪县老观场铺山村(现划归阆中县管辖)。该县当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著名的红县,当时全县仅有30万人,参加红军的人数就有3万。李文模小时候家里赤贫,父母因实在养不起他,便将幼小的他送给别人家。1934年,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组织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年仅9岁的他参加了乡里组织的儿童团,跟着红军和赤卫队员一起斗土豪劣绅。李文模家所在区的区委书记叫淳家琴,李文模父母亲都认识,便拜托他照管年幼的李文模。淳家琴就成了李文模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35年2月,刚满10岁的李文模在淳家琴的直接关怀下参加了红军,成了队伍中年龄最小的红军小战士。李老至今清楚地记得:1935年春,当红四方面军决定撤离川陕苏区,准备开始进行战略大转移时,组织上对他究竟是跟随红军一起转移还是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曾有过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将他留下来,理由是他人太小,带着他可能会拖累他人,他本人的体力可能也难以支撑。另一种意见则是让他跟随红军主力部队一起转移,坚持这一意见的一些领导同志认为:李文模虽然人小,但他是一个苦孩子,自参加红军后,革命意志非常坚定,平时能吃得起大苦,又坚决要求跟随大部队走。对部队实行战略大转移后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他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若将这个娃继续放在部队这座大熔炉中经受锻炼,日后会成为一块好钢。

战士用绑腿带把他拉起

李文模在长征路上,曾先后两次被三位红军战士相救。1935年初夏,他所在的红军部队来到了天险大渡河边。河水湍急,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越过这一天堑,必须从横架在大渡河上、由十余根光溜溜的铁索结成的摇摇晃晃的悬桥上通过。敌人为了阻挠红军渡河,先前便将铁索上的木板都抽掉了。红军指战员想尽一切办法向当地老乡借来一些木板和门板,但老乡都穷,木板数量远不能满足,从各处借来的木板长短宽窄厚薄不一,给铺设桥面带来重重困难。为了抢时间,部队因陋就简地采用“间隔铺设”法,每条木板之间隔半米左右。部队首长还决定,必须首先保证部队人员通过,然后让部队骡马等通过。

铁索桥上的木板数量显然不够,部队过桥时只得排成单路纵队慢慢向前移动。许多战士都是第一次登上摇晃不定的悬桥,若在桥上往下望上片刻,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水会使人感到头晕目眩。走到桥当中时,铁索桥晃动得更加厉害,铁索桥两侧两根间隔很宽的铁索是唯一能攀扶的东西。个别体弱的战士站立不稳,便从几十米高的桥上掉入湍急的河流里,顷刻间被无情的激流卷得无影无踪。

李文模回忆说,在快要轮到他过桥时,淳家琴关切地问:“小鬼,你自己单身走铁索桥行吗?”他虽回答“行”,但心里很不踏实。毕竟才10岁,人又长得十分瘦弱。淳家琴夸奖了李文模,说他是好样的。“不过,你毕竟现在年龄还太小了,为了保证你能安全地过大渡河铁索桥,我还是给你上个保险吧!”啥叫上保险?不一会儿,淳家琴叫来两个身材高大的红军战士,郑重其事命令他们把李文模安全带过桥去,“只要你俩在,你们就要保证这个小鬼人也在!”两位大个子战士庄重地向首长行了军礼,用斩钉截铁的语调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李文模不知说什么好,两行热泪扑簌簌滚了下来。

两位大个子战士合计后,打算过桥时一前一后保护,让李文模在中间走。走在他前面的那个大个子战士将自己的绑腿带子迅速解了下来,将绑带一头在李文模腰间牢牢地围了一圈,另一头则紧紧系在自己粗壮有力的手腕上,让他上桥。他一边在前面走,一边叮嘱:“小鬼,你好好地看着我,一步一块木板地走,千万不要向下看,心里也不要害怕,走稳些。”而另一个大个子战士走在李文模后面,始终与他靠得很近,一步不舍地护卫着。

位于桥中间的那段低垂的铁索晃荡更为剧烈,由于李文模人小步子小,一只脚向间隔较大的前方木板跨过去时,竟一脚踩空,一下子失去重心,身子往前跌去。回过神来时,他整个身子都已悬在寒光凛凛的铁索之下的半空中,脚底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似乎马上要将他吞噬掉。李文模的两只小手紧紧地攥着一段光溜溜的铁索。千钧一发之际,他猛然间感觉到自己已被悬空的身体正被人重重地往上拉着——大个子战士通过手腕上的绑带,硬是将李文模拉回了桥板上!李文模后面的大个子则用他那双有力的大手将他搀扶起来。李文模的双腿已有些软了,两位大个子战士毅然决定采取三人并排前进的方式,全然不顾靠边的危险,在两边搀扶住小红军,最终安全通过百来米长的铁索桥,到达彼岸。惊魂未定的李文模还没来得及向两位大恩人表示感谢,他俩已带着疲惫的笑容,匆匆告别,往前面追赶自己的队伍去了。“当时那两位救了我一命的大个子战士,我竟未能将他们的姓名留下。每当想起,便觉得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不管岁月怎样流逝,他们的高大身影永远不会在我的脑海中消失!”

过雪山倒地陷入绝境

1935年秋天,李文模随红四方面军的长征队伍来到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一座大雪山下。这座名叫夹金山的大雪山山顶终年积雪,气候奇寒。当李文模跟着队伍爬到半山腰时,身子渐渐地支持不住了。一些年龄比他大的战士见他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便叫他拉着一头背上驮着行囊的骡子的尾巴,向山上走。照着吩咐去做,李文模顿时感到轻松了些。快要接近雪山山顶时,李文模的两条腿有些不听话了,两眼视线也变得模糊起来,头脑昏昏沉沉。他的腿突然被脚底下的硬东西绊了一下,跌倒在雪地上,原先抓着骡子尾巴的手此时也松开了。他想挣扎着爬起来,却怎么也使不上力气。用小手在雪地里拼命地乱抓,触摸到将自己绊倒在地的那个硬东西时,才发觉这是一具红军战士早已冻僵了的尸体。“趴在一尺多厚的雪地里再久一些,面临绝境的我可能会永远地躺在那里,再也爬不起来。”李文模回忆此情此景,如在眼前。然而,李文模又一次绝处逢生。从他后面走过来一位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发现雪地里身子还微微动弹着的李文模,迅速将双脚挪向他身边,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将他慢慢地从雪地里扶起来。李文模重新站立起来时,这位战士用温暖的手牵着李文模,另一只手则紧紧地扶着他的身子。李文模感觉自己几乎是靠在他的身上,艰难地走到了雪山顶上。李文模慢慢地缓过气来了,脚下也开始感到有点力气了。从记忆中回过神来,他带着遗憾说:“因年幼,我还是未能清晰地记住这位战士的面庞。”

邢大军据《解放日报》整理

猜你喜欢

铁索桥铁索李老
高庙铁索桥
父女铁索飞渡,绽放在悬崖上的“死亡舞蹈”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铁索桥
这座吊桥真胆小
珍品方足布“”入藏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