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与义诗的风雅精神
2017-03-28杭勇
杭 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 陕西西安 710100)
■文学艺术研究
论陈与义诗的风雅精神
杭 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 陕西西安 710100)
风雅精神,是指《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优秀传统。陈与义南渡后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的积极关注国运、关注现实,和积极报国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相对而言,其前期的诗歌这种精神就比较弱。因此,风雅精神是其南渡后诗歌思想内容上显著的特点和亮点,也是陈与义南渡后诗风转变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陈与义;风雅精神;意象营造;雄浑悲壮
风雅精神,是指《诗经》(主要是国风、大雅、小雅)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①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优秀传统。陈与义南渡后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的积极关注国运、关注现实,和积极报国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相对而言,其前期的诗歌这种精神就比较弱。因此,风雅精神是其南渡后诗歌思想内容上显著的特点和亮点,也是陈与义南渡后诗风转变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南渡前,在酷烈的党锢文禁中,陈与义和当时的其它诗人一样,闭口自禁。其南渡前的诗歌,关注现实政治的题材极少,偶尔有片言只语涉及到现实,也写得含混隐晦。如“试数门前客,终岁几覆辙。”(《抒怀示友十首》其六)“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纷纷骑马尘及腹,名利之窟争驰逐。”(《题易元吉画麞》)这些诗句,都是反映北宋末年混乱不堪、争斗激烈的官场,但要是不熟悉当时的历史状况,很难弄清楚他要说什么。就是结合历史,也只能判断其大致所指。他在贬谪陈留时候所作的《放鱼赋》,具有较强的批判现实的意味,但也是借题发挥,没有直接涉及现实的具体事件。他这一点上文已经有过详细的论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与此相应,陈与义南渡前的诗歌所反映的生活态度也很消极。面对北宋末年动荡的社会现实和苦难深重的百姓,其创作又是这样一个状况,这本身就有悖于古代士大夫忧患传统,显示出其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在他前期的诗里,经常表现出人生仕途的幻化,如: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抒怀示友十首》其一
功名大槐国,终要白鸥波。——《送张迪功赴南京掾二首》其二
功名一画饼,甚矣痴儿计。倾身犯火斋,顾自以为戏。……但持邯郸枕,赠客一觉睡。——《同叔叔易观我斋分韵得自字》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他对仕途人生的失望与无奈。因此他经常感慨要归隐,以诗酒唱和、参禅悟道寄托人生。
我策三十六,第一当归田。柴门种杂树,婆娑乐余年。是中三益友,不减二仲贤。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 ——《抒怀示友十首》其五
平生诗作祟,肠肚困藿食。使我忘殷忧,亦自得诗力。绝知是余蔽,且复永今日。不如付杯酒,一笑万事毕。毛颖仅升堂,曲生真入室。
——《抒怀示友十首》其三
在第一首诗中,他把归隐当作自己人生的最佳选择,以种田植树、参禅悟道了却人生;在第二诗中又道出自己对诗酒的痴迷。这些作品都流露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一直到南渡前,他的心态都是这样。翻开陈与义前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处处可见。
从南渡开始,面对国家和民族遭受的天崩地陷的变故,诗人的心灵遭到强烈的冲击。他在逃难开始的第一首诗中感叹“茫茫老杜诗”,后来也感慨“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这体现出他对杜甫在战乱中所作诗歌表现出来的风雅精神的强烈认同感。心态的改变,使得陈与义诗歌上述状态得到很大的改观,诗歌的内容有了极大的变化,大大突破了南渡前主要抒发个人幽闭情怀的苑囿,关注现实政治和国运民生,成为其诗歌重要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对造成北宋末年以来社会国家衰弊深层原因的理性思考。这主要体现在他感伤时事的作品,以及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写景抒怀诗中。如他的《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其五、六、七如次:
皇家卜年过周历,变故未必非天仁。东南鬼火成何事,终待边烽作争臣。
杨刘相倾建中乱,不待白首今同归。只今将相须廉蔺,五月并门未解围。
不须夜夜看太白,天地景气今如斯。始行夷狄相攻策,可惜中原见事迟。
这三首诗反映的具体内容本文已经在前面有过详细的解释,此处只看陈与义关注现实的精神。第一首是批评徽宗的昏庸固执,见事不明。徽宗崇信道教不理政事,而是求仙卜卦希望自己的江山永固。又因贪图淫乐享受,立花石纲之名搜刮民财,引发了东南的方腊起义。可这并没有让他觉醒,在平定方腊起义的时候,他一度取消了花石纲,但起义刚一平定,他就恢复了花石纲的供应。正因为他的昏庸造成了北宋末年的朝政混乱和国家的衰落,直到胡人(金兵)打到了家门口,冷酷的现实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可是为时已晚。诗人以此来提醒统治者体察和改正为政之过失,以保天祚不失。第二首诗借唐代杨炎和刘晏之间的争夺,[1]批判北宋末年以来,特别是在“靖康之难”时,士大夫和朝廷内严重的党争及权利之争,认为国家危难之际,士大夫应该象廉颇与蔺相如一样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共赴国难。刘辰翁评本诗“多见世事,存之仿佛”。[2]417明确地指出了陈与义此诗指斥现实的思想内涵。第三首诗是批判北宋末年对外政策的失败,具体就是指北宋联合金国灭辽之举。宋金联合灭掉了辽国,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云燕等地,还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引到了家门口,导致了灭国之灾;三首诗见解深刻,并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阶层,但诗人又没有一味陷入单纯的批判,而是充满了一种劝诫之情,用廉颇与蔺相如之比,更是表现出强烈的挽救国难之意,和一种积极为国献计的人生态度。陈与义称赞杜诗,他在创作中也学习杜甫,这类作品在精神上已经达到了杜诗的境界,是其前期诗歌中所见不到的,也是北宋末年以来极其罕见的现象。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盖建炎乱离奔走之际,犹庶几少陵不忘君之意耳。”刘克庄也说:“元佑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性情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及简斋出,始以老杜为师。……建炎以后,避地湖娇,行万里路,诗益奇壮。……造次不忘优爱,以简洁扫繁褥,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3]四库馆臣也说陈与义的诗“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4]都充分肯定了时代变化和学杜对陈与义南渡后诗歌的影响。
陈与义南渡后关注现实的热情在诗中的第二个表现,就是一些作品中表现出对国家惨遭战乱的痛心,以及对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感事》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伤春》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寓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次韵尹潜感怀》
这三首诗都作于建炎年间,当时南宋正遭受金人的猛烈进攻,宋军节节败退,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抵抗,战火由京洛蔓延到了江淮,一度还延伸到了江浙。高宗被金人追杀得几乎无路可逃。这三首诗就反映了国家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诗人内心的伤痛,可以当作组诗来解读。《感事》写于“靖康之难”刚刚发生之后,诗人面对国家和民族遭受毁灭性打击后的沉痛。当时金人俘虏了徽、钦二帝和大批王室成员,送往金人的统治中心。同时金人还俘虏了很多朝廷大臣,基本摧毁了宋王朝的统治中枢。高宗即位后,在金人的追杀下,逃到东南,无法建立一个稳固的立足之所,十分狼狈。这就是诗歌前半部分所描写的现实状况。诗歌的后半部分借秋景发表诗人沉痛的感伤,将世事无常,人生难料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持抵副君忧”,明确道出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后面两首作于高宗渡海事件发生之后,主要是感慨在金人进攻面前,上层束手无策的无能和朝廷人才的匮乏,致使天子蒙尘,宗庙被毁,不仅向金人俯首称臣,还要向金人进贡大量的岁币与锦帛,使得胡人猖狂一时。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感慨万分。第二首诗题为《伤春》却没有一个字涉及到春景,是因为诗人感伤的本就是国事。第三首诗的后两联感伤更深,国难使得诗人自己也流离失所,而不知道国家何时能振兴,漂泊何时能结束,诗人看不到希望,前途是一片迷茫。个人遭际的痛苦,国难的感伤,都寄予其中。诗人在这几首诗中流露出来的情怀和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哀国家之不幸,怒士大夫之不争,批判之中充满了中兴的愿望。
陈与义另外一些作品,也写到了当时一些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建炎三年贵正仲作乱,建炎到绍兴年间的钟相、杨么起义,以及高宗继位和抗金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希望尽早平定战乱,恢复国家太平的强烈愿望。他的很多写景抒怀诗中也都流露出深切的忧国思想,这种忧患意识一直到了晚年,仍然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如:“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雨中再赋海山楼》)“小儒五载忧国泪,杖藜今日溪水侧。欲搜奇句谢两公,风作浪涌空心恻。”(《同范直愚单履游浯溪》)这些都表明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陈与义南渡后关注现实热情的第三个表现,就是诗中体现的人生态度,也比南渡前要积极许多。对中国古代诗人来说,其人生态度的积极与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国家、民族、以及现实政治的关切程度,另一个就是对待个人功业前途的态度。陈与义南渡前的诗歌中,常常说要归隐山林,以耕种、诗酒、参禅悟道来了却人生,很少涉及现实政治,实际上是因对现实人生失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上面所讲他对国难、现实政治的关心,就是他人生态度转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南渡后他的诗中还时常表现出来一种投身报国、建功立业思想,和他南渡前浓重的归隐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其积极人生态度的直接体现。他在南渡后不久的一组诗中写到:
云起炉山久未移,功名不恨十年迟。日斜疎竹可窗影,正是幽人睡足时。
万卷吾今一字无,打包随处野僧如。短檠未尽残年兴,欲问班生借赐书。
中兴天子要人才,当使生擒颉利来。正待吾曹红抹额,不须辛苦学颜回。
——《题继祖蟠室三首》
这是一首题赠诗,第一首诗是鼓励闲居中的继祖蟠,勿计年岁已晚,应该积极建功立业。后面两首诗具体说如何建立功业,第二首诗是说要抛弃目前闲居山野的和尚一样的生活,要学班固那样着书立说,留名后世。第三首诗是说在国家中兴,正值用人之际,对方也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应该投笔从戎,为国效力,去击退金人的进攻,活捉其首领,报效天子。这虽然是鼓励对方,也可看作是夫子自道,表现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甘碌碌无为的闲居,而欲投身中兴,积极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在同时期所作的《与季申信道自光化复入邓州书事四首》其二中也云:“卖舟作归计,竹舆稳如舟。雾收青皋湿,行路当春游。老马不自知,意欲踏九州岛。依然还故枥,寂寞壮心休。”这里诗人以老马自喻,表达了一种不愿寂寞老死于槽枥,而欲扬蹄九州岛的雄心壮志。与前面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大致相同。他的另外一首诗,更是写出了一种横槊破贼的豪气。
一岁忧兵四阅时,偷生不恨隙驹驰。如何南纪持竿手,却把西州破贼旗。傥有青油盛快士,何妨画我入新诗。因君调我还增气,男子平生竟要奇。
——《周尹潜以仆有郢州之命作诗见赠有横槊之句次韵谢之》
这是诗人在建炎三年(1129年)权领郢州时所作。从贬谪陈留开始,陈与义基本处于闲居的状态,此时得到任命,诗人踌躇满志,大有临危受命,持兵破敌,而不愿碌碌苟且的豪气。他在另一首诗中也说:“天地悲深阻,山川慰久留。参差发邻舫,未觉壮心休。”(《细雨》)诗人经历三年战乱,依然壮心不休,对一介文人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历代对陈与义《伤春》等诗中表现的壮怀激烈的情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诗人在以上几首诗中表现出来的豪壮情怀也同样值得称赞。
随着国势的长久沉沦,中兴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陈与义又经常感慨面对战乱自己救国无策,回天无力。《夜赋》就是这样一首作品:
泊舟华容县,湖水终夜明。凄然不能寐,左右菰蒲声。穷途事多违,胜处亦心惊。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阿瞒狼狈地,山泽空峥嵘。弱强与兴衰,今古莽难平。腐儒忧平世,况复值甲兵。终然无寸策,白发满头生。
这是诗人难逃经过曹操赤壁之战后狼狈逃命之地时的感慨。此时金兵已经打过了长江,战火烧到了江浙,诗人感慨宋军没能借助长江天险,象当年的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一样,击败金人,扭转战局。结尾处感慨自己救国无策,表现出对国家遭难的痛心。类似这样的诗还有不少,如:“腐儒徒叹嗟,救弊知无术。”(《晚晴》)“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别伯共》)“事国无功端未去,竹舆咿呀犹昨日。”(《夙兴》)“古来贤哲人,畎亩策安危。”(《幽窗》)“回首望尧云,中原莽榛芜。臣岂专爱死,有怀竟不舒。老谋与壮事,二者惭俱无。”(《粹翁用竒父韵赋九日与义同赋兼呈奇父》)这些救国无术的感慨,正是诗人功业之心不泯的表现。
这里要强调一种被误读的可能,此处论述了陈与义南渡后诗歌题材和内容扩大,并不是要否定陈与义南渡前诗歌的取材于思想内容,扩大只是陈与义诗歌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其前后的取材有很大不同,但题材本身并不存优劣之分,其前后诗风的优劣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的成熟与否,以及不同的艺术手法与题材结合的方式是否恰当(即艺术手法应用是否恰当),题材本身不能决定其诗歌的好坏与优劣。如盛唐诗人王维等描写池台亭榭的诗作中,有很多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如王勃的《滕王阁诗》、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典型的例证。陈与义南渡后的创作也并没有抛弃他之前的内容和取材,总揽陈与义南渡后的诗歌,前期那些反映个人冷遇的情怀,亭台池苑的描写等取材还有不少。仍然是陈与义诗歌创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表达对乱世的感伤,陈与义还经常使用“多事”、“多难”、“多艰”、“残年”、“末路”、“穷途”、“穷乡”、“歧路”等词语,表达对国运举步维艰,自己报国无策的感伤与无奈。靖康之难发生后,陈与义和绝大多数士人一样,心理受到极大的震动;钦宗、高宗作为新君即位,也让他对中兴产生了很高的期待,一度产生了积极报国的念头。他在南渡伊始的一首诗中也写道:“中兴天子要人才,当使生擒颉利来。正当吾曹红摸额,不须辛苦学颜回。”(《题继祖蟠室三首》其三)俨然是一幅投笔从戎的姿态,表达了自己欲投身中兴事业的愿望。在如“如何南纪持竿手,却把西州破贼旗。” (《周尹潜以仆有郢州之命作诗见赠有横槊之句次韵谢之》)与上面一首诗表达的意愿基本相同,颇有视死如归的气魄。当钦宗做出一个中兴天子的姿态时,他更是欣喜之情更是难以自抑,迫不及待地在诗中写道:“诏书忧民十六事,父老祝君一万年,白发书生喜无寐,从今不仕可归田。”(《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其八)钦宗的诏书让他看到了中兴的希望,在同一题目的另一首诗中云:“都将壮节共辛苦,准拟残年看太平。”似乎太平与中兴就在不远的将来。高宗并不是他想象中的中兴之君,陈与义的中兴热望很快就破灭了,希望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更强烈的失望与痛苦。放眼寰宇,他经常感慨万千。“卧龙今何之,有冢今半摧。空余乔木,薄暮鸦徘徊。怀古视落日,愧我非长才。却凭破鞍去,风林生七哀。” (《次南阳》)诗中的落日、暮鸦分别暗指当时破败的江山、落难逃亡的诗人自己。诸葛亮是他在南渡以后的诗中经常咏叹的历史人物,诗人期望有卧龙式的人来挽回将倾的大宋江山,可现实中这样的人才哪里去寻找呢?“怀古视落日,愧我非长才”一联,对自己身为大宋子民,而又无力挽救江山社稷,深感愧疚与无奈。结尾借用曹植、王粲等人的《七哀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无限的哀愁。《文选》吕向注曹植《七哀诗》的一段话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②比较深刻地说明诗人哀伤之深切。其实,陈与义此时的情感与王粲的《七哀诗》所反映的临乱南逃,感伤中原惨遭战乱的情怀更为接近。王粲《七哀诗》其一云:“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虽然陈与义对战乱描绘没有王粲那么细致,但相似的处境使他们的情怀十分相似,痛切之深亦堪相当。刘辰翁就评陈与义此诗说:“慷慨能言,每读坠泪。” 面对这样的情况,诗人常常是痛心疾首,而又束手无策,空感慨于无奈。[2]402
城郭方多事,野兴一萧疎。——《寥落》
多难还分手,江边白发新。——《再别》
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长歌行》
梦里偶来那计日,人间多事更闻兵。——《晚步顺阳门外》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二首》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除夜》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元日》
当复入州宽作期,人间踏地有安危。风流丘壑真吾事,筹策庙堂非所知。——《山中》
泊舟华容县,湖水终夜明。凄然不能寐,左右菰蒲声。穷途事多违,胜处亦心惊。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阿瞒狼狈地,山泽空峥嵘。弱强与兴衰,今古莽难平。腐儒忧平世,况复值甲兵。终然无寸策,白发满头生。——《夜赋》
在这些诗句中,“多难”、“多艰”、“多事”等词语是对现实的高度概括;几次说到无策,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穷途、老、凄然、心惊、忧是对诗人生存状态与心态的直接反映,这些词语直接提示了诗人对现实人生的认识和诗人的情感指向,使得诗中的意象含义更加明确。直观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伤情绪,表现出对国运民生的担忧。
陈与义南渡诗歌所表现的风雅精神,不仅是对其南渡以前诗歌自身的一种突破,就宋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欧阳修执掌文坛时,诗人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济世情怀,“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欧阳修《镇阳读书》)就是当时诗人人生态度的真实体现。一直到了王安石、苏轼创作的前期,他们的诗作充满了一种“感激论事”的精神。北宋末年由于严酷的党争文禁,诗歌创作中这种精神几乎销声匿迹。风雅精神在陈与义等人南渡后的诗中再次复现,标志宋诗发展又基本恢复了常态。当然,诗坛的这种转变是由一批诗人共同完成的,但陈与义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这是陈与义能够卓然立足诗坛的重要原因之一。胡稚《简斋诗笺序》“其忧国忧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自坡谷已降,谁能企之?”正好说明陈与义南渡后的诗歌在宋诗史上的价值。
[注 释]
① 《毛诗序》对雅、颂两部分解析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孔颖达云:“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故初变恶俗则民歌之,风雅正经是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272页.
② 汪藻撰,王智勇.《靖康要录》卷五载高宗在靖康元年(1127年)的一份诏书云:"朕托位兆庶之上,永念民惟邦本,思所以悯恤安定之。会有金人之难,久未暇遑。乃者减乘舆服御,放宫女,罢苑囿,焚玩好,务以率先天下。减冗官,澄滥赏,汰贪吏,为民除害。又诏西通觧盐,以便商贾;北复粮钞,以实边鄙;东兴转般,以通漕运。修举法度,惟恐不及。方诏减正供收买之额,蠲有司烦苛之令,轻刑薄赋,务安元元;而田里之间,愁痛未苏,倘不蠲革,何以靖民?今询酌庶言,疎剔众弊,举其纲目,以授四方。朕赖天地宗社之灵,与民休息,慎守此志,庶几太平。诏到监司郡县,其悉力奉行,应民所有疾苦不在此诏者,许推类闻奏,播告天下,使知朕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72页。这是诏书的总纲部分,下面就具体列举了十六条益民的政策,原文过长,此处不录。陈与义诗中所云,即指此事。
[1] 欧阳修,等.新唐书·刘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白敦仁.陈与义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四库全书文渊阁.
[学术编辑 黄彦震]
[责任编辑 李兆平]
The Spirit of Chen Yuyi’s Poetic Elegance
HANGYong
(ChineseDepartment,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The elegant spirit,which come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hat expressed the reality of enthusiasm,strong political and moral consciousness,sincere and positive attitude of life. It is a rich spirit express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Chen Yuyi’s poetic spirit showed positive ideology of the country,his attention of reality,and active attitude to life. While relatively speaking,the spirit of his early poems was weak. Therefore,the spirit was elegant features and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t content of the poetry thought at his time. Therefore Chen Yuyi’s poems were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Chen Yuyi;artistic spirit;imagery;solemn
2016-11-15
杭勇,男,陕西横山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6.2
A
2095-770X(2017)03-0094-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