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特点及选择

2017-03-28张建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联村美丽生态

张建涛

(陕西省信息中心,陕西西安 710006)

■文化传媒研究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特点及选择

张建涛

(陕西省信息中心,陕西西安 710006)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的发布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为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范本和参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地理地貌、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农民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机遇等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十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除了显著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引导作用和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在当地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下农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或者说是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生产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这些要具备多项非一般情况下的成功模式在不同条件地区是很难完全复制的,这也就决定了未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创新性。

美丽乡村;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换代,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美丽乡村建设之于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简单复制,而更多的是包含了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思路中,对整个“三农”发展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农村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村实现文明的更新,融入现代化的进程。”[1]

当全国各省市多数地区还在对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建成何种美丽乡村孜孜不倦的探索时,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借第二届美丽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2014年2月24日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据介绍,这十种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2]十大创建模式发布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代表每种模式的典型示范村也成为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争相学习、观摩的范本和参考。

本文通过对这十个典型示范乡村的简单介绍及对其相应模式的综合性评价,旨在为不同区位、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乡村的“美丽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一、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简述

(一)产业发展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耕地资源贫乏,曾经被称为“江苏最穷最小村庄”。从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为解决全村村民的温饱问题,想尽办法搞集体经济,经过多种尝试,敏锐地抓住轧钢这个行当,实现了永联村经济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工业发展大踏步前进的同时,永联村通过对土地聚合流转,逐步形成以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粮食基地、400亩花卉基地、100亩特种水产基地和500亩农耕文化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建设了村民集中安置社区,同村范围内拆旧建新,居住用地更加集约,使永联村逐渐形成了生态环境优美、土地节约集约、生产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永联村依靠村办企业的产业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特色,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这种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模式,带动效果明显,使其成为全国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模型”的典型参考范本。

(二)生态保护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高家堂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内陆地区,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自2000年以来,高家堂村坚持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依靠的丰富的竹林资源,建设生态型高效毛竹林现代园,发展竹林鸡规模化养殖,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家堂村的生态农业产业;依靠优美的竹林自然风景,成立农家风情观光旅游公司、休闲山庄等项目,发展高家堂村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减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高家堂村在浙江省农村第一个引进美国阿科蔓技术生活污水系统项目,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并建成了一个以环境教育和污水处理示范为主题的农民生态公园。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在加上明显的区位优势,造就了高家堂村以生态立村的发展主线。这种集生态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其成为全国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保护模型”的典型参考范本。

(三)城郊集约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陶乐镇王家庄村。平罗县地处宁夏平原北部,距银川50公里,是沿黄经济区对骨干城市,是西北的鱼米之乡,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誉。2013平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172元,属于宁夏自治区内的经济发达地区。王家庄则位于平罗县沿黄经济区内。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当地肥沃的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蔬菜种植生产,推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加大生态水产养殖业开发力度,积极参与沿黄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观黄河、游湿地、看沙漠、吃河鲜的观光休闲胜地,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对接的发展模式。显著的区位优势,肥沃的土地,丰富的黄河水资源,较高的土地出产率,较好的经济收入,使得该村成为十大模式中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唯一的代表,也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典范。

(四)社会综治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弓棚子镇广发村。广发村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松辽平原上,幅员面积13.24平方公里,耕地969公顷,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主要盛产玉米、大稻、花生、大豆、杂豆等粮食作物。其所在的扶余县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素以“松嫩乐土、粮食故里”而著称。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0元,村民人数达2500人,村落规模较大,经济基础较好。在顺应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广发村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把改善农民群众传统居住条件作为一项重大而又实际的举措,用城市化、现代化理念推进新式农居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从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享受现代新生活。在推进新式农居的同时,广发村的管理工作逐渐由村落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科教、文体、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发村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途径,成为松辽平原上土地节约利用、居住条件完善、生产生活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综合型农居社区。

(五)文化传承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位于我国中部华北平原地区,地处汉魏故城遗址,距洛阳市1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平乐村依托“洛阳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背景,以农民牡丹画产业为龙头,已形成书画展览、装裱、牡丹画培训、牡丹观赏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优秀的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在平乐村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以文化传承为主导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六)渔业开发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冯马三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西邻中山市,南接万顷沙镇,临近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土地资源丰富,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冯马三村积极发展了985亩高附加值现代水产养殖,树立了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开发渔业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渔村经济。冯马三村依靠丰富的水资源,显著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打造了独特的“岭南水乡”,使其成为全国建设美丽乡村“渔业开发型模式”的典型参考范本。

(七)草原牧场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脑干哈达嘎查位于我国东北部传统草原牧区及半牧区,草原畜牧业是该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早期的脑干哈达嘎查人口多、草场面积小,受发展条件制约,一度畜牧业生产相对落后,牧民生活水平偏低。2009年以来,脑干哈达嘎查开始积极探索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通过坚持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建设育肥牛棚和储草棚,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完善了新牧区嘎查基础设施,提高了牧区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这种集保护牧区草原生态平衡,增加牧民收入,繁荣牧区经济为一体,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成为全国建设美丽乡村“草原牧场型模式”的典型参考范本。

(八)环境整治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红岩村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早期非常贫困。改革开放以来,红岩村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积极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同时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连片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红岩村以科技农业生产为龙头,逐步拓展了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使其成为全国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型模式”的典型参考范本。

(九)休闲旅游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纳灰村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万峰林景区腹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田园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布依族村寨。纳灰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贵州地区主要的产粮区。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纳灰村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集特色农业、特色花卉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区。这种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主题,以服务为手段,以游客为主要消费群体,实现了农业与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也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高效农业型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示范村是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三坪村位于我国东南部闽南地区,典型的山地和丘陵地貌。该村山地面积60360亩,其中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属于闽南地区重要的产粮区。改革开放以来,三坪村紧紧结合自身的地理地貌环境,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以发展琯溪蜜柚、漳州芦柑、毛竹等经济作物为支柱产业,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和当地国家4A级旅游区三平风景区有效对接,提高旅游吸纳能力。作为优势农产品区,三坪村注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发展,实现了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总结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当前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乡村“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3],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部分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很好的范本。

从地域上来讲,这十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分别分布在全国十个省份的乡村地区。东部沿海以江苏永联村、浙江高家堂村、广东冯马三、福建三坪村为代表,中部以河南平乐村为代表,东北部以吉林广发村和内蒙古脑干哈达嘎查为代表,西北部有宁夏王家庄村,西南部有广西红岩村、贵州纳灰村等为代表。从鱼米之乡到广袤草原,从粮食作物主产品到农产品经济作物特色产区,从传统文化传承地区到新生代生态旅游为主地区,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相对薄弱省份,覆盖辽阔之广,涉及产业发展类型之多,使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从区位来讲,这十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多数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如高家堂村距离县城安吉20公里,距离省会杭州50公里,平乐村距离洛阳市只有10公里,王家庄村距离省会银川50多公里,冯马三村临近珠江入海口,纳灰村位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万峰林景区腹地,三坪村也地处国家4A级旅游区三坪风景区内等等。从位于大中城市的郊区地带,到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永联村、广发村),再到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传统旅游地区,这十个示范村都不同程度的展现了区位优势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从主导产业来讲,这十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充分利用自身地域、区位、自然资源禀赋等特点,分别走出了不同的产业发展道路。永联村人多地少经济贫穷,但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了钢铁等生产的工业化道路。但更多的示范村还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创新。如三坪村的高效农业与乡村观光旅游业的结合,高家堂村的生态保护性种植业与休闲产业的结合,王家庄村的农业集约型产业与沿黄河旅游业的结合,冯马三村的渔业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脑干哈达嘎查的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红岩村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纳灰村的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平乐村的牡丹画文化产业等等。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各个乡村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生产生活背景,决定了不同的特色产业。

从区位功能来讲,这十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永联村是城市工业生产及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补充;王家村、冯马三村、脑干哈达嘎查则当地大中城市的粮袋子、菜篮子、鲜活食品、牛羊肉、奶制品的重要基地;广发村成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建设新农村服务型社区的代表;平乐村则是洛阳地区深厚牡丹花卉文化底蕴的证明与补充;三坪村是当地重要的粮袋子、经济作物产区;高家堂村、红岩村、纳灰村则是城镇居民的后花园,休闲娱乐区。不同的区位功能,不同的角色,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从村民的积极性来讲[4],这十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村民都是在尝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等带给他们的好处后,而进一步积极参与。如早期的耕地资源缺乏、无法解决村民温饱的永联村、牧民生活水平偏低的脑干哈达嘎查、贫困山区的红岩村和有山有水、风景优美但村民生活穷苦的纳灰村等。这些乡村美丽建设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来自于村民对追求美好生产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倒逼当地政府要有所作为,而地方政府对代表乡村的财政支持,积极帮助村民探索能够适应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以一种全局观进行统筹的做法,则带给了村民成功的喜悦,进而使美丽乡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我们要看到,地方政府财政毕竟能力有限,不可能对其他多数经济落后乡村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持,而能够适应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却可以像种子一样,在乡村生根发芽,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收益。所以,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将是农业科技创新带动下的,以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地方政府辅助发展的可持续性模式。

纵观十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十个示范村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它们几乎都集中在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村庄所在的县域人均收入水平在整个省域中排名都比较靠前,比较有代表性如西北地区宁夏的王家庄、西南地区广西的红岩村、贵州的纳灰村、江苏永联村等。其中王家庄所在的平罗县2013平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172元,在宁夏县域经济中属于经济富裕地区;红岩村所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73元,在广西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而永联村的经济实力则不仅仅在其县域和省域范围内,就全国来说,它都是屈指可数的富裕代表,2012年实现人均收入28766元,经济发展指数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位列前3名。

第二,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把本地特色经济与旅游服务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如平乐村紧紧围绕牡丹做足了文章:画牡丹、赏牡丹、育牡丹、书画展销会、装裱、画师培训等各种类型,即增加了农民收入,也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即丰富了农村文化资源,更扩大了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产业。冯马三村凭借“岭南水乡”的名片,打造了传统渔业、现代水产养殖、渔业旅游资源、水乡文化摄影基地等,形成了以河道为主轴线的水乡文化特色建设。红岩村、纳灰村和脑干哈达嘎查依靠瑶族、布依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风情,优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独具民族特色的观光、休闲旅游业。

第三,它们几乎都把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高家堂村形成了生态农产品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生态休闲旅游、环境教育和污水处理示范为主题的农民生态公园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红岩村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三坪村的“林药模式”(林下种植药材)的经济作物生态种植模式,脑干哈达嘎查的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环境美、生态美,更重要的是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实表现。

三、结束语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地理地貌、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农民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机遇等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该十大模式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当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引导作用和财政支持力度。这些要具备多项非一般情况下的成功模式在不同条件地区是很难完全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美丽”是广义上的美丽,视觉上直观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只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部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延续传统乡村文化中的精髓,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相同,经济发展差别较大,传统意义上的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用来代表局部地区,就如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依然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位优势不显著地区以及自然资源一般或贫瘠的广大的农村地区,而在整体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经济条件好、区位显著、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这也就决定了未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创新性。

[1] 课题组.农业部2013年度“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综述[N].农民日报,2014-06-04(8).

[2] 陈永彬.农业部发布全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EB/OL]. http://gz.people.com.cn/GB/n/2014/0224/c222152-20637082.html.

[3] 魏玉栋.与天相调让地生美——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述评[J].农村工作通讯,2013(17):48-50.

[4] 戴春燕.“蓬莱美丽乡村”创建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问题研究[J].卷宗,2013 (2):74.

[责任编辑 李兆平]

The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ountryside of China—The Evaluation of Top Ten Models i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ject

ZHANGJian-tao

(ShaanxiTechnologyCenter,Xi’an710006,China)

It has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the country after the top ten models i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ject had been issued,providing a sample and reference for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ject,geographical landscape,geographical conditions,natural resources,culture,the farmers' initiative and opportunity factors play the important roles. The succes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ject,in addition to the obvious location advantage,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rket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support,as well as by farmers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ciousness to enhance with the local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or by farmers improving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fter they had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The success is difficult to completely copy because these requires are unusual circumstances. It also determines that the futur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diversified,complex and creative.

Beautiful countryside;New countrysi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16-11-13;

2016-12-31

张建涛,男,陕西凤翔人,陕西省信息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研究。

F062.2

A

2095-770X(2017)03-0001-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3.001

猜你喜欢

联村美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农村教师的新乡贤身份研究
——以浙江省兰溪市“联村教师”为例
兴旺农村产业用三招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提质增效求发展 联村联户见实效——成县2015年核桃产业发展纪实
山联村为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