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后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2017-03-28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历贞元京官

王 卓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历史民族研究

唐代后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王 卓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唐代官员的俸禄包括官禄、俸料钱、职田和禄力四项。唐代后期俸禄制度屡有变动,且相对复杂。俸料钱变动最大且最为复杂,其余三项基本沿袭唐代前期,变化较少。俸料钱主要有大历制、贞元制、元和制、会昌制,俸钱数额、发放依据都在发生变化。从唐代俸禄制度各项内容入手,重点分析唐代后期俸料钱的演变,尤其是使职官的月俸情况,可以发现唐代后期月俸额高于唐前期,但极不稳定,使职官的月俸极为丰厚。学界普遍认为的唐代后期京官俸禄薄,外官俸禄厚的观点有失偏颇。

唐代后期;俸禄;俸料钱;职田;手力课

目前关于唐代俸禄制度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俸禄制度中的具体内容。刘海峰的《论唐代官员俸料钱的变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侧重俸禄制度中的俸料钱一项,指出俸料钱在全部俸禄中比重上升和人身役使部分向代役钱转化,反映了唐代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高原的《唐代官禄制度考略》(《晋阳学刊》1993年第4期)重点介绍唐代官禄制度的形成发展,揭示唐代官禄制度的全貌。黄惠贤、陈锋主编的《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更是全面论述唐代俸禄制度中的各项内容,指出唐前期京官俸禄厚,外官俸禄薄,后期则相反。(2)特殊群体的俸禄制度。杜文玉的《唐代宦官俸禄与食邑》(《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以唐代宦官为研究对象,指出宦官的俸禄由月俸、禄米、职田收入三项构成,认为唐代中期以来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激化与宦官人数膨胀、俸额巨大有直接关系。尽管学界对于俸禄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学界对于唐代俸禄制度中使职官的月俸情况认识不足。本文从唐代俸禄制度的四项内容来探讨唐代后期俸禄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演变原因,着重探讨俸料钱的数次改革及使职官的月俸情况,全面认识唐代后期的俸禄制度。

一、唐代后期官禄、职田和资课的演变

唐代后期官禄、职田和资课的演变情况,一方面史料记载十分缺乏;另一方面,官禄、职田和资课的变化内容较少。

(一)官禄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国家政局混乱,财政困难。唐代前期的官禄制度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自至德之后不给官禄”[1]962。京官不给禄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中,长安是重灾区,农业经济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另外,乾元元年(758年)元载改制时,安史之乱并未结束。长期的兵乱导致运河淤塞废弃,运河交通受阻,江南财赋无法北上。“郡府县官给半禄”[2]1964京官不给禄,外官给半禄是因为安史之乱中,地方州县受影响较小,地方官员往往可以自筹。

贞元七年,“郡主婿授检校四品京官,户部每月给料钱三十贯文,度支给禄粟一百二十石;县主婿检校五品京官,户部每月给料钱一十贯文,度支给禄米一百石”[2]1957。检校官在贞元七年给禄,因此官禄制度在贞元七年得到全面恢复。关于唐代后期官禄的记载史料十分缺乏,“只能初步认为:从元和年间到大中三年,官员禄给数量呈增长趋势,禄给周期由岁变成月给”[3]63。

(二)职田

唐代后期,职田收入在俸禄制度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安史之乱后,职田制度仍沿袭唐代前期。这一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减职田租以充军粮或官俸,以肃、代、德宗三朝最为突出。肃宗、代宗时期,安史之乱并未结束,德宗时忙于削藩,军事的需要导致财政负担沉重,不得不减职田租充军俸。大历二年正月,“减京官职田,一分充军粮,二分给本官”[2]1981。政府更是无力承担京官俸,于是“自大历以来,关中匮竭,时价腾贵,内官不给,乃减外官职田三分之一,以给京官俸”[1]972。其次,唐代后期均田制破坏后,职田授田不足,加上土地兼并波及到职田,导致职田收入减少。因此,职田收入在唐代后期官员总收入的比重减小。

(三)手力课

唐代前期,力役走向纳资代役。开元二十四年将白直、执衣课钱纳入到月俸中计算。“旧制:京官有防合、庶仆、俸食、杂用等。开元二十四年敕,以为名目虽多,料数先定,既烦案牍,因此生奸。自今以后,合为一色,都以月俸为名。其贮米,亦合入禄数同申。遂为恒制”[4]82。唐代后期继续沿用这一敕令。唐代前期,防閤、庶仆和白直、执衣逐渐走向纳资代役,但是手力课在唐代前期并未纳课。“京官不给料,仍敕度支使量闲剧,分给手力课。”[2]1965唐代后期财政困难,给京官手力课弥补京官不给料的损失,由国家来支付手力课钱,“中晚唐时期,京外官员及官府机构对于手力主要是征纳资课,有时官府又将青苗钱等支付手力资钱,基本上成为官俸中的固定收入之一”[5]211。

二、唐代后期俸料钱及其演变

唐代后期俸禄制度中,以俸料钱的变化最大最为复杂,内容最多。因此,特列出以重点分析俸料钱的演变。

(一)大历制

至德年间,肃宗正着力于收复两京,唐王朝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军费的庞大开支导致政府不得不削减官俸以助军:京官不给料钱,外官给半禄和资课。“至德初,以用物不足,内外官不给料钱,郡府县官给半禄及白直、品子课”[6]1400。乾元元年(758年),元载入为户部侍郎、度支使,改革俸禄制度。“乾元元年,外官给半料与职田,京官不给料”[2]1964。京官不给料钱,外官给半料;京官给手力课,外官给白直、品子课。通过元载的改革,京官无禄无料,外官半禄半料,因而外官俸禄高于京官。削减百官俸禄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安史之乱并未结束,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长期的兵乱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表1 大历制京官月俸表 单位:贯

资料来源:据《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统计而成

由于元载削减百官俸禄导致京官俸薄,加上这一时期米价上涨,“乾元二年,米斗至七千”[7]2100。京官生活更加困难。于是在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四月二十八日,宰相杨绾、常衮奏请加京官俸,这便是大历制(见表1-2)。这次加俸不按职事品,而是按具体职位即官号加俸制定京官、外官月俸标准。“杨绾、常衮为相,增京官正员官及诸道观察使、都团练使、副使以下料钱”[1]1400。这次加俸的结果是“文官一千八百五十四员,武官九百四十二员,月俸二十六万缗,而增给者居三之一。”大历制中的月俸额包括俸料钱和资课,这沿用了开元二十四年的敕令“其旧准令:月俸、杂料、纸笔、执衣、白直,但纳资课等色,并在此数内”[2]1968。中州、中县的地方官月俸是上州、上县同名职事官的三分之二。“其中州、中县已下三分减一分。”

表2 上县职事官月俸 单位:贯

资料来源:据《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统计而成。

资料来源:据《全唐文》卷81宣宗《给夏州等四道节度以下官俸敕》

通过表3可以看出,宣宗时,节度使月俸要比大历制高出许多。但夏州等四道经济落后,地方官月俸由中央拨给,属于特例。和其他道相比仍然较低,可见地方官月俸收入之高。

表4 大历十二年同品京官外官月俸表 单位:贯

资料来源:据表1、2、9制成

通过表4可以看出,唐代后期京官与外官月俸收入仍然存在差别。大历十二年官俸改革的结果:外官月俸均高于同品京官,各品外官均高出同品京官月俸20贯左右,即京官、外官之差大致都为20贯。这次改革不仅没有使京官与外官俸禄差距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值得注意的是,表格中仅仅是中央规定的地方官法定收入,但事实上由于部分地方不向中央交纳两税,导致一些方镇和州县官员实际俸钱往往超过法定数额,而一些偏远地区则无俸钱可充。“地方官吏的俸钱与他们的理财能力有关,也与该州地理位置远近、自然条件丰簿、经济状况好坏有关”[8]30。从纯数字来看,大历十二年杨绾、常衮加京官俸,厘革诸道观察使、团练使及判官料钱的结果是使各品京官月俸均高于唐代前期开元二十四年同品京官(见表5),使京官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实际上,外官加俸更为突出。

表5 唐前期京官月俸表 单位:贯

资料来源:据《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新唐书》卷55《食货五》、《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所载统计而成

大历十二年京官增俸额均高于开元二十四年各品京官。比开元制高出两倍到三部,个别官品甚至是4倍。官员的生活水平与物价的涨落密切相关,开元年间物价低廉,米斗十钱,安史之乱后粮价飞涨,米斗千钱。所以大历十二年京官月俸虽然高于开元二十四年,但事实上京官生活水平远没有开元年间优裕(见表5)。

大历制的改革存在很多问题:“先是,百官俸料寡簿,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滉判度支,衮与滉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多由己。时诸少列各定月俸料为三十五千,滉怒司仆张参,惟止给三十千。衮恶少詹事赵惎,遂给二十五千。又太子洗马,视司经局长官,文学为之贰,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其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2]1968。改革中常衮、韩滉徇私舞弊,加俸的多少以与常衮的亲疏、韩滉的个人好恶紧密相关,导致改革弊端丛生,失去公正。

(二)贞元制

由于大历十二年加京官俸并未使京官与外官之间的差距缩小。因此,贞元四年,李泌再次奏请加京官俸。“李泌为相,又增百官及畿内官月俸,复置手力资课,岁给钱六十一万六千余缗,文官千八百九十二员,武官八百九十六员。左右卫上将军以下又有六杂给:一曰粮米,二曰盐,三曰私马,四曰手力,五曰随身,六曰春冬服。私马则有刍豆,手力则有资钱,随身则有粮米、盐,春冬服则有布、绢、絁、紬、绵、射生、神策军大将军以下增以鞋,比大历制禄又厚矣”[6]1401。

贞元四年官俸改革,这次加俸“旧额三十四万八千五百贯四百文,新加二十六万八千三百五十五贯四文”[2]1971增俸77%。高品京官增幅较高,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由120贯增至200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由120贯增至180贯,左右仆射由80贯增至130贯。高品京官增幅在50贯左右,而低品京官增幅在30贯以下,有些甚至没有增加。低品京官加俸较少(见表7)。《旧唐书》卷130《李泌传》云:“窦参旁奏,遂改易,使同品之内,月俸多少累等。”同一品级的官员,月俸却不相同,分为几个等级。如侍中和中书侍郎都是正三品,但侍中160贯高于中书侍郎130贯.这次加俸的结果是大官优厚,小官困难。这一时期,“最为丰稔,米斗直钱百五十、粟八十”[9]7727。低级官员的月俸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高品官员与低级官员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次加俸,地方官除了京兆府县尉、县主簿加俸,其余地方官月俸沿用大历十二年旧制。“京兆府县官,唯两县簿、尉加五千文,余并同大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敕”[2]1972。经过贞元四年的这次加俸,京官月俸明显高于同品外官。京官与外官之间的月俸收入差距进而缩小。且这一时期物价稳定,京官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贞元四年李泌改革月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见表6)。

表6 贞元四年同品京官外官月俸表 单位:贯

资料来源:据表2、7、9制成。

(三)元和制

大历制和贞元制官俸改革带来一定的问题:“常衮为相,始立限约,李泌又量其闲剧,随事增加,时谓通济,理难减削。然犹有名存职废,或额去俸存,闲剧之间,厚薄顿异。请敕有司详考俸料、杂给,量定以闻”[9]7908。宪宗元和六年(811),在宰相李吉甫的建议下,对中外百官月俸进行过一次大调整。李吉甫针对李泌增百官俸带来的问题“名存职废,额去俸存”进行详细地考订,进而削减月俸。但这次调整的具体情况,史籍并没有记载。“宰相李吉甫建议减之,遂为常法”[6]1401。可见,李吉甫的改革实行了一段时间。

(四)会昌制

“唐世百官俸钱,会昌后不复增减”[6]1402。会昌年间百官俸钱大致也经历过一次变动,此次变动同样不按品秩而是按照具体职位增减官俸。会昌制和贞元制相比,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左右仆射、侍中、中书门下侍郎、六尚书、御史大夫等高品官员,月俸要比贞元制高出十倍左右;诸司侍郎、给事中、国子司业、郎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低品官员则变动不大。会昌制和大历制相比,无论是高品官员还是低品官员均高于大历制,且高品官员增幅高,低品官员增减幅度不大。

表7 唐后期京官月俸表 单位:贯

资料来源:据《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册府元龟》卷506《俸禄》、《新唐书》卷55《食货志》统计而成。

通过表7可以看出,大历制、贞元制和会昌制呈现出一个特点:高品官员加俸多,低品官员加俸少。且高品官员与低品官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随着历次改革的进行而越来越大。即每次加俸,高品官员增幅最大。这样做一方面可激励低级官员,另一方面也使低品官员生活并无多大改善。

通过梳理唐代后期的三次官俸改革,可以看到俸料钱发放的依据发生了变化:唐前期按本品发俸料钱,随后向按职事品发放转变,到了唐代后期则进一步转变为按具体的职位的轻重发放俸禄。这就出现一种情况:同一品级的职事官可能月俸高低不一,同一品级内某些重要的职位月俸较高,如侍中和六尚书都是正三品,但侍中为门下省长官,六尚书为六部长官,显然门下省地位高,颁布皇帝诏书,职责重要。或者出现一种职事官的品级不同,但月俸相同,如郎中从五品,侍御史从六品,但月俸都是25贯。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官俸与物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后期物价上涨,尽管数次加俸,如大历制月俸是开元制的数倍,但官员生活水平远没有开元年间优裕。

三、唐代后期使职官的设置及俸禄情况

大历十二年五月,厘革诸道观察使、团练使及判官料钱。使职无品级,因此根据具体职位的轻重来发月俸。唐代使职的史料记载十分缺乏,关于使职的月俸情况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学界对于唐代后期使职官俸禄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本文有必要简单介绍唐代使职官的俸禄情况。

表8中观察使、团练使及判官主要为军政及地方事务的使职,以节度使和观察使为首。副使、判官、支使、推官和巡官为其属官。对比表1和表8可以看到,观察使月俸150贯高于正一品京官的三师、三公。观察使和团练使属官最低月俸收入为50贯,高于正四品京官诸司侍郎45贯。使职月俸收入水平:观察使在京官正一品之上,属官月俸收入水平在正四品京官职事官之上。总体上,使职官月俸收入相当优厚,不仅高出高品京官,甚至其属官都在正四品京官之上。这是因为唐后期,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帝不断增设使职官,使职发展起来。原有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系统受到冲击,变成了一套新的以使职官为中心的政务系统。使职的大量设置导致职事官的阶官化,原有的职事官成为寄禄官,甚至一些使职也变成了寄禄官(见表9)。唐代使职皆无官品,任用灵活,根据具体的使职职位发放月俸。《唐国史补》“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于是有为使则重,为官则轻。故天宝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历中请俸有至千贯者。”因而唐代后期,使职越来越重要。尽管使职设置无常,职事官相对稳定。但使职月俸优厚,“国家旧章,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钱三十缗;职田禄米不过千斛。艰难以来,增置使额,厚给俸钱,大历中,权臣月俸至九千缗,州无大小,刺史皆千缗”[9]7908。因而唐代后期人们更愿意做使职官。

表8 诸道观察、团练使及属官月俸 单位:贯

资料来源:据《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统计而成。

表9 上州职事官月俸 单位:贯

资料来源:表9据《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统计而成。

四、唐代后期俸禄制度演变原因及影响

唐代后期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军事上,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国家政局混乱,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导致京官不给禄。德宗时忙于削藩,军事的需要导致财政开支浩大,不得不减职田租充军俸,职田收入减少;(2)经济上,物价上涨导致官员生活困难,因此宰相杨绾、常衮奏请加京官俸进行大历制改革。⑶政治上,唐代后期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使职官越来越重要,因而使职官月俸高于同品京官,待遇相当优厚。

唐代后期俸禄制度演变对于内外官的影响:学界对于唐代后期京外官的俸禄收入这一问题的看法普遍认为京官俸禄薄,外官俸禄厚。这一观点明显有失偏颇:唐代后期,京官不给禄;职田收入往往充军俸导致在官员总收入的比重中下降;在俸料钱上,乾元年间,京官不给料钱直至大历十二年宰相杨绾、常衮奏请加京官俸,京官才有俸料钱但加俸后,俸料钱收入仍低于外官;资课收入上,京官给手力课。这样,唐代后期,京官无禄,且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俸料钱,仅仅有手力课和职田收入。但唐代后期外官收入,乾元年间,外官给半禄半料及白直、品子课的资课收入;大历制改革时,外官月俸收入均高于同品京官。因此,可以认为唐代后期从乾元年间至贞元四年改制前,京官俸禄薄,外官俸禄厚。人们更原意做外官,尤其是月俸相当优厚的使职官。但贞元四年官俸改革后,京官月俸明显高于同品外官,京官与外官之间的月俸收入差距进而缩小。经过这次改革,京官俸禄薄,外官俸禄厚的状况被打破,京官俸禄收入后来居上,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总之,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财政困难。京官一度不给官禄,外官给半禄,直到贞元七年才得到全面恢复;职田收入在官员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而手力课在官员俸禄中比重不断增大;俸料钱变化最大且最为复杂,唐代后期月俸额高于唐前期,但是极不稳定且经常被削减,如德宗时期为了削藩,减百官料钱以助军,增加军队将领的禄秩,以示优崇,应付军事需要。加之受物价波动,官员生活水平大不如前。通过三次改革可以看到,大历制京官与外官月俸存在差距,贞元制时两者差距缩小。学界普遍认为唐代后期京官俸禄薄,外官俸禄厚的看法有失偏颇。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后期使职大量设置且越来越重要,不再依据职事品而是按具体职位的轻重发俸,使职的月俸极为优厚。

[1] 杜佑. 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2] 王溥. 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高原.唐代官禄制度考略[J].晋阳学刊,1993(4).

[4] 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阎守成.唐代官吏的俸料钱[J].晋阳学刊,1982(2).

[9]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学术编辑 黄彦震]

[责任编辑 熊 伟]

The Evolutionof the Salary System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ANGZhuo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In the Tang Dynasty,official salary includes provisions,material salary,land and labor. The late Tang salary system was changed frequently,and relatively complex.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material money had changed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lex,while the remaining three basically had little changes and followed the early Tang Dynast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it had material money called Zhen Yuan,Dali Yuan,Yuan He,Hui Chang. And the amount of pension money has changed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This paper help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lary system in late Tang dynast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salary;material;land;labor

2016-09-27;

2016-10-05

王卓,女,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K242

A

2095-770X(2017)03-0042-06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3.010

猜你喜欢

大历贞元京官
敦煌写本P.2522的性质及《贞元十道录》逸文问题
大买办“碰瓷”拉业务
大历年间的诗词文化特征
贞元时期韦应物纪行诗创作刍议
“京官”空降6年后66名厅官选派地方20人升副部
讹传九百年可以休矣
——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
清代京官俸禄知多少
唐德宗与贞元诗风
“新停”注解刍议
吃喝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