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折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择业观教育的思考
2017-03-28张莼波
张莼波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
“慢就业”折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择业观教育的思考
张莼波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95后”大学生在毕业季并不急着求职就业,也无继续深造的计划,他们对于既得的工作机会并不满意,宁愿暂时不就业,然后再继续寻找工作,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属于自愿性失业者,又被称之为“慢就业”者。高校要理性面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摸透“慢就业”学生的特点,了解“慢”的原因,创新择业观、创业观教育理念,增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实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慢就业”;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择业观
0 引言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即面临失业。有一部分大学生失业者,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既得的工作机会并不满意,他们宁愿“闲置”一段时间“放空自己”,然后再继续寻找工作,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属于自愿性失业者,又被称之为“慢就业”者。根据职业搜寻理论,高校“慢就业”者之所以慢,是因为已有的就业机会低于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宁可花更多的时间来寻求理想的工作,也不愿屈就于不太满意的工作机会,这其实是一种出于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不能完全判定为盲目行为。但绝大部分“慢就业族”,不能勇敢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主动、客观地推销自己的能力,不愿务实地选择职业,而是用各种借口逃避就业。高校要理性面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摸透“慢就业”学生的特点,了解“慢”的原因,创新择业观、创业观教育理念,增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实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1 择业观教育新挑战:“慢就业”
“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95后”大学生在毕业季并不急着求职就业,也无继续深造的计划,而是暂时选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西部那么神秘,我想去体验”“自己做老板那么爽,我想去试试”“工资那么低,我想再等等”,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分工,希望通过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度过一段等待期。据2016年7月,腾讯QQ浏览器最新发布的毕业季大数据报告,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选择“不就业”的“95后”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排第三。面对新出现的“慢就业”现象,高校辅导员仅凭热情和经验,单方面热衷于传授学生求职技巧,或帮助联系就业单位,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要真正理解学生,从学生踏进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就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确立未来发展目标,树立积极、科学的择业观、创业观,避免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段走弯路。
2 “慢就业”归因:文化匮乏、结构失衡、能力欠缺、定位不准
一些大学生自进入大学后,就疏于对自己进行时间管理,缺乏阅读习惯,在大学学习期间养成了睡懒觉、熬夜、网游、刷微信朋友圈、上课迟到早退等坏习惯,尤其是理工科学生,除了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基本上不阅读人文类的书籍,渐渐地变得有知识没文化。这些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于学习生涯,还是对于职业生涯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些大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方向,缺乏目标和规划,即便制订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原计划执行,或者当学习生涯遇到困难时,不能努力修正前进的方向,不能正确、积极地评价自我,等到面临就业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是积极对待,而是选择各种方式逃避就业。
2.1 文化的匮乏导致自信心不足
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认为,有两种文化可以学习,一种是传统文化,一种是国际现代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哺育着世代炎黄子孙,传统文化需要更新、创新,以传统文化来辅助现代文化;国际现代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就是不爱阅读,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浮躁、选择性自闭,有不懂的问题就在网络上寻找答案,与亲朋好友的交流也通过网络实现。他们沉迷网络、手机,美食、旅行毫无节制,既没能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没能正确辨别国际现代文化,在信息化时代不能明心见性,无法正确地评估自己,对父母亲人依赖性很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未来生活信心不足。作为大学生,只顾应付专业课程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一旦面临毕业,需要主动争取未来的社会地位时,他们自然手忙脚乱,没有独立选择职业的信心。
2.2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的不均衡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成千上万的人手流落街头的同时,却有人抱怨人手不足,因为分工把人手束缚到一定的生产部门了[1]。说明学习的专业不同,熟练掌握的分工也有区别,一旦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失业,短时间内又很难形成别的技能,其他领域的生产部门就招不到合适的人员,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滞性引起结构性失业,被束缚在一定生产部门的失业者就成为结构性失业人员。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相比较,高等教育的发展只在招生的数量上与经济发展保持了高增长,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都不平衡,也不够合理,高校在规划自身发展时,为了快速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求全、求热。扎堆培养的专业趋同的本科生在就业时本身已很容易遭遇结构性失业,再加上其他学历层次的学生同时抢夺有限的岗位资源,引发“挤占效应”:专科学生的工作岗位被本科生挤占,本科生的工作岗位又被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挤占,同质化的竞争导致我国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识别功能大大降低。
从社会人力资源分布现状来看,各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最多,因此很多高校舍弃自身原有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盲目申办硕士点、博士点,过分强调学校的科研水平,而忽视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不能科学地评估未来经济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预期,加剧了专业建设的失衡;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不足,盲目效仿其他开设相同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一味追求课程建设的速度,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专业特长无法体现,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素养方面与市场需求不符而出现结构性失业。
2.3 就业能力欠缺导致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失衡
从大学生的就业结果、就业质量、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能否胜任岗位需求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出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基本素养。通过访谈和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首先重视的就业能力是基本素养,其次是通用技能,最后是专业技能。已经就业的“90后”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诟病最多的是他们“很难管理”“善于要求和索取,但缺乏耐心和忍耐力”“抗压能力差”,而责任心、敬业精神、踏实勤奋、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恰恰是用人单位重视的基本素养。
在技能方面,作为大学生,专业技能应该是自己的强项,但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当下,本科生教育的定位趋向于应用型人才,高校不断调整教学计划,缩减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和要求,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同时,由于大多数高校未能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安排的理论教学尚未很好地增长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安排的实践课程浮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大学生未能“术业有专攻”。相比较而言,用人单位更重视“有效口头沟通”“主动学习”“聆听”“协调安排”“时间管理”“谈判技能”“理解性阅读”“说服他人”“工作执行力”等通用技能,因为专业技能的不足可以通过入职后的培训获得有效提升,而通用技能培养则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形成。获取通用技能的有效途径有参加校外兼职、进行职业资格认定考试、参加各类培训、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事实上,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通用技能差异显著,理工类大学生主动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认定的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较文理科学生多,文理类大学生进行校外兼职和主动参加各类培训的较理工类学生多。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学生自觉获得的通用技能存在较大的供需失衡。
2.4 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择业观出现偏差
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但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准,仍以高级专门人才自居,盲目认为所谓的“高层次”就意味着“高薪酬”,过分强调物质条件,盲目追求优势单位和职位,地域选择挑剔,对工作预期的合理度较低。根据对高校毕业生相关调查,“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所以一直持有再看看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业的热情慢慢磨灭,进一步发展为暂时不就业的生活态度。其次还有一部分准备自己创业,打算考研或者做自由职业者等。导致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一是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95后”大学生中出现了“颜值至上”“今朝有乐今朝享”等消极情绪,这对大学生的择业观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二是在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媒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思辨与实证统一的能力等方面都未能跟上社会的变化,他们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和暗示,因此,往往受到自尊心和就业形势的双重影响,在择业时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三是大学生面对人才市场的形势,毕业生难以很快地将自己的角色调换,多数人表现得不知所措,自我安全感降低,从众心理和依赖感加强。四是缺乏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认真思考不足,面临职业选择时表现得随意[2]。
3 提速“慢就业”: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合理预期、创业引领
“慢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试错过程,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时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导致大学期间很迷茫,奋斗目标不明显,毕业后也无法分辨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事喜欢的职业。“慢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不断地进行尝试,发现自己的长处,考虑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慢就业”损失最大的是时间,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大学生有很多东西要适应,在这段时间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切换角色,就会被这种慢就业的安逸吸引,上进心减弱,再加上每个人不同程度的拖延症,最终导致无法正常就业。
3.1 树立大局意识,深刻认识就业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事,更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关乎社会安全稳定和健康协调发展。大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就是为了打好基础,一朝走向社会,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找到恰当的位置,通过特定的职业、特定的工作获得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从而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大学生顺利就业意味着经济独立,就业者及其亲属都能够因此获得自己的个人空间,告别以往相互依附性的生活。失业或“慢就业”必定要延缓这种独立性,会造成整个家庭基本经济收入的大幅度降低,增加全体家庭成员的焦虑感,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倡导大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青年,为创建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而努力[3]。
3.2 科学定位自我,理性设定就业预期
“慢就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满足于已有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一人群的存在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不是大学生就业难,而是择业难。择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职业岗位、物质收入、就职地域、工作环境、升职潜力等预期偏高。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在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大学收费大幅度上升的条件下,大学生及其家庭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主动选择的结果,有合理的一面[4]。但就业预期偏高直接导致学生不想就业、不急着就业,进而失业,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预期。降低就业预期的有效途径不在于道德说教、宣传教育,而在于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对接规范的职业中介机构,及时发布市场工资指导价以及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让大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市场信息,理性看待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促使他们认识到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市场定位,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更多大学生能够“骑驴找马”,先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再寻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办法。
科学的自我定位首先需要明确就业目标,树立科学的择业观,科学择业观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进行修正的,学生在不断调整规划的同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目标变得明晰和触手可及,这是学生迈向顺利就业的第一步。对于学生学涯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要从学生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要引导学生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缺点、弱势等因素,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再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利用校园学习活动平台及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要引导学生在按照生涯规划进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在校学习的专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基础,尽量避免制订与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规划[5]。
3.3 提升学生素质,促进自身就业效益最大化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发展自己,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成为一个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知识青年。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是大学生成才目标要求中关于智育方面的基本标准,也是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重要内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根据所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地学习,重点掌握那些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未来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高校要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要,修正培养目标,厘清培养定位,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或通过校内外合作培养的方式,规范实习制度,健全实践学时的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实习;毕业论文是将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方式,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学校要重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指导环节,帮助学生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为接触职业岗位的桥梁,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对于学生自主参加针对性学习或训练以提升自身通用技能和基本素养方面,高校要善于进行大数据分析,尽早给予学生专业的、可靠的建议,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不盲从、不回避。应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项目,分层次地给予指导和竞技的机会,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在管理体制、活动经费、场地和设备等配备上给予政策倾斜,建立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评价、奖励和学分认定机制,确保学生参与课外技能培训、创新研究的持久性,有效提升学生的通用技能和基本素养。
根据经济学沉没成本理论,大学生投入的学费等教育成本支出是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大学生在确定就业期望时,应充分考虑毕业时的就业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素养,理性自觉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促进自身就业效益最大化。
3.4 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接受高等教育并具有良好素质的大学生,如果能获得政策支持、有资金保障,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包括政府和高校在内的各方要联动起来,为大学生构建创业支持体系,高校首当其冲应建立起创业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要主动承担学生的创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融入创业的思想: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加大创业教育课程的比重,依据不同的个体和创业目标而制订不同的创业教育计划;突出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而制订实用的教学方法,增加创业实践教育,给学生提供施展创业才华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学校要重视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加创业园、成果孵化基地的场地,放低开放门槛,并给予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当大学生由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实施其创业计划时,由政府提供场地、融资、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行扶持,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6-7]。
4 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顺利就业关系亿万家庭的利益,理性对待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独立择业的信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高校共同的推动。
[1]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703-704.
[2] 吴克明.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 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 147-148, 215-216.
[3] 姜庆华,管丹.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分析与提高途径探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0-132.
[4] 汪昕宇. 就业结构性失衡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与开发——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调研实践[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4: 83-88, 95-103, 186-199.
[5] 张承业.为“90后”大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86-89.
[6] 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适[J].高教探索,2015(6):122-128.
[7] 倪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6.
[责任编辑:李娟]
Thinking on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ducation of Career View: Responding to " Slow Employment" Phenomenon
ZHANG Chunbo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fter "post-95s" are neither in a hurry to find a job nor have plans for further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on. They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jobs, so they prefer to be unemployed and continue to look for other jobs. These college graduates are voluntarily unemployed, so they are called "slow employe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ationally face this phenomeno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ow employment" students, try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innovat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guide students to make correct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slow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career view
2017-03-15
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三类资助课题(SZ20170336)
张莼波(1980-),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647.38
A
1672-2434(2017)02-00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