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弹幕文化研究

2017-03-28刘美忆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亚文化弹幕受众

刘美忆

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弹幕文化研究

刘美忆

“弹幕”是一种来源于日本基于视频分享的表达形式,引入中国后经历了萌芽到茁壮成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弹幕文化。虽然弹幕已成为主流媒体不容小觑的后起之秀,但是作为二次元群体亚文化,弹幕对大众依然是新奇而陌生。解释弹幕是什么并分析弹幕在中国的现状,论述中国与日本的弹幕文化有什么不同和创新,阐述弹幕文化兴起的成因,最后指出弹幕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弹幕;亚文化;狂欢理论;注意力经济

[作 者]刘美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什么是弹幕

“弹幕”(Bullet Curtain)本是军事术语,指战场上密集子弹形成的火力网,现在多用于指代视频中满屏的即时评论字幕,日语读作“Danmaku”。

弹幕的鼻祖是日本的Niconico动画,它的产生与御宅族息息相关。御宅族是一个对“ACG”有着狂热情绪、甚至极端的群体,“ACG”可以说是御宅族的代名词,“A”指的是Animation动漫、“C”指的是Comic漫画以及“G”——Game(电子游戏)。

从弹幕文化种类来看,它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的亚文化,也是御宅文化的衍生文化。“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正式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他们认为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符号,对主流文化进行挑战的附属性文化,并具有某种风格化的抵抗且具有边缘性的文化样式。[1]伯明翰学派则认为亚文化不仅指生活方式,还指文化群体。[2]因此,弹幕文化应定义为“发端为弹幕视频网站、基于弹幕视频形成的屏幕传播与文字传播相结合的文化形式,并包含了弹幕视频的生产、传播、消费等每个阶段队及弹幕用户在此过程中进行的所有文化行为的总和”[3]。

二、中国弹幕文化的演进

AcFun和Bilibili是我国最早引进弹幕的营利性弹幕视频分享网站,Acfun建站于2007年,Bilibili建于2009年,两家网站都是以ACG文化为主的。虽然弹幕文化是来源日本的“舶来品”,但在发展过中愈来愈体现着我国的特色。

(一)弹幕起源

日本的弹幕文化来源较为简单,正如前文提到的,其用户多为“ACG”群体,其弹幕始祖Niconico主要是从御宅族文化及其相关文化发展而来,随着网站的发展,活跃的用户在原有的“ACG”素材基础上,用御宅族独有的表达方式进行加工和创造,催生了各式各样的视频作品,引发了其他用户的追捧和吐槽,在网站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带有日本御宅文化烙印的弹幕文化。

相对而言,我国弹幕文化的组成部分更为繁杂,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杂糅,一方面基于模仿日本Niconico视频所体现的弹幕文化以及我国发展已久的ACG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我国网络文化及用语习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弹幕文化。

(二)传统变革

在我国,当弹幕视频网站呈井喷式发展时,由于弹幕带来的商业价值,特别是用户价值潜力巨大,以土豆和爱奇艺为首,传统主流视频网站拉开了走向弹幕时代的序幕。从个人层面上讲,弹幕是一种虚拟的互动,在观看弹幕时,受众产生了沉浸式体验,提高了自我满足感,弥补了心灵上的孤独,并收获归属感及认同感;从视频网站的角度讲,受众的观看行为提高了对网站的忠诚度,增强了用户黏性,这正好是弹幕网站蓬勃发展的动力。

然而在日本,除Niconico视频外,很少有视频站点提供弹幕功能,弹幕依然是只受御宅族青睐的小众形式。

(三)走向规约

以Bilibili为例,其规约一部分借鉴了Niconico视频的社群自治方式,随后在自我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规约一类针对视频内容,比如连载新番时要公平竞争行为等;另一类也称“弹幕礼仪”,这是用户需要身体力行进行自律的跳跃,比如谢绝发送与视频无关内容、不要在弹幕中剧透等。然而对于破坏规约行为,其他用户也只能采取屏蔽、谴责等方式,并不能用强制手段完全杜绝。

(四)内容创新

我国弹幕文化与日本弹幕文化另一个较大的差异在于对非宅内容的态度。日本对于版权管理更为严格,我国则不然。早期各大弹幕视频网站能轻松获取资源,版权管制不严厉,建立了的电视剧板块,陆续进行了美剧、日剧、韩剧甚至国产剧的连载。虽然美剧、日剧、韩剧都不属于御宅文化,但其中一些文化产品与御宅文化息息相关,如流行语“这篇鱼塘被你承包了”就出自2014年热播剧《杉杉来了》,并频繁出现在弹幕中,甚至迅速蹿红网络。如今,Bilibili的板块主要有动画、番剧、音乐、游戏、舞蹈、电视剧等,除了动画等带有明显的宅文化倾向,电视剧等非宅向内容也渐渐占领一席之地。

三、中国弹幕文化的成因

近年,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大量受众从互联网迅速向移动设备转移,网络视频在移动设备及客户端上的使用率大幅上涨。据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届《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6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进一步上涨,从2015年的90.1%提升至92.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终端集中[4]。在移动终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向移动终端抛出橄榄枝,力图在新媒体的狂澜下站稳脚步并分一杯羹。各大弹幕网站诸如Bilibili不仅有网站,还有客户端阵营。弹幕之所以风靡中国,究其根源是由于以下的特征和成因。

(一)弹幕经济

迈克尔·戈德海伯在《注意力购买者》中指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非但不是稀缺的,而是过剩的,过剩的信息中只有记忆的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的注意力。注意力经济就是指以最高效率配置资源,以最小机会成本去吸引客户的注意力,从而获得该行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受众关注持久度,维持受众忠诚度,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注意力非常有限的年代,越能将受众注意力集中起来的产品越能拥有更高的价值。

从传播的方式上来讲,弹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眼球经济”,一种集视频观看、吐槽、分享的视频形式为一身,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强用户黏性,最终获得经济利益的创新模式。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日益增长需求、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传播者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理解其心理需求,充分考虑其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弹幕视频网站的用户多为御宅文化爱好者,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对弹幕形式有着共同的喜好,这就决定了弹幕强关系、对外辐射弱,对内黏性强等特点。弹幕满足了用户的心理需求,减少了对孤独的恐惧,让他们觉得有所归属。在弹幕网站,用户发送的弹幕一点点累积起来,并以字幕的形式显示在视频上,当其他用户打开该视频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其他人的评论,累积的弹幕评论就像用户在这个虚拟空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实现了虚拟的思想碰撞。

弹幕网站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受众,并在观看弹幕视频、发送弹幕中体会到自由和快乐,释放天性,从而接受弹幕这种形式,增强黏性和忠诚度,进而增加弹幕的商品价值。

(二)弹幕狂欢

弹幕文化的兴起不仅有经济方面的成因,还有一定的心理根源。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人们可以摆脱日常生活中一切等级观念、身份、地位的束缚,纵情释放自我。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种类的狂欢活动逐渐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狂欢精神,弹幕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狂欢精神。

弹幕的狂欢首先体现在是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不受等级制度的约束,这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打开了公众狂欢的大门,人们隐藏自己的身份,言行举止不再受到束缚。弹幕网站也是如此,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发送弹幕,不用顾忌他人的眼光和兴趣的差异,从而展现自我,释放自我。

其次体现在对传统的颠覆、恶搞与反叛。吐槽与恶搞,隐藏着对传统观念的离经叛道和对新方式的追随。就像弹幕视频风靡的鬼畜视频,它们在传统的素材、视频的基础上,通过对内容的剪辑,起到洗脑循环的作用,表现出新的意义。对于观众来说,观看鬼畜视频的乐趣就在于它挑战了主流视频甚至大众文化,用娱乐化的手法解构权威、颠覆主流。

除此之外,弹幕还是集视听为一体的双重饕餮盛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指出,“不拘形式的狂欢语言是制造狂欢气氛和狂欢感受的关键,这种语言同所有语言一样,分解地表现了统一又复杂的狂欢节世界感受。”[5]弹幕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特性,比如口语化,吐槽与调侃,个人情绪宣泄等。弹幕视频将文字运用到了视频中,使观众不仅能够参与弹幕的创造,还够享受弹幕视觉的视觉体验。

四、中国弹幕文化的未来

(一)弹幕管理

弹幕形式之所以受到许多年轻网民的追捧,是因为弹幕体现的是一种自由。然而这种自由不是无底线的。弹幕上经常出现谩骂和人身攻击,虽然用户可以选择关掉弹幕,但这样就失去了体验弹幕带来的乐趣。如今随着弹幕视频的风靡,网站运营者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措施。许多弹幕视频网站提出了用户需要遵循的规约,比如请勿剧透、用语和谐等,然而此类规约并没有强制性作用,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弹幕作出硬性规定。除此之外,弹幕不仅需要“他律”,还需要网民身体力行的“自律”,自觉遵守弹幕礼仪,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弹幕的“度”

吐槽的风靡体现了对经典文本的解构,对主流审美的颠覆,体现了弹幕文化的抵抗性。由于现实的压抑和不如意,人们选择在虚拟空间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这就是吐槽恶搞泛滥的原因。但是,对于吐槽恶搞应该把握有度,否则会过犹不及,把本来单纯的搞笑变成纯粹的恶搞,甚至演变成尼尔·波兹曼预言的“娱乐至死”。他援引布尔斯廷和罗森的心理学原理,认为滥用“文化符号”使其“象征价值”消失殆尽:“符号失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因变量,如果用得越频繁,如果不问语境滥用,它们失去意义的速度就越快。”[5]而且,若人们沉迷于短暂的肤浅的娱乐体验,会对主流文化失去敬畏的心,导致与主流价值观脱节,并误导当代审美文化的未来发展。

(三)走向大众

从本质上讲,弹幕是一种社交行为,它超越了传统视频网站中跟帖的局限性,是在御宅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亚文化形态,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获得大批追随者,影响程度也日渐加深,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然而,目前中国对动漫文化、宅文化等依然持有传统态度,依然存在“标签化”和“污名化”等刻板印象。要发展弹幕文化,首先要有尊重亚文化群体,这样才能加深对弹幕文化的理解,并丰富视频表达形式,深挖其商业价值,跳出“小众”的窠臼,走向大众。

[1]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充[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王佳琪.基于弹幕视频网站的弹幕文化研充[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届《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R].2016.

[5]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亚文化弹幕受众
HOLLOW COMFORT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