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创新在出版中的价值研究
2017-03-28张志刚
张志刚
编辑创新在出版中的价值研究
张志刚
在出版与科技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编辑工作急需创新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来适应新环境。依据经典的创新理论,结合现代编辑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运用例证分析的方法,研究编辑创新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编辑创新赋予出版发展生命力的结论。
编辑创新;价值研究;出版理论
[作 者]张志刚,江西人民出版社。
习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出版不但承载着政治和经济,更引领着思想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那些敢于创新、意识超前、勇于突破的编辑,才能引领行业潮流,进而抢占市场,吸引读者,促进整个出版行业的繁荣。
一、编辑创新在出版中的地位
关于什么是创新,《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其二是指创造性,有新意。以编辑的视角审视创新,显然第二个义项更符合我们的研究语境。强调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这与编辑创新必须建筑于前人创造的精神文化基座上有关,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适应新条件下工作的方式方法。先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使文明得以传承延续。再能干再聪明的人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其一生创造的成就将非常有限。很早就有人作过论证,一个顶级智商的人类,如果不学习前人的成果,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毕其一生所能达到的数学方面的成就,也仅是发现百位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而已。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更要适合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离开了创新,文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只会永远在原地踏步;离开了编辑创新,出版就永远停留于竹简与雕版,世界文明还不知道要在黑暗中艰难摸索多少个日日夜夜。可见,编辑创新在整个出版业的发展中扮演的是一个助推者的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推动发展,它们生生不息,相辅相成。
二、编辑创新在出版中的作用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89年对创新体系做出的系统性分析开创了影响巨大的德鲁克创新文化思想,成为这一领域的圭臬。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开发新品种;②形成新的生产力;③开拓新市场;④实现新的组织体系;⑤引进新技术与新的生产方式。[2]把德鲁克这五方面的创新论述套入出版业编辑生产中,可以将创新的能动作用归结为五个方面,即:①图书品种创新;②出版生产力创新;③编辑组织管理创新;④传播方式创新;⑤编辑生产方式创新。
(一)开发新的图书品种,取得市场主动权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出版都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保守的观念和封闭的架构里,出版经营与市场脱节,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差,出版行业失去了内在的活力。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后,风气一新,优秀的作品大量涌现。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认为新闻广电出版业应该担当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3]的新使命,近些年来,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让作品的创作模式,图书的出版模式和阅读模式、销售模式、购买模式,出版的互动模式发生了生态重塑式的改变,新的出版形势呼唤着新时代的编辑人员顺应时代发展,顺应读者求新的需求,在新领域,以新视角,用新形式,有新内容,多出满足时代要求的精品好书。
这四新体现在编辑创新领域,笔者认为着力点主要应放在编辑的选题策划创新上,因为它不但是图书新品种的源泉,更是出版的重中之重。策划创新需要编辑对大量信息的分析后,发现潜藏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捕捉新的动向,抓住新的契机,从而果断策划出相应内容的图书,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取得市场的主动权。
(二)创新编辑生产力,促进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编辑的工作状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邮寄投稿变成了电子传输,面对面交流变成了线上交流;电脑扫描、键盘操作替代了原来的伏案审读、笔勾纸画;显示屏幕代替了往日捏在手上熟悉的墨香手稿;纸笔修编为新型的电脑编校程序所补充……编辑的技术性劳作,在形式和程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用出版人的话来说,就是“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进入0和1,迈向移动化”。新型科技手段作为编辑辅助要素的出现,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与新技术条件下出版生产力解放紧紧相关的是编辑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看到,现在停止学习马上就会让人落后。我们现在讲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基于这一认同。策划编辑需要通过创新来改造方法,从而做到敢抓选题、善抓选题,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图书品种;案头编辑也要通过创新来提升自身的出版工作能力,从而对文稿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前沿性和技术性等各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才能把书以最恰当的方式来呈现。所以说,处于出版核心地位的编辑人员,学习再学习,创新再创新,才是做好编辑工作、创造精品图书的根本,不这样无以适应出版发展的要求,不这样无以促进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三)推动现代编辑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理论上的创新,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编辑组织管理方式上的创新,需要在注重提高组织效能的基础上,更强调组织成员的思维、理念、态度和行为的更新,以内省、思考、表达为核心来推进编辑主体心智模式的改善,从而实现编辑主体和编辑组织的自我超越。[4]这样的管理方式既有利于编辑主体和编辑组织的相互沟通、交互作用,又建立了主体发展和组织发展高度一致的共同愿景。在这一愿景的号召下,编辑主体与编辑组织最终向着不断进取,不断优化,紧扣时代脉搏的方向前进。
编辑组织技术理论上的创新,需要及时地跟上时代发展的形势。传统的编辑学研究对象是纸介质出版物,而现代出版更要密切留意以电子介质为代表的新型出版物的动向。因此,编辑工作理论、实务、规范等结构学科领域需作新的拓展研究,相关的电子编辑学与网络编辑学等前沿学科更应尽快创立。
(四)推动现代传播方式的更新,引领传播潮流
出版科技变革风起云涌,在这短短的十来年,知识载体就经过了从纸张到磁盘、光盘,然后是网络,再是各类手持终端如KINDLE、手机、PAD阅读的更替,这几年VR、AR的可见潜力又引发出版人生发无数翩翩联想。新载体与阅读形式互动,推动了传播方式的新变革,以前人们没有想到,移动终端化阅读会崛起像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网络阅读新模式。这种模式以高度定制、投放精准、各取所需为特色,这种模式下,出版权掌握在读者手里,让人感慨这真是一个受众为王的时代。移动互联时代的大V、罗胖们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借助新媒体的渠道优势,呼风唤雨,引得无数粉丝追捧。没有哪个行业像电子时代的出版这样瞬息万变,波谲云诡。在新型传播形式下,编辑如何顺应变革,跟上传播潮流,创新传播方式,是事关出版行业存亡的大事。
在创新现代传播方式上,新时代的编辑应做好以下几点:
——把握最新科技发展动向,了解出版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新成果的适用情况,勇立潮头,使新成果能够为我所用。
——重视除纸质媒体之外的新兴媒介。新媒介包括光电介质、手持终端、可穿戴终端等等,形式虽乱花惭欲迷人眼,但编辑只要根据出版物自身的定位和特色这一中心点去从众多的新型传播方式中作权衡选择,相信就一定能为出版物找到合适的新媒介形式。
——利用新兴媒体,使之成为展示图书的新窗口,宣传图书的新工具,销售图书的新渠道。这方面比如方兴未艾的微博,让人们趋之若鹜的微信公众号,还有以“自媒体”为旗号、精准服务目标人群的手机资讯APP,还有近两年出现的以粉丝经济为特色的社群电商、大V店等。
(五)推动编辑生产方式创新,促进出版流程的优化
编辑生产方式方面的创新,体现在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了稿件加工形式的变革,在其他方面例如组稿、审稿、校对、版式设计、营销等环节中同样可以用创新的光焰点亮,像出版ERP系统的引入、网上选题申报系统的实现、电脑编校软件的增持……都是创新的光焰照亮生产文明的结果。这种光焰潜藏于编辑与作者、审者、美编、校对、印制、营销、读者等人员与部门的沟通、互动与交流中,处处用心,事事留意,是与他们产生最佳创新碰撞点的打火石。
总之,创新是出版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编辑工作的灵魂,更是出版发展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创新,编辑工作就不会有生命力。编辑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1(1).
[2]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16-121.
[3]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
[4]蔡晨骜.论现代编辑[EB/OL].百道网.“第三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http://www.bookdao.com/article/8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