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伦理审视

2017-03-2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子女意识大学生

高 燕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伦理审视

高 燕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告诉人们对待他人给予的帮助要心存感激,这是对他人帮助的一种回报,是道德赋予人们最基本的准则。目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普遍缺乏,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源于对自然、国家、社会、父母、老师等情感淡漠,导致“感恩”缺乏的原因不仅来自家庭、社会、学校,还与学生自身有关。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等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使之知恩、感恩。

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对策

“感恩”这里是感谢、回报之意,是人们发自内心对自然、社会、他人给予帮助及恩惠由衷的认可及真诚回馈的一种认知行为。古人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恩惠,应尽力回报,做一个心存感激之心的人。2015年12月,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形式,对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开展感恩的认知、感恩缺乏的表现形式等情况进行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976份,有效调查问卷913份,数据统一由SPSS软件录入分析。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为3.6∶6.4,超过9成调查者为本科学生。

1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一些腐朽的思想也随之传入国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点有着巨大的冲击,导致大学生凡事以“利”为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冷漠、利己,感恩之心也随之淡化。

1.1 缺乏对大自然赐予之情的感恩

大学生对资源的浪费。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对自然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加大对自然的保护。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部分大学生明知资源有限,还浪费资源。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浪费水电占90.10%,浪费粮食占87.50%,使用一次性纸、筷子、塑料袋的占93.23%,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占83.86%。

1.2 缺乏对国家培育之情的感恩

对国家培养之情的忽视。国家对教育非常重视,为了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及生活,国家每年投人大量的资金,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改善学生学习及生活的环境。同时,国家还针对贫困学生实施了无息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系列优民政策,这将有利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对大学生投入甚多,可有少部分学子却认为,国家为大学生投入是应该的,不思回报。例如,贵州大学17名大学毕业生不还助学贷款,这是诚信的缺失。这种只知获取、不知回报的思想,体现了当代一些大学生对国家缺乏感恩之心,对社会缺乏感恩之情。

1.3 缺乏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

“孝”文化与感恩之情未能有机结合。古人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人们将“孝”作为德之根本,要求人们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尊重、孝顺。改革开放之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孝”的观念淡薄,很多80后、90后认为父母的“爱”及“付出”是应该的,享受父母之“爱”,不体贴父母,伤害父母的“爱”,反而埋怨父母的无能。调查问卷中,你给家里打电话主要的目的是什么?问候家人的占33.33%,与父母谈心、聊天的占36.46%,跟父母要钱的占25.52%,其他的占4.69%。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知道并祝父母生日快乐的占56.70%,只知道无表示的占17.70%,不知道父母生日,但觉得应该知道父母的生日占25%,不知道觉得无所谓的占0.52%。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只知道向父母要钱,连父母生日的时间都不知道,令人痛心。

1.4 缺乏对老师教诲之情的感恩

对尊师重道的漠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传授者,传递知识,教育大学生做人的道理,使之成长成才。老师为学生呕心沥血,奉献自我,将老师比作学生的第二任父母一点不为过。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上课有不少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打瞌睡的占97.40%;旷课、逃课、迟到的占55.93%;上课讲话的占91.67%;上课使用手机的占63.02%。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教师不尊重,对教师的成果也不珍惜,缺乏尊重及感恩之情。

2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为此,笔者从主客观角度对大学生感恩缺乏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2.1 家庭教育过程中感恩意识的缺乏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子女的品德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父母言行有示范作用。王夫之曰“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待长辈是否孝顺,对待兄长是否躬亲,对待朋友是否友善,对待他人是否感恩,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其次,父母过渡地溺爱导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诗经·小雅·蓼莪》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2]父母生养子女,将子女拉扯长大,父母的恩情比天还要大。然而父母无限制的溺爱,却会导致青年只知道获取,不懂回报,久而久之自私自利,不懂感恩。再次,父母对子女强化智教而弱化德教。父母认为子女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只重“智”,对“德、体、美、劳”四德忽略,导致学生德育、体育、劳动等方面欠缺。同时,父母对感恩教育的忽视,导致道德水平不断降低,造成大学生不懂感恩。最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人与人通过交谈成为知心朋友,父母不愿意对子女讲述自身在生活、工作中的事,导致子女不理解父母。同时,子女心中有困惑也不愿意告诉其父母,致使父母不了解子女的真实想法,从而彼此之间得不到交流及沟通,造成孩子们不懂父母恩,缺少感恩情。

2.2 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重要,同样,学校作为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另外一个场所,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可学校为了自身升学率的保障,重智轻德,对学生不重视感恩教育,表现如下。

首先,轻德育、重智育的培养。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重视升学率,加强智育的培养,轻德育的培养,使学生认为学习好一切都好,导致学生对母校、老师感情淡漠。其次,师生之间缺乏感恩交流。老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学生宿舍又无专业老师值班,导致学生与老师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使得老师对学生感恩教育不能落实到实处,对学生感恩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不利于感恩意识的传播。最后,教师对学生行为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的衣着、打扮、教学能力、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当前部分老师言行不一,只重视自我利益,不管他人利益,对待社会及他人不懂感恩,使得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行为,导致学生也不懂感恩。

2.3 社会环境导致感恩意识淡漠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不择乡,又不就土,所以防邪避而近中。”[3]这强调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

功利性使大学生感恩意识迷失。随着西方腐朽思想传入国内,少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的利益逐步放弃做人的道德底线,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思想的排斥,这也不利于感恩思想的形成。最后,媒体对感恩教育错误的宣传。当前很对媒体为了博眼球,报到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对传递正能量的慈善、仁爱等感恩意识形态的相关报道较少,让人们消极看待社会,对社会没有感恩之心。

2.4 大学生本人对感恩的漠视

大学生本人感恩意识的缺乏。当代大学生出生之后被视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父母、长辈的关爱围绕身边,没有经历过磨砺,体会不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也就相应地缺少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及感恩意识。另外,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很少有人会体验到生活的磨难 ,本人没有体验到艰辛及困苦,就不会明白付出及感恩,渐渐地感恩的想法也越来越远。

3 应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措施

通过考察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形式,针对大学生感恩缺乏的内外因,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 加强家庭道德意识的教育

“孝”作为德之根本,作为一切道德来源之基,对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首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最初是“善”的,受环境影响本性发生改变。因此,家长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道德品德的修养,做好子女的榜样。其次,加大沟通力度。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通过沟通使子女明白父母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让子女从心灵深处体会父母的伟大,从内心深处认同父母。最后,将感恩文化与孝文化有机结合,加强“孝”文化的传播,将“孝”与现实例子有机结合,让子女具有孝心,懂得饮水思源。因为,孝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人们懂得了孝才会对他人、对社会心存感恩。

3.2 学校要加强道德意识的教育

教师以其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对大学生道德进行良好培养,用感恩之心构建和谐校园。

首先,学校要加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场所,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可利用校园建筑和环境,将一些尊师重道、尊老爱幼、感恩的名言名句,优秀行为贯穿整个校园,潜移默化让大学生养成感恩的美德。其次,道德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生感恩,用最能打动人内心深处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要求学生每周给父母至少打一次电话;在校给老师擦黑板,教师节主动看望老师,还可以利用母亲节、劳动节、重阳节等进行感恩教育,组织感恩专题讲座、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3.3 从社会层面加强感恩教育

加大感恩宣传力度。古人曰:“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4]动物都懂得感恩,何况人呢?如何才能将“感恩”思想扩大化呢?一方面,党、政府及宣传部门应对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给予大力的表扬,将 “恭谦礼让”“知恩图报”“精忠报国”等内容贯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使之从血脉里认同感恩;另一方面,舆论应该正确地引导。大众传媒应该负担起宣传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对助人、爱人、仁孝等事迹进行报道,从而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懂得知恩和感恩,使感恩之风在社会中形成。

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出发,内化自身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中国传统感恩思想,提高道德修养,使当今大学生从意识形态上认同感恩精神,接受感恩教育,成为知恩、懂恩、感恩之人。

[1]胡平生.礼记·孝经[M].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211.

[2]诗经[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49.

[3]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3.

[4]新增广贤文[M].张代敏,译注.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2009:26.

责任编辑周丁力

The Ethical Review of College Students’Gratitude Consciousness

GAO Yan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 401331,China)

A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nation,thanksgiving behavior can tell people that they should thank others for giving them help.It is not only a reward for others’help,but als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orality.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general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They don’t understand and express gratitude.They can’t thank the nature,state,society,parents and teachers.The cause is not only from the families,society and schools,but also related to them.In view of these,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cultivation from the school,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gratitude;gratitude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G641

A

1674-5787(2017)02-0070-04

10.13887/j.cnki.jccee.2017(2).18

2017-02-16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12028)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燕(1982—),女,重庆长寿人,哲学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子女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