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7-03-28杨志敏
杨志敏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思政基础部,山西 晋中030600)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杨志敏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思政基础部,山西 晋中030600)
高校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深受网络媒体的影响,是网络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因此从网络媒体的特点出发,探索对高校学生开展消费观教育的新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此举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且能够为社会的主流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树立很好的典型。
高校学生;新媒体;消费观教育
“消费观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1]消费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信息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消费能力,他们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反映了该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消费趋向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消费观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逐步确立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进而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并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是指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群体,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影响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是消费知识的传播过程,是消费技能的培养过程,也是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消费观出现了新的特点。因此,针对如何让高校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符合新的消费环境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消费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对商品的鉴别能力和权益维护能力等消费技能,重点是引导其树立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消费观念,以达到改善其消费行为的效果。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应置于其价值观教育的范畴中,以绿色、可持续的价值观为指导,结合新媒体表现出的特点,借助多种形式,不断创新消费观教育的模式。
2 当今高校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网络媒体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环境,使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无限性。这种多元化、碎片化、迅速化的消费活动同样也为高校学生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念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2.1 消费趋向多元化
人的发展首先需要满足吃喝住行等基础性的需求,一旦这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人就会衍生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按照人的不同消费需求,把人的消费结构分成了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高校学生在基本的物质消费丰富的基础上,精神消费和享受性消费也有所增加,趋于多元化。
丰富的网络资源吸引着高校学生进行消费,他们一方面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在精神追求上产生了一定的错位和倾斜,消费比例失衡;另一方面,他们重视自身的发展,通过网络消费获取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因为他们缺乏判断能力,容易受到误导。
2.2 消费强调个性化
人的个性特征在形成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关键就是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已从宣扬自己的美德转变为宣扬自己的个体性格[2]。高校学生渴望张扬个性,不断突破自我,追求个性发展,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人。网络媒体为其个性特征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种各样的网络产品更容易被高校学生所接受,能更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它所带来的不同的消费方式,也成为高校学生追求独特个性的表现方式。
网络媒体利用其独特的营销模式吸引着广大的高校学生,它往往扭曲了商品实际存在的意义,逐渐促使其追求时尚、个性,产生了与其身份不相符的消费倾向。另外,网络产品的新潮、时尚还迎合了学生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的消费心理,使其沉迷于物质消费的攀比中。
2.3 消费突出超前性
超前消费是一种脱离实际消费能力,用未来的购买力来弥补当前购买力不足的消费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网络媒体承载着复杂多样的信息,不断冲击着当代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尤其是在西方超前消费观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超前消费现象增多。网络媒体的影响充斥在网络活动的方方面面,它越是隐蔽,就越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加之高校学生还未形成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控能力不强,容易沉溺在消费陷阱中。
高校学生普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又有强烈的消费欲望,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校园网贷平台成功迎合了学生的消费需求,助长了学生的超前消费观念,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患。超前消费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还会导致信用危机,致使法律事件频发。
3 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开展的时间较晚,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还处在摸索阶段,但也能渗透到高校学生生活之中。学校课程开始涉及消费观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理论课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规避网络消费中的弊端,转变不良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育内容空泛,缺乏实践性。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不仅仅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还包括经济常识、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等内容,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内容散落在思政理论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没有设立专门、单独的课程。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消费观不断地表现出新的特点,但教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生活与学生情感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贴合学生的需求,缺乏一定的感召力,缺乏实践性。
(2)教育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传统消费观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方法也较为单一,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方式过于严肃,教育效果也差强人意。高校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日常消费中,尤其是在网络消费中,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针对他们的消费观教育方式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与先进的网络媒体结合,不能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消费行为指导性不强。
(3)教育环境复杂,缺乏引领性。虽然当前我国倡导的绿色、科学消费,是一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崭新消费方式,但是它的宣传力度和普通范围还相当有限。媒体利用品牌效应和明星效应带动消费,进而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大部分高校学生也被吸引,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同时,政府部门对网络消费的监管还不到位,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这些都为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增加了难度。
4 新媒体背景下,改善高校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高校学生处于消费观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优化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合理地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实现“两微一端”全覆盖,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消费问题。
4.1 运用新媒体,承载教育内容
高校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应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将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消费安全、消费责任等内容与校园新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使用范围广、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特点,发挥新媒体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的优势,从高校学生的需求入手,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将学生关注的人和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网络热点都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效结合,并以图片、互动话题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丰富学生的消费知识。只有占领新媒体的舆论高地,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消费观教育的效率和覆盖面,扩大正面影响,将健康的消费观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于不良消费观的判断能力和抵制能力,提高学生对虚假消息和消费陷阱的鉴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4.2 通过新媒体,革新教育方法
新媒体与传统课堂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新媒体的互动功能是传统课堂所缺失的。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在消费方面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话题引导讨论,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媒体互动中来,通过话题的讨论和交流发挥新媒体对学生群体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明白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疏通,使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
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整合,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荣八耻”等宣传,通过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两微一端”新媒体上发表话题并引导讨论,形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一体化格局,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物质世界转移开来,进而实现教育效果。
4.3 借助新媒体,优化教育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学生消费观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一方面要确保校园网络安全,及时清理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在通过勤工俭学来实现自立、自强的同学中发掘、培养出一批正面典型,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进行传播,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观,改善和优化自己的消费行为。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仍需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共同形成合力,创新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科学的消费观。
[1]李旭蕾.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观教育探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责任编辑周斯韵
G641
A
1674-5787(2017)02-0063-03
10.13887/j.cnki.jccee.2017(2).16
2017-02-13
杨志敏(1987—),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思政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