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转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良学风培育的思考
2017-03-28马伟宁
马伟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创新与转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良学风培育的思考
马伟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学风问题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持续、长久发展。新媒体时代下,培育良好的学风就值得我们思考并进行深入研究。对此,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对学风影响的一系列表现,对培育良好的学风提出具体对策。
新媒体;学风建设;教育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一些高校开始并轨、扩招,大学校园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高校的发展从追求规模走向形成内涵。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而学生的学风更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受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媒体影响长大的学生,他们的学风培育就成为高校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 传统学风的培育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什么是学风?学风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涵盖了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等方面。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紧抓、常抓学风建设。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需要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室等硬件配套设施,以供学生便捷地查阅资料;同时还要有一批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格的培养给予引导。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更要有学生工作队伍的支持配合,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比较扎实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传统学风建设一般围绕以下3个方面:(1)学校不断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配套完善各种教学、实验设备;(2)开展教师的师德、技能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责任心以及教学技能;(3)严格规范学生的课堂出勤,结合不同专业开展相应的技能活动,加深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认识。
传统学风的培育,有其时代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途径相对单一,大量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学习,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高校复印技术还不普及时,学生只能用笔记录教师的讲义,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都忙于做记录,而忽视了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及讲课时的关注点。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到学期中或学期末,教师布置了课堂论文,这时的图书馆就成了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很多同学带着纸、笔到资料室查阅资料,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便于后面的写作;更有甚者,直接用小刀将感兴趣的资料一刀裁下,窃为己用。这样的状况,曾经在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曾广泛存在。在媒体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学生学风的培育不能说没有成效,但确实存在学生学习途径单一、主动学习的氛围不够等状况。
2 新媒体对学风培育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作为平台,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1]。前文提到,现在高校学生的群体主要是“90后”大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网络、手机一般比较早,随着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上网、微信、短信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 新媒体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
新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单一讲授、学生单纯记忆的模式。教师运用新媒体拓展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比如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还可以运用网络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所需要的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全面立体地掌握知识,甚至还能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具体活动中,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高。同时,新媒体也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传统的大学课堂,受课程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较少。除了上课之外,学生一般很难与教师进行沟通。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师生在课余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深入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间情感的增进。
2.2 新媒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多为被动接受,教学会受到教师个人修养、学生喜好、课程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不仅仅是单方接受,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有效地获取相关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一堂理论课,如果是传统课堂,要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比较高;但是,如果运用新媒体,教师就可以轻松地将所需的教学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还能有效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与讨论中。
2.3 新媒体优化了大学生学习过程
大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只依靠课堂学习,还应该培养学生在课余自主学习的能力。新媒体由于其传播快捷,接受快速等特点,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便捷。相关学者指出:“信息日益成为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谁准确及时地掌握信息,谁就占有了主动权。信息素养是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能力。”[2]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网络和其他同学甚至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学习的过程更加丰富、开放。
3 新媒体对学风培育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培育优良学风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新媒体由于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必然会在学风培育过程中存在消极影响。
(1)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新媒体的发展让学生学习的途径多元化,但同时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提出了挑战,教师的相对权威被打破,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老师不能很好驾驭课堂的情况。此外,新媒体的运用也让教师的备课工作更加便捷单一,容易产生依赖和惰性,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2)对于学生而言,新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如果利用不好,也会影响学风的培育。一方面学生长时间上网,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功课,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容易造成单向思维,影响创新及学术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学术造假,通过网络下载拼接论文的情况频繁发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时还会偏重于新媒体的娱乐功能,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迷失了自我。
4 新媒体时代学风培育的对策
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以及相关管理者客观、科学地看待新媒体对于学生学习的双重影响,在不断改革中适应这一趋势,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搭建有利平台。
4.1 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要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
(1)学校要重视新媒体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引进先进的讲课录播系统,实现精品课程录制、编辑全过程自动化处理。建设一个高性能的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对现有部分多媒体进行硬件升级改造,引进远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点播系统,增容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软件、课件),建设集中式资源管理平台。
(2)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尤其是无线上网技术的覆盖。学生的学习不只局限于教室和图书馆,学生在学校的任何角落,都可以通过网络掌握第一手的学习资料,自由利用网络资源。
(3)加大网络精品课程、公开课程的开发力度,实现数字化校园,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线上学习,扩大知识面,并在精品课的学习中领略名师风采,培养学习兴趣。
4.2 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完善要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要求
(1)学校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要重视新媒体的建设,积极利用博客、微信群等媒体手段,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在学风培育方面,教育管理者应该高效利用新媒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如重庆邮电大学开设的“红岩网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科技人文教育和就业技能教育等网站,网站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网上制作课件,学生可在网上提交作业等,这些做法深受学生的喜欢,同时给其他的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任课教师应当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素养。积极运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参与教学与管理,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新型沟通模式,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4.3 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掌握新媒体的主动权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硬件的不断发展,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娱乐也不在少数,如课堂上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聊天交友。对此,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合理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成为拓宽学习方式的渠道而不能只让新媒体成为玩耍的工具,让新媒体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此外,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学生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成为新媒体的奴隶,过分依赖新媒体而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乃至对他们整个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是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养良好学风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对于学风的培育既有其积极影响,可以促进学校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可以促使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手段,还能促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新媒体对于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将是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1]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9(7):40-41.
[2]佚名.信息素养——21世纪教与学的新坐标[EB/OL].人教网,http://www.yxtvg.com/Article/jylw/132435.html.2015-08-29.
责任编辑周斯韵
G641
A
1674-5787(2017)02-0060-03
10.13887/j.cnki.jccee.2017(2).15
2017-02-15
本文系2015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良学风培育研究”(项目编号:KY201529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伟宁(1979—),男,宁夏银川人,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