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强化我国政府审计监督的路径
2017-03-28四川师范大学王西园
四川师范大学 王西园
“互联网+”时代下强化我国政府审计监督的路径
四川师范大学 王西园
强化政府审计的监督职能,有助于保障国家财政预、决算资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提高财务运行效益,促进政府治理机制的完善。本文从政府审计的内涵及特征入手,对我国政府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监督”为核心提出了强化我国政府审计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政府审计深化监督创新路径
一、政府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政府审计”,即将政府审计机关对财政、金融与保险、政府行政部门等组织的会计账目进行独立检查、监督。其目的在于确保政府组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政府审计的特征主要体现于几个方面:一是,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财政资金的运作,这是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二是,审计机构设置的系统性。审计机构是国家职能部门,实施双重领导体制,在国务院下设审计署,主要领导委派机构,地方政府辅助领导。三是,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机构设置、经费使用等由审计署直接安排,以确保行使审计监督时具有独立性。
二、我国政府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我国政府信息不透明
我国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公民难以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公众监督难以发挥作用。从“经济人”的视角分析,政府部门信息不透明,为“权力寻租”创造条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利益取向。
(二)我国政府问责机制缺乏,容易产生权力滥用
我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上拥有“绝对”权力,凌驾于社会权利、人民权利之上,容易产生权力滥用、权力获利问题。政府在全社会运作中担当着“主心骨”的角色,一切社会事务都围绕政府职能部门运作。如当前审批事项因程序复杂、时限长而被社会所诟病,不仅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还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部门利益化,缺乏问责机制而容易滋生权力滥用。
(三)我国政府缺乏民众参与机制,面临管理与信任危机
政府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者,对社会、市场全方位干预,缺乏自我约束与个人约束,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民众参与机制缺乏,社会中介组织官僚化,导致政府职能过度膨胀、经济职能过强,凌驾于社会、市场之上,社会资源配置盲目,面临民众信任危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对政府约束力不足,导致功能分权化程度低,管理失衡,服务职能弱化,面临信任危机。缺乏社会与市场的参与,安全依赖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政府机构人员自我膨胀,滥用职权问题严重,管理决策呈现低效率。
三、“互联网+”时代下强化我国政府审计监督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全面预算审计制度,有效降低政府运作成本
在“互联网+”时代下,政府运作效率成为强化政府审计监督的首要任务。控制政府运作成本是提升效率的基础,通过构建全面的政府预算审计制度,提高成本意识,对预算绘制进行审计,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塑造廉价政府。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预算审计预警机制,通过对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对公用经费、预算增长、支出结构等进行预估,设定临界值,一旦超出界定范围,就发出预警,审计部门介入并加强监督。尤其是加大对虚报冒领、转移挪用问题的处罚力度,促进预算编制的合法合规、依据充分,控制政府运行成本。
(二)推动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消除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深化预算执行是当前强化政府审计监督的核心工作,能够规范政府治理,健全监督体系。科学绘制专项支出,加强审计分析,查找部门预算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改进建议,防范擅自改变用途、经费向下属单位转移。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严格资金定性定量使用制度,通过“互联网”资金支出直接传递至审计部门,实时监督,细化预算改革,把握单位专项任务变动规律,对常量部分提前安排,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消除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1]裴育,郑石桥.政府审计业务基本逻辑:一个理论框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