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2017-03-28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本刊编辑部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开创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新格局。目前,中国正同同各国一道,在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是建设文明之路,这是人类全面进步之路。当今世界的各种文明都有其精华,都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组成部分。当然,文明之间也存在各种差异,甚至在历史上一度发生冲突。但是不管怎样,当今世界的主要文明都追求和平、发展、自由、民主、公平、正义;承载这些文明的国家都在联合国大家庭内,都认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价值。在建设文明之路中,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更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把我们党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打造易于为社会大众和国际交流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此来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以此来深入解读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光明前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交流必须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发展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选择、吸收、创新的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积极吸取其文化的精华,自觉抵制其文化的糟粕。既要防止文化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也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不能走入传统文化至善至美,只要恢复传统,中国现代化就会实现的误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加强国际传播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涉外活动中,通过搞好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争取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有益于丰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维度和内涵。构建起中国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美誉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说服力”。对于价值观冲突,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努力做到既坚持自己的标准,同时也尊重对方的价值标准。为了有效、恰当地进行交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尽可能多地加以了解,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方式,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要合理吸收乃至扬弃,在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理解、相互适应、求同存异、增信释疑。
加快发展文化贸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更是新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举措。从微观层面,要实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的目标;从宏观层面,要达到使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得以扭转,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目标。要坚持“统筹发展、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支持企业加强内容创新、拓展出口平台和渠道、开展技术创新等三个重点工作。
总之,要加强文化传播,优化传播布局,拓宽传播渠道,注重传播效果,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凸显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华文化。要加强文化贸易,优化出口文化产品结构,做大做强外向型文化企业,强化文化品牌运营维护,推动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