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K测试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的反拨效应调查
2017-03-28马静
马静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昌吉学院中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MHK测试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的反拨效应调查
马静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昌吉学院中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测试是检验学习结果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任何一种测试都会对参与其过程中的所有事物产生效应,或正面或负面,或显性或隐性。新疆高校自2010年起对少数民族学生逐步开展MHK(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取消之前的HSK考试,目前MHK已成为检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唯一考试形式。文章从测试者的备考情况和对测试的评价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问卷收据,力求找出MHK测试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行为产生怎样的反拨效应。
MHK测试;正面反拨效应;负面反拨效应
引言
“反拨”也被称为“反馈”(bachwash或wash⁃back),是应用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测验在什么程度上对教师和学习者产生影响,使他们去做那些如果没有测验他们断然不会去做的事,也就是测验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Hughes, 1989)[1]。吕必松(1989)先生认为,“任何一种测试都会对教学产生作用,不是积极的反馈作用,就是产生消极的反馈作用,或是同时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Alderson和Wall(1993)提出了15个反拨假设,Bailey(1996)根据15个反拨假设建立了一个描写反拨作用的基本模型[2],这为国内外研究语言测试反拨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集中在英语测试方面,以亓鲁霞(2004,2007,2011,2012)、辜向东(2004,2007)、唐雄英(2005)、石小娟(2010)、徐婧(2012)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证性研究为主,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反拨效应以黄春霞(2010、2013)研究成果最为充分。目前MHK测试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自2010年新疆逐步全面地展开MHK测试后它已经成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结业、毕业和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而针对MHK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因此,如何提高MHK测试对语言学习者的正面反拨效应减小负面反拨效应是语言教学者和测试开发者应积极着手研究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MHK测试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问卷内容以Alderson和Wall(1993)提出的“反馈假设”为基础,参考黄春霞(2013)调查HSK反拨效应时使用的问卷[3]。
(一)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共30道题。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测试者为参加MHK考试而进行的汉语学习情况,第三部分是调查测试者参加MHK测试后对该测试进行的评价,评价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这也是本次调查内容的重点。
(二)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6月,在新疆MHK测试结束后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23份,收回有效问卷311份,问卷发放对象为昌吉学院2015级来自全疆各地区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其中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71名,占22%,南疆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地区214名,占69%,疆内其他区域26名,占9%.
(三)问卷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调查
在311份调查者中,男性为124人,占40%,女性为187人,占60%,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调查对象中维吾尔族228名,占73%,哈萨克族59名,占19%,其他民族为17人,占8%。
被调查者中民考民考生为251名,占81%。双语实验学生为48人,占15%。另有12人没有选择回答这个问题。调查中民考民的学生比例很高,这也符合本次调查的目的。
2.为参加MHK测试而进行的汉语学习情况
在测试前,对MHK测试比较熟悉,知道具体考试情况和考试类型的有175人,占57%;非常熟悉并且曾经参加过该测试的有46人,占16%;有32人熟悉且知道每一级别考试题型及考试内容,占10%,但仍有50人只听说过MHK测试但具体情况不了解,占17%。大多数的学习者在考前对测试的认识是比较充分的。
有286人表示如果所在的学校没有要求参加MHK测试,也会主动报名参加,这类学生占91%,只有25人对此是抱否定态度,仅占9%。说明大多数学生是非常重视MHK测试的。
除去每周的汉语课外,还有多长时间进行业余汉语学习的,在这个问题中有40名学生每周学习2个小时以上,占13%;157名学生学习4至8小时,占50%;103名学生学习10到20个小时,占33%;11名学生学习20个小时以上,占4%。该调查表明有63%的学生课余学习汉语的时间仅有8小时以下,与上一个调查题目相矛盾,大多数学生重视MHK测试,但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汉语上。
进入大学后,希望通过多长时间的学习取得MHK测试证书,被调查者的回答中有165人选择1年,70人选择半年,53人选择2年,23人选择4年。说明尽管有77%的学生希望通过半年至一年就取得MHK水平,但仍有23%的学生清楚认识自身学习情况,希望通过2至4年的时间掌握好汉语。
在有没有因为要参加MHK测试而改变你的汉语学习方法这个问题上,有213人选择了有,92人选择了没有,分别占70%和30%,说明虽然大多数学生的汉语学习是以MHK测试为中心的,但仍有一部分不以它为指挥棒,依然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汉语学习。
在MHK测试内容中,哪一部分是你的弱项这个问题上,有146人选择了口语,占47%;99人选择了阅读,占31%;52人选择了写作,占16%;22人选择听力,为6%。这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况一致,大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听力水平相对较好,说明考生对自己的汉语水平非常了解,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测试前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在你所希望选择的语言检验形式这一问题上,有多达213名学习者选择了自我检验的方式,这其中包括通过观看汉语电视节目、和汉族同学交流、看汉语书籍的方式进行自我检验,有57名学习者选择MHK测试检验,这一部分仅为18%;选择其他方式如愿意参加课内考试的有32人,占10%;由授课教师进行检测的有13人,仅占4%。说明学习者更偏向选择形式多样灵活的检测方式,标准化考试并不是首选。
3.参加MHK测试情况及对该测试进行的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263名学生是第一次参加测试,占85%;44名学生曾经参加过一次以上的考试,为44%,另有4人没有参加过考试。有60%的学生认为MHK水平证书能代表自己真实的汉语水平,有40%的学习者并不这样认为,同样,有66%的学生确信MHK测试能真实地检测出自己的汉语水平,有34%的学习者持否定态度。在MHK水平证书对你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上,89%的学习者选择肯定,11%的学习者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在对测试题目数量上的调查问题中,有23%的学生认为题目数量太多,有36%的学生认为题目适中,有12%的人表示不知道,另有29%的人选择不赞同此评价或反对或不作答。从这一调查数据说明MHK测试题目数量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偏多。
对测试难易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6%的学生认为MHK测试不难,15%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而58%被调查者认为测试题目很难或比较难,这一调查结果也可为今后考试设计者提供参考。
有58%的被调查者认为MHK测试内容和测试形式需要改进,16%的测试者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没有问题,15%选择不知道,因此,MHK测试是否需要改进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有高达59%的被调查者认为MHK测试影响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仅有16%的人认为参加测试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什么影响,还有11%的人选择不清楚。对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检验手段就是测试,但测试内容太难、题目数量太多会影响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有88%的被调查者在测试前会进行专门的测试训练或考前强化训练,并认为这样做对通过考试有一定的作用,只有12的人认为考前进行训练没有什么帮助。尽管测试给学生的语言学习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大部分学习者仍然会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以期顺利通过测试。
在对测试结果的评价中,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测试结果对自己的汉语水平检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并对日后的汉语学习有一定的帮助,16%的人选择不知道或反对及忽略此问题。有80%的被调查者会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学习计划,20%的人选择不知道、反对或忽略此问题。87%的被调查者认为MHK测试结果会鼓舞自己将来继续学习汉语,13%的人选择不清楚、反对或忽略此问题。84%的人认为无论测试结果如何,在未来几年仍将继续参加MHK测试,16%的被调查者选择反对或不知道。
二、问卷结果说明
从理论上讲,在评判任何一种测试的反拨效应时都有不同的价值维度,在追求过级通过率的学校里,围绕考试进行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行为都是正面的反拨效应,但是对于语言教师来说,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重要的语言学习目标,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短期内的高强度的学习行为就是干扰学习目标的负面反拨效应的表现[4],因此,本调查内容力求全面关注反拨效应的方向。
(一)正面反拨效应
调查数据显示,MHK测试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习者的正面反拨效应表现在:大部分被调查者认可MHK测试能真实有效地检测出自己的汉语水平,测试对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愿意参加考前的集中强化训练、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在学习态度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如MHK测试结果能激励日后的语言学习、水平证书给予应试者很强的荣誉感、无论是否达到学校的要求,在未来几年都会不断地参加MHK测试。因此,MHK测试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反拨效应,多数学习者能够清楚认识自身的汉语水平,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树立目标不断努力,形成了学习和检测的有效回应,这正是MHK测试正面反拨效应的体现。
(二)负面反拨效应
调查结果表明,有50%—60%的被调查者认为MHK测试内容过于难、题目太多、测试的内容和形式需要改进,参加过MHK测试后影响了自己学习汉语的热情。语言测试一旦对学习者产生了消极影响,就会减弱语言学习者的信心和目标,容易出现为了达到分数要求而进行的考试技能训练的现象,从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知识性和交际性。
三、产生反拨效应的原因
反拨效应产生的因素是复杂的,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反拨效应产生的过程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考试、学校、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人内部的影响。
(一)外部因素
自2010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检测形式由HSK向MHK逐渐过渡后,MHK成为目前疆内民族学生必须要参加的重要汉语水平考试,也是高校民族大学生预科结业进入专业学习和大学毕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将测试结果作为升学、取得学位和评价民族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MHK测试的风险就被提高,从而就会出现以测试为中心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调查结果表现为大部分被调查者为通过MHK测试而改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参加考前强化训练,主动报名参加测试,自主熟悉考试情况。同时,反拨效应的强度也不完全取决于考试风险,它也会受到测试难度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测试难度太大,题目数量太多,希望能改变测试形式,在Green(2007)的反拨效应模型中,他认为太难的考试和过高的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与调查结果一致。此外,Saif(2006)的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和测试内容相一致,也会带来正面的反拨效应[5],在调查中绝大部分考生相信目前所在学校开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帮助其在短时间之间内提高汉语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对MHK水平证书的认可,对这一测试形式的肯定,也给参加测试者极大的鼓舞。
(二)个人因素
学生自身的语言基础、语言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性别差异和性格特征都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反拨效应。中等能力水平的考生在面临考试时付出的努力最多,对考试的希望也越大,一般来说水平越高的学生准备考试所花的时间也越少。调查表明,除去每周20节左右的汉语课,一半的学生课余学习汉语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一部分为20小时左右,还有一小部分只有2小时,这与Ferman(2004)的研究结果相同。当问到希望用多长时间来达到你学好汉语的目的时,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回答是1年,认为2年到4年时间学好汉语的调查者也为数不少,这与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学习兴趣和动机强烈的学生都会选择在半年到1年之内完成,而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较为懒散的学生选择完成的时间较长。
四、建议
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测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正面反拨效应,减少负面反拨效应是每一位语言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首先,应使学习者正确认识MHK测试的形式和意义。测试固然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测试结果也可以外作为多种用途的有效证明,但它不能成为唯一检测形式,应结合校内其他评估形式和手段进行综合评价,降低测试风险,避免学习者出现只围绕以MHK测试为中心而展开的学习行为。其次,测试研发者应对测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科学地论证和设置,避免过难过多过片面的试题,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使MHK测试这一形式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和接受,从而提高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促进正面效应的产生。再次,语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基础、语言能力、性别和性格差异对负面效应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测试前应对测试者进行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的摸底测试及心理学方面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采取分级、分段、分目标、分对象的教学方式,也使学习者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的学习。最后,语言教学者应积极主动地了解语言测试的范围和大纲,与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及时调整教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重视测试后的成绩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测试者,使教学双方都能从数据中总结经验,更进一步发挥测试的正面效应。
五、本研究的不足
对MHK测试后效研究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调查问题设计不够充分,调查对象覆盖不太全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下一步调查可以将问卷对象按性别区分,因为性别因素背后的情感、认知、态度等有很大的差异性。还要对MHK测试进行跟踪研究,将测试结果与问卷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从成绩对语言学习的情况、语言测试的评价影响进行反向研究,研究方法可以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观察法相结合。
总之,反拨效应是任何一种测试的属性,一种测试影响越大,我们越要积极发挥它的正面反拨作用。MHK测试已经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它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语言教学者和测试研发者都应该积极探索和改进测试,最大程度地减少测试的负面反拨作用。
[1]王佶旻.语言测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316.
[2]Bailey,K.M.,1996,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13(3):257.
[3]黄春霞.HSK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行为的反拨效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1):13.
[4]刘晓华.国内外反拨效应研究二十年回顾[J].外语测试与研究,2013,(01):8.
[5]Saif S.Aiming for Positive Washback:A Casestudy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ssistants[J].Language Testing,2006,23(1): 34.
H08
A
1671-6469(2017)-01-0109-05
2016-10-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HK在新疆高校的实证性调查及后效研究”(14XJJC740002)。
马静(1978-),女,新疆昌吉人,昌吉学院中语系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双语教育、汉语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