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育

2017-03-28刘素芳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唱法声乐多元化

刘素芳 张 伟

(昌吉学院音乐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育

刘素芳 张 伟

(昌吉学院音乐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传统民族声乐单一的演唱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听觉艺术的审美需求。文章以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及其多元化发展为研究点,论述了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高校声乐教育立足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声乐演唱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唱法分类,改变教学模式,为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途径

引言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56个民族的大家庭,汇聚着各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音乐形式,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多元音乐文化格局,为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基础[1]。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各民族文化艺术相互交融,人们的精神修养逐步提高,从而对艺术层次追求的新颖性、广泛性,促使着民族声乐演唱形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唱法、西方的美声唱法、现代的流行唱法跨界融合的局面,这种三种跨界融合的演唱形式是当今社会音乐艺术中重要演唱形式,也是世界声乐演唱发展的大趋势[2]。在国际多元文化的形式下,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3],古今中外相互融合渗透的演唱形式都体现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多元性。在当今民族文化多元发展大背景下,民族声乐演唱形式朝着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声乐教育应在立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声乐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应适时地作出调整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传统的唱法分类,按照科学的原则,构建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使民族声乐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绚烂的精神财富。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从广义上讲包括戏曲、曲艺、说唱、民歌;从狭义上讲是以上四种唱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发展而来的民族声乐艺术。它是既继承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的先进技术,又根据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语言、民族音乐风格、民族文化及其审美的制约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族声乐艺术[4]。其特点一是题材、体裁、演唱技法、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二是它来源于生活,并直叙人们劳动、生活的思想感受。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技法日趋完善,演唱内容也不断变化和丰富。声乐界把中国民族声乐又分为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两种形式。传统民族声乐指民间歌曲、戏曲、说唱。从学堂乐歌;抗日救亡歌曲;延安圣地的秧歌;新中国成立17年的歌剧;电影音乐与群众歌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改革开放后的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声乐则是民歌、戏曲、曲艺等传统唱法的综合体,它即与古老的传统戏曲唱法一脉相承,又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吸取了更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及各种表现手段,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拥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长远的发展前景[5]。

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现状与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现状

我国56个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形式,各民族音乐在多元化民族文化背景下茁壮成长。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差异,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各具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使得他们在演唱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如江南民歌、青海花儿、蒙古长调、维吾尔族民歌、侗族大歌等,由于各民族地域、地貌与环境、气候的不同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6]。由于诸多方面影响,各民族音乐演唱形式呈现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景象。

(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

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是以其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传统声乐演唱艺术向着多元化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音乐运动"即“新音乐运动”的积极展开为起点,建立了我国第一批音乐教育机构,由当时的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周小燕等,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传播在中国大地上,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把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音乐作曲家们以新音乐运动精神为指导,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现代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如,新歌剧《白毛女》,新秧歌剧《夫妻识字》,以及新民歌《绣金匾》《解放区的天》,等等。这些新作品论从音调风格上还是语言上都十分符合听众的审美习惯,它不仅体现了新音乐运动的精神,更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发展的标志

(三)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存在的误区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民族声乐科学体系,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明显的误区和问题,其表现在:(1)忽略了传统的东西,过分追求西洋美声唱法,一味地追求美声演唱技巧而导致传统民族声乐中个性的缺失。(2)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单一性。从我国近年来举办的青歌赛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民歌形成了“千人一腔”的模式,无论是谁在舞台上演唱,发出的声音都是以一个为标准,使观众听辨不出是谁在唱,这无疑是违背了艺术的根本,艺术讲究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突出个性、各美其美,而现在这种“千人一面”的现状不能不引起声乐教育界的重视[7][8]。

(四)民族声乐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健全。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专业理论课占有一定的比例,如《音乐基础理论与视唱练耳》《曲式分析》《和声学》《复调》,等等,但有关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课程却为数不多。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它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但由于我们的教育机构对传统音乐重视不够,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较少,这影响了学生对我们的民族音乐缺乏应有的认识,现有的有关民族理论课程由于课时量少,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全面地吸收和掌握。对我国的戏曲、曲艺等传统声乐演唱形式更是知之甚少,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没有韵味[9]。

二是,教育体系以美声唱法为主,在音乐学院总认为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是最科学的,就是唱民族歌曲的学生也要先学习美声方法,以美声的发声方法为基础,这样常常会使一些嗓音条件非常好、音色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的学生,经过所谓最科学的方法训练而失去了原有的音色。美声唱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其成熟的发声训练体系,我们的民族唱法也有它的科学性,像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了很多像阿宝这样的原生态唱法的歌唱演员,他们演唱的作品音域都很宽泛,用真声唱出的高音明亮高亢、浸人心肺,韵味十足,深得观众的喜爱。试想,如果他们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又怎能达到如此好的艺术效果。原生态唱法的出现值得我们反思,改变我们教学的旧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高校声乐教育应在立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声乐演唱形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唱法分类,改变教学实践模式,为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10]。

二、民族声乐演唱向多元化发展的意义

民族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首先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而在交流中音乐文化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声乐演唱形式。因为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中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的,各名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对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增加了我们对他民族和世界民族的了解,促进了个民族间的繁荣发展。其次,世间文化大繁荣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唱法的多样性上,它还有很多方面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挖掘和发展,使多元化的文化带动民族声乐文化的多元化。

三、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发展多元化的途径

(一)应加强民族声乐理论的探究与分析

首先要做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工作者、高校声乐教师们共同参与。加强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在研究过程中,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扩展边缘科学,形成科学的声乐体系[11]。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应该以高校为主体,结合地方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共同进行,研究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以及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合理之处,并将其编制成教材,注重传统的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明确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探讨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声方法,选择具有针对性曲目,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长足发展[12]。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课,让学生在声乐演唱方面更加多样化。

(二)实行多元化的演唱方式与内容

我国的戏曲种类和形式大约有360多种,人们熟知的戏曲主要有京剧、黄梅戏、越剧、秦腔、豫剧、花鼓戏等,还有民间艺术曲艺的演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且都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河南坠子”“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东北二人转”等等,这些演唱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民族声乐作品都是借鉴了传统戏曲和说唱的元素,如歌剧《江姐》的音乐素材是利用了川剧的音乐元素,在音乐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表现形式上都有川剧的元素。在表演形式上,也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表演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形体动作与演唱内容相结合,以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13]。我国的民歌也是十分丰富,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生活习俗、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民族民歌的特色和曲目,比如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汉族也有很多的民歌,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的“花儿”,等。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要实现多元化,就应积极借鉴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以及各地的民歌的方法和元素[14]。

四、打破唱法分类,实现演唱方法的多元化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容易的,我们首先要解决思维观念问题。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代,各类艺术学科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日渐提高。而民族声乐也取得了巨大发展,随着声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日臻完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划分模式对声乐事业的发展又逐渐显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15]。划分不同的唱法对歌唱的人来说是对他们声音表现力的限制,这会带给人一种误导,就制约了人们对各种唱法的表现力。不但在教学上带给学生误解,制约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而且不利于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打破三种唱法的枷锁,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像一些特有的民族特色如:原生态唱法,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将一些原生态的唱法充分地融入到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中,做到“唱有法,唱无定法”。

结语

在国际经济与文化朝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同样也是朝着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要想实现多元化,必须先从高校声乐教育着手,打破常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发展的理念。各民族声乐艺术之间不断地互相交流、相互渗透,这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事业发展的不二选择,我们只有积极使用各地的不同的方言、保留吸收传统声乐演唱的精华,借鉴欧洲美声唱法的优点,开创出中国民族声乐独有的艺术,使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更具味道和魅力,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走向世界、逐步形成多元化而努力。

[1]孟新洋.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1,(1):110-113.

[2]刘明星.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J].大众文艺,2014,(3):147-148.

[3]王志昕.从原生态元音乐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119-121.

[4]戴勇.解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2):110-114.

[5]刘湘林.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发展的阶段性及其风格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80-182.

[6]崔一鸣.当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5,(2):127-137.

[7]王亚辉.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探析[J].大舞台,2014,(4):117-118.

[8]李娉.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诟病[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7):44-45.

[9]曾晶.基于民族风格的多元化演唱题材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意义[J].音乐时空,2015,(4):184.

[10]沈德鹏.浅谈基于民族风格的多元化演唱题材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价值[J].音乐生活,2015,(11):88-89.

[11]王玲.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多元化发展探析[J].音乐创作,2015,(8):186-188.

[12]向金晶.浅析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大舞台,2015,(5):145-146.

[13]杨列京.关于民族声乐创作和演唱多元化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8-110.

[14]纪建功.对民族声乐演唱个性化发展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5,(3):78.

[15]楚玲玲.当代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5,(11):166-167.

J604.6

A

1671-6469(2017)-01-0105-04

2016-09-09

昌吉学院教改课题“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研究——以昌吉学院音乐系为例”(14jgg6016)。

刘素芳(1964-),女,陕西眉县人,昌吉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唱法声乐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