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探究

2017-03-28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家乡英语教学

李 清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求各高校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培养“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注重训练学生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目前,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项内容,在英语专业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既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为开展跨文化交际提供条件,又是为了顺应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相互交融的时代要求。经过十多年的关注和探究,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论述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在英语环境下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或改进建议。[1―4]近年来,对此类课程的研究已从“开设的必要性”逐渐转到了“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方面,相关的研究也着重于对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实践、探索和论证,如有学者提出的:创新英语教学大纲、调整英语课程设置、重新编纂英语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并提倡中国英语等策略来解决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随意性大、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并归纳出可以采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的方法、开中国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组织中国文化英语竞赛活动的方法、增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国英语报刊和作品的方法等来进行中国文化教学[5];还有学者提出要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责任感,发扬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重视中国文化教学及母语教学,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培养学生双向交际能力,增加课堂内外跨文化交际活动[6]等。上述探究的目的都是要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摄入和掌握,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加大英语教学中英汉两种文化的含量,已经成为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普遍达成的共识,作为国际性语言,英语的广泛使用使英语国家的文化传播已经非常普遍。相应地,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传播一方面由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担当重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文化对外的有效传播无疑也需要英语这个窗口和桥梁。英语作为世界通行的语言,承载着沟通不同文化、传递不同信息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就此而言,英语教学应该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英语语言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还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具备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使命和功能,既要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为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奠定有效和通畅的语言媒介基础。学习者不仅要在学英语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还要培养自己使用英语传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就是对外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过程中的一项必备能力,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准确流畅的英语表达才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和保障。

二、问题的提出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中国文化,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使学生既具有英语语言能力,又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学习有形式有内容,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英语专业设置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在不同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名称略有差异,但大多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要”或“中国文化导读”等,有的开为必修课,有的开为选修课,一般开在第三或者第四学期,36课时,2学分。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相较于综合大学的同类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基础、学习资源和大学所处的区位等客观因素,面临着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课程时,感到由于自己基础不扎实、见识不够多、视野不够广带来的忧虑,尤其是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中国文化,在词汇、话语表达和话题内容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而在地方本科院校,这种状况由于生源基础略差和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显得更为突出,英语专业学生在向外国朋友或留学生介绍地方气候条件、名胜古迹、民族服饰、饮食习惯、民族节日或旅游产品时,很多高频汉语词汇都无法用英语表达,更不要说用英语表达有关民族介绍、风土人情、历史风貌或图腾信仰等。基于此,本文着重阐述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上除理论讲授之外的一项教学模式探究——即鼓励此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个“文化观察者”到“文化研究者”的转变,实现在这类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做到能用英语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对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的个人鉴赏力和胜任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英语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不是教学核心被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把学英语和学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出通英语、懂文化、接地气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最终达到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结合家乡地域文化进行中国文化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注重语言形式,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对于中国语言学习者,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回避的学习内容,只有两种文化并重,英语语言能力才能健康、平衡和持续发展。[7]在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时,可以通过与家乡地域文化或学校所在地本土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教师课堂理论讲授的一个必要补充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其中,厘清中国文化脉络是前提,解决词汇难题是保障。要有效实施该教学模式,前面两项工作是需要师生做实做足的。

利用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国文化的脉络进行梳理,尤其是中国的哲学思想、自然观、价值观、美学观、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的英语表达,使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过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基础上,能深入了解并掌握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和内容。在这方面,教材的选用很重要,只有足量的、完整的、规范的文化英语输入,才能保证学生掌握准确到位的文化英语。目前,国内与中国文化英语相关的教程丰富多样,各有优势和长处。

由于总课时量所限,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课时紧、内容多、涉及面广、语言难度大的课程,学生如果不做课前的准备,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讲授,就无法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师生联动,做足课前的功课,才能使课堂出实效,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前的预习要落到实处,扫清课文中的“拦路虎”——生词,尤其是查阅并掌握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了解并思考相关的话题内容,才能在课堂上跟得上教师的节奏,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与其他专业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初衷和目的意义有所不同。英语专业学生应该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更加熟知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英语的学习,避免出现“文化失语症”的状况。所以,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家乡地域文化或学校所在地的本土文化来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知识,把自己所熟知的家乡地域文化或学校所处区域的本土文化作为探究文化本质的一个窗口,从身边做起,以小见大,先做一个“文化观察者”,了解身边人、身边事,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了解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地理和发展变迁,从熟知的事情研究起,让自己的观察有目标、有目的,使自己的研究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自己的日常学习跟家乡或本土紧密相连,使学习变得生动起来,通过主动研究,使自己逐渐变为“文化研究者”,转变原来此类课程学习中常出现的学生觉得研究内容高不可攀、深不见底的状况,改变原来此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陷入不知“how to say(怎么说)”而实质上是不知“what to say(说什么)”的尴尬局面,从而帮助学生摆脱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搭不上线的窘境,使英语环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实现目标化、具体化和本土化。

四、从“文化观察者”向“文化研究者”过渡的路径

要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要让学生融入到活动中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在学习中主动出击,去观察、去探究,学生就会用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知识都掌握了,内容和形式就结合在一起了。实践证明,下列方法可以作为让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

明确目的及意义:要求学生在新学期开课前利用假期返乡,做一个文化观察者,为下一步成为一名文化研究者打下基础。

具体步骤:实现目标引领,任务驱动。

要求每位学生在假期用手机边走边看边拍,收集能够反映家乡文化类型、文化特征、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图片,可以是有关家乡人民衣食住行、民俗及家乡发展变化等,可以是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服饰文化、民居建筑(老街风貌)、对联和歇后语等内容。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做好有关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题等的相关记录。

开学前要求学生从大量图片中精挑细选出自认为最能反映家乡文化特征的五张照片,为集结《家乡文化考察成果汇编》提供素材。要求不要对拍摄的照片用任何图片处理工具或软件进行处理,真实客观地呈现就好。

开学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上,每次课用15分钟,由三位同学分别利用自己拍摄的3―5张照片用英文向全班介绍家乡的文化特点,该环节的关键在于上台前的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从“观察者”向“研究者”转换的实质性阶段,只有这个步骤做得扎实,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期末,每生根据自己所做的有关家乡文化特色研究,写出一份关于家乡文化的英语课程报告。

五、观察者和研究者“两者”角色转化的意义与启示

为培养通英语和懂地方文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家乡自豪感,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激发出学生从心底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称职的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英语学习和家乡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在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中是一个既实用又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活动的便利条件,注意观察和拍摄反映家乡地域文化的照片,选取拍摄、配图说明及上台用英语描绘家乡地域文化特点的过程就是对家乡地域文化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家乡地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就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种有目的有内容且涉及实质的探究会显得更加有意义。这种模式也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他们会由主动地对家乡的观察逐渐转变为对家乡地域文化的研究,其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也由于学生寒暑假回乡的便利和学生中高像素手机普遍使用的因素而大大增强。

观察者的眼光是在观察和探索,是为文化研究进行必要的准备和积累,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去做理性的研究会使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效。对家乡从“文化观察者”转变为“文化研究者”,无疑是一项很能激起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动,这既是帮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主动学习,通过对自己文化身份、母语文化的探究来进一步学好英语,增强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也是顺应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采用此种模式,任务的完成不再拘泥于教科书,学生也无法再刻板地照着教科书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没有同伴的成果可以照抄照搬,只有自己行动起来,从做中学,才能在观察和探究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

六、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中国文化的课程中加入观察和探究这种模式,既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也是一种方法上的改进。这种模式的使用,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把专业学习和地方文化结合起来,促进了人文素养的提升,提高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提升了学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教师在英语环境下讲授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补充,旨在通过完善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家乡地域文化的英语认知建构,教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和主动思考,教会学生通过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来看,这项尝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家乡图片的拍摄和课堂用图的选择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用英语介绍家乡文化特点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中国文化特色语言,教师每次对学生展示的图片及家乡地域文化英语介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也让学生从自身和他人的成果上学到了很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0-10-19(C1版).

[2]陈志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50―55.

[3]覃承华.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发微[J].钦州学院学报,2010,(4):103―105.

[4]翟颖璐.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2,(13):145―146.

[5]李顺春,李寒.论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21―124.

[6]姜利.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7,(28):59―61.

[7]冷洁,顾卫星,叶建敏.高校英语教学环境下中国文化教学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311―312.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家乡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夏天的家乡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