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贝柳斯交响音乐风格 与云南民族交响音乐创作的共性

2017-03-28李华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交响乐芬兰民族音乐

李华东

(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音乐艺术也是如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艺术,音乐艺术的差异也是这样,每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不同,文化也不同,在研究这些特点时,我们要博采众家,求同存异。从文化和文明两者来说,文明是一元的而文化则是多元的。中国的音乐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这种特点使中国的音乐文化和文明始终保持良好的水平,一直延续至今。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其音律、曲式、体裁、乐器、唱腔、音色、音乐表演方式、调式、旋律、节奏、音乐功能、审美观等都带有民族的印记,每个民族的音乐风格都有较好的辨识度,其风格和民族的生活特点、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同样全世界的民族音乐文化都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音乐活动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音乐的民族性在各个国家中都有明显特征,世界各民族音乐在历史长河中能经受住岁月的磨砺仍能魅力长存。就以西方音乐史上民族乐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来说,其民族文化是北欧斯堪纳维亚半岛文化,音乐创作多以诗歌和传统复调的旋律构成,题材多以历史故事以及英雄神话传说为内容,并且强调microtone(微分音)*微分音:小于半音的音程,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的使用,有强烈的芬兰民族音乐特点。

我国古代的民族宫廷音乐演奏是后来形成的交响乐的基础。在20世纪初,随着清朝没落,民国建立,西方音乐以宗教歌咏、新式军乐、学堂乐歌等涌入,交响音乐也随之而来。中国交响乐的形成历经了百年曲折,融合了西方交响音乐的优点,同时又高度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而形成了很强的西方音乐技法的中国交响乐。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交响乐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小型管弦乐为主的民族交响乐。这些作品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寓意其中,音乐特征个性鲜明,色彩斑斓。在多民族省份的云南,交响乐起步较晚。1987年昆明市政府决定筹划组建昆明交响乐团,形成了初步的交响乐队建制,乐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演绎作品,并探究云南本土民族的交响乐发展的新路,为中国民族交响乐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西贝柳斯交响音乐创作的民族性

西贝柳斯1865―1957在其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时间跨度为十九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和二十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音乐时期,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和民族主义交融,其创作技法放低了弦乐在乐队中的地位,加强了木管乐器的演奏表现,常常以低音单簧管以及大管演奏的旋律主题营造乡野田园间的氛围。在歌唱性主题表现中,他尽量少用弦乐单独演奏,将它们置于丰富饱满的管弦乐合奏中。他和其他作曲家对音乐结构以及和声色彩配器的选择不同,在许多作品中常用阴冷、苍凉与粗犷的氛围来表现主题,在音乐中充满着芬兰民族独特的气息和浓烈的北欧民谣色彩。这样独具个性的音乐,在芬兰民族的土壤中孕育而发展。他一生致力追求音乐的现实主义和音乐的民族独特性,矢志不渝。他的七部交响曲,若干交响诗,小提琴协奏曲都鲜明地体现出其创作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多彩,富于英雄性。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小提琴的演奏部分,再加上微分音的运用,他创作的音乐与芬兰民族音乐传统结构形成独特的效果,使得音乐表现有突出的个性。

他早期作品,以赞颂的题材表现英雄时代的传奇,在众多作品中,《第二交响曲》是芬兰民族性和北欧色彩最浓郁的一部。[1]作品以管弦乐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特有的气质,运用新旧主题交替的手法来推动音乐的发展,他不直接将民间音乐素材作为材料,而是使用自己的和声语言表现芬兰民族风格,以强烈的民族个性给人一种抽象而富含哲理感受,其中既有宏伟凯旋的场景,又有焦躁不安与神秘忧郁的情绪,其旋律及和声体现出独有的民族个性和情感色彩。他的这些创作表现,反映出了柴可夫斯基以及勃拉姆斯式的浪漫主义特点。

二、云南民族交响音乐创作与交响乐团、管弦乐团的建设与发展

交响音乐是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精神财富。其艺术水准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综合发展的文化水平和实力。音乐本身是美的旋律,交响音乐自然应在“美的旋律”这个基本的艺术规则中形成。云南民族交响乐在我国交响乐形成发展有半个多世纪,经历了探索与创作的曲折历程。卞祖善说:“我国西部地区献身于中国交响乐艺术事业的几代音乐家们,在西部广袤、贫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交响乐处女地上,以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奏响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交响乐章”。

音乐创作是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环节,云南民族交响音乐创作起步之初,陆棣、李海涛、涂正明、那少承等一批本土作曲家在创作与研究工作上作了不懈的努力。由于作曲家们长期生活、工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上山下寨田野乡村,历时几载采集民歌,收取素材,他们以民族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为创作的根本。有四十余年丰富生活阅历的那少承先生创作的具有楚雄彝族特色的《虎之舞》《纳苏人的祝福》《阿苏召》《左脚调》《悠歌》等作品,深刻反映出彝族人特色的生活场景,扎根于民族音乐的现实生活。万里先生和徐景新先生的《打秧鼓》《踩着云》《云中火把》等,继承了民乐传统和西方多元化经验结合,作品旋律优美,配器丰富,呈现较强的视觉听觉效果和地域特色,其后黄田、屠正明、高映华、陈勇、晓耕、陈应祥、区建宁、夏良、宋役、张朝等一批作曲家又创作了许多精品。他们为云南民族交响音乐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另外,国内一些作曲家在以云南为题材的交响作品中也有厚重佳作,比如王西麟先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作品取材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在研究大量的云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手法处理素材,创作技法加入交响性思维,创作了这部富有民族特色又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云南省交响音乐首次登上全省新剧(节)目展演的舞台,云南省歌舞团交响乐团演出的交响乐新作品音乐会《云岭音画》和昆明交响乐团演出的交响乐新作品音乐会《彩云音诗》。两场音乐会竞相辉映,各具风采,让交响音乐这一外来艺术形式注入民族元素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1987年,昆明市政府组建昆明交响乐团,由马玉昆担任团长并兼音乐总监,创建了我国西南地区最早的交响乐团。乐团建成以来,包容并举、博采众长、开放管理、面向国内外,不遗余力请来一流大师们指导、交流、演出。有著名的指挥家李德伦、严良堃、卞祖善、黄小同、陈燮阳、郑小瑛、杨鸿年、俞峰、张国勇、张培玉、谭利华、陈秋盛、石叔诚、刘大冬、曹丁、侯润丙、徐东晓、李心草、本哈特、安东尼亚等,与著名演奏家查理布莱恩、格里菲丝、比尔库尔斯、贝格尔、汉娜匹斯卡、殷承宗、许斐平、薛伟、俞丽拿、吕思清、马沁、马弢等合作演出。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学习,开放办团,乐团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十二届亚运会应京沪演出,获得高度评价。1993年,昆明交响乐团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的音乐会上,被文化部艺术局称赞为“除中央、上海乐团外的中国优秀交响乐团”,[3]《艺术通讯》杂志也发表了长篇评论:“昆明乐团的创建可以说是我国交响乐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为我国严肃音乐领域增添了一份力量。”成为美国国际艺术协会成员,列为中国八大交响乐团之一,这些条件和基础都促进了云南民族交响乐的进步与发展。

卞祖善先生说过:我们应该学习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本土化的演奏特色……我们演奏中国自己的作品别人也是无可比拟的。音乐本土化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那少承先生也说过:“始终将自己的创作植根于民族音乐的丰厚土壤,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的音乐文化,是每一个艺术家汲取创作灵感的丰厚土壤”。特别是2002年,在那少承先生积极倡议和努力下,楚雄彝族自治州组建了“楚雄州文化艺术中心民族管弦乐团”,如此专业性的民族管弦乐团,在全国都少有。那少承先生一直担任乐团的音乐总监,排练演出,佳作不断,如《雪峰下的阿塔》《土林之梦》《咪依噜》《阿哈巴拉》《小鱼儿的诉说》《悠歌》《打青稞》《左脚调》《八角穿花》《阿苏召》《蚂蚁搬家》《彝寨琴声》《赛衣姑娘》《山草随想》《阿色调》《彝人三章》《戏之忆——数桩》等等,数量众多的演出创作成就令人惊叹。之后,云南又建立了省歌舞团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省交响乐团。乐团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把立足本土、贴近观众,创一流水平,创民族特色作为导向推广交响音乐。自1994年元旦以来,由马玉昆先生主创的“春城新年音乐会”成为昆明的一张城市名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作曲家、指挥家们这样高度敬业的态度对待音乐创作与演出,频出佳绩,使云南民族交响乐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三、西贝柳斯交响音乐与云南民族交响音乐的共性分析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明之瑰宝,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要创作出好的作品,音乐家必须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吸收富有民族音乐的营养,呈现时代的特征,反映民族的精神追求。西贝柳斯交响音乐创作和我国云南民族交响音乐创作,除了民族特性不同之外,还有其技法表现手法、民族特点共性等可以研究。

(一)标题性音乐特征

作曲家通常会给作品取名,从历史或神话传说的角度去寻求主题,比如:西贝柳斯取材于芬兰民间故事的《图奥内拉的天鹅》,一只天鹅在黑水河中游着,黑水河环绕着芬兰神话中的冥府图奥内拉。乐曲把弱音的弦乐和突出英国管吹奏的旋律相结合,犹如天鹅悲凄的歌声,相对于法国音乐的浪漫以及英国音乐的优雅古典,意境则更显幽深。其创作背景是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入侵、民族意识高涨的状态,音乐中蕴含了鼓舞芬兰民族意识觉醒的情感。它没有直接表现社会现实,但从题材内容到音乐风格都富有鲜明的民族音乐标题性特点。又如:云南的交响组曲《铜鼓魂》(陈勇作曲),这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第一乐章是一个行板的速度,低沉的铜鼓声将人们带入一个远古的时代,以此开序幕;第二乐章快板,其中的不谐和弦夺人耳目,紧接弦乐、木管奏出催人的旋律,雄壮的圆号号角吹响,顿时气氛紧张,扣人心弦;第三乐章是一个柔板,乐段主题以一个具有浓郁彝族音乐风格旋律在不同调式上的变化展开;第四乐章是一个急板,铜鼓再次奏出隆隆鼓声,伴随乐队全奏,雄浑有力的铜管声部推出一个催人奋进、高亢的主题。全曲表现出各族人民自强不息、撼天动地的气魄;另一部作品云南交响诗《边疆的传说》(李海涛作曲),[2]也是一部动人的史诗,作者用奏鸣曲式来表达,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幸福、令人激动的画面。三个作曲家的作品都运用了标题性音乐的手法突出交响音乐中的戏剧性,让音乐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充满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标题性色彩。

(二)通过音乐作品表现自然风光

1899年,西贝柳斯完成了童声与男声合唱《雅典人之歌》、乐队组曲《历史场景》和《芬兰颂》这些作品包含爱国热情,给芬兰人民以鼓舞。创作《芬兰颂》这一年,是芬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斗争史上更加尖锐的一年,人们渴望通过民族解放运动推翻沙俄的殖民统治,重获自由的强烈愿望与愤怒的情绪交织。整个乐曲由若干个主题动机展开构成。音乐开头使用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粗犷、强烈而沉重的氛围,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突然加快的旋律,在低音弦乐器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极为阴森,而此时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奏出的一个极富特点的乐节,把听者带入到一个充满紧张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高潮。之后,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奏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个旋律从铜管乐器模仿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它纯朴而明朗,仿佛是一支有舞蹈性节奏欢快的民歌。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现出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主题与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最后,乐曲又再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着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它被芬兰人民赞誉为第二国歌。同样,在云南交响狂想曲《云南诗篇》(高映华作曲)中,从宏观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云南高原的历史变迁。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由五个乐章加尾声的奏鸣曲组成,分别为:描绘云南高原自然奇观的“神奇的风光”;表现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受苦难折磨的“深重苦难”;表达各民族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的“前程似锦”;表现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建设新时期,不甘贫穷落后,昂首前进,以自强不息的气概振兴边疆,迈向新世纪形象的“昂首奋进”;撷取许多少数民族中典型的音调,编织民族团结、高歌欢舞壮丽场景的“欢歌跃舞”加“尾声”。展现了红土高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寄情于景,展现作曲家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又如在交响序曲《雪山》(张朝作曲)中,音乐把人们带到美丽的香格里拉,蓝天白云、宽阔草原、巍峨雪山下绽放着朵朵鲜花,花簇中藏族同胞们在欢歌起舞。交响组曲《边寨风情》(徐振民作曲)第一乐章《三月街》,展现的是白族人民欢快的生活以及三月街盛会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作曲家们通过描写家乡的情景,强调民族音乐地域音乐在作品中的巨大作用。

(三)创作来源于各民族特色的音调

作品取材需要作曲家们的理性思考和高度概括的审美情怀,通过各种音乐创作手法,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和抽象的思维,形成了创作的基本理念。西贝柳斯在创作中有着芬兰民族的特点,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在创作中,使用很多低音铜管乐器奏出混浊与咆哮的音响,将受到禁锢的原始力量和渴望自由的情绪宣泄出来,木管乐器吹奏出有宗教色彩的主题,像虔诚的祷告,两种动机交织呈现。作品在法国、德国等地演出时,经历了一段复杂曲折的遭遇。它被冠名为《芬兰》或《祖国》,沙俄当局曾禁止上演。西贝柳斯应邀赴俄国指挥演出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将它改为《即兴曲》,后来被赞誉为芬兰第二国歌。当西贝柳斯在音乐中表露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深处渗透着的芬兰民族精神便自然流露出来,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积极、坚定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芬兰民族对于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的缩影。同样,在我国西南边陲云南,作曲家们也是经常用民族特有音调来表现各民族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积极努力改变命运的人生态度。如那少承先生的交响诗《雪峰下的阿塔》,作品以滇西丽江玉龙雪山为题材,引子以大管乐器缓缓奏出深沉而古老的旋律,随后乐队齐奏,产生一种饱满感,在呈示部由单簧管奏出一个不太协和的主题,情绪稍显惶恐不安,预示着曲折与磨难将至,但又不弃不离,展现了典型的纳西族民歌音调的特点,接着弦乐声部重复出现,随着一个连接部的反复展开和模进,情绪变得明朗。短暂的寂静后,大提琴流畅而舒缓的吟唱,温柔而缠绵,舒展且情真意切,起伏的旋律逐渐平静下来,转为弦乐齐奏,情绪逐渐激昂,抒发出一种对爱情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奏鸣曲式“赋格”的使用,使主题更充分展示,又通过平行递进,使情绪不断增长,绵延起伏。强调百折不挠、奋进不息的主题。在副部主题的展开中,圆号奏出具有英雄和斗争的旋律,逐渐发展成与主部主题音调交织,描绘一种乌云密布、风雪交加的场景,把音乐推向高潮。结束部分,一个由大管奏出的再现部主题,使声部织体改变,表现出洒脱大方的气质,副部再现先后由单簧管和双簧管独奏,具有舞蹈特点的伴奏烘托下,展示出一幅纳西男女欢腾雀跃的场景,预示着纳西男女纯真的爱情在历经千难险阻后,冲破阻挠,在美丽的玉龙湖找到了理想之国,与心爱的人团聚的美好结局。全曲在乐队速度渐快、节奏渐紧、音响增长的全奏下结束。这样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优秀交响管弦乐作品是极具内涵和复杂情感的,给听众带来前所未有的鲜活、新奇之感而深受人们喜爱。正如陈勇老师对那少承先生的音乐创作的归纳:(1)始终将自己的创作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厚重文化土壤以及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中,是每一个专业者创作的源泉和力量。(2)勤于思考,强调“创新”。(3)力戒保守,勇于吸收借鉴。(4)关注普通人,重视民族的审美习惯和要求。邵恩以一位指挥家的身份参加采风而创作的交响素描《哈尼印象》也引人注目,这是一部四乐章的作品,全曲约17分钟。标题分别是:《破晓》《乐作》《古歌》《归天》。内容都是表现最触动人心弦的场景和情境。[5]

西贝柳斯是一位高产的作曲家,在他一生一百多部作品中,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都有所涉及,他始终坚持追求古典音乐的创作精神与审美原则,他的作品大多曲式精炼,结构集中,其《第四交响曲》更是在空间与时间、色彩与调式设计的革新上被称之为预测二十世纪音乐走势的先知作品。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在芬兰音乐中闪耀光芒的音乐家。交响音乐作为优秀的文化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最好的精神财富。交响乐的发展代表一个城市的进步,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音乐资源丰富,更要注重民族交响音乐的创作,在民族交响音乐创作中,要扎根民族的文化土壤,表现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探索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众多的表现手法,抓住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音乐感性认知,把民族音乐素材和西方交响音乐技法融合,保持发扬传承精神,弘扬时代旋律,同时保留经典。体现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融汇西方作曲技法的精髓,把民间曲调与交响音乐相融合,创作出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时代气息,表现独特的音乐作品。

[1]金毅妮.析西贝柳斯交响曲和声的民族化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2004,(3).

[2]梅佳.从新剧(节)目展演看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03,(2).

[3]学源.喜看交响乐民族化在云南[J].民族艺术研究,2003,(2).

[4]陈勇.宝剑锋自磨砺出——听“那少承云南民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有感[J].民族艺术研究,2004,(4).

[5]田可文,刘睿.现代性与民族性交融的音乐秉性——钟峻程的创作及其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4).

猜你喜欢

交响乐芬兰民族音乐
《魔法交响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美妙的交响乐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