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7-03-28李永云
李永云,倪 静
(楚雄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楚雄师范学院位于享有“东方人类故乡”“恐龙之乡”“优质野生菌王国”“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美誉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楚雄市内。目前,学校正在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建设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培养结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实习实践与就业创业一体化建设,基本规格要求与分类个性化培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体制,着力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而努力。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全方位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服务,积极搭建与企业、行业对接,符合区域建设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服务型科研与人才培养培训平台。通过校政、校企、校军、校际合作途径,在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传承、生物、环保、旅游多领域科技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应用型成果。但是,因学校地处欠发达地区,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学校成长中后续发展起来的一些新专业,如音乐类等专业的办学经验就还有待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
一、音乐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地方唯一一所本科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办学中对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理当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科专业的竞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教师均产生了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欲望,都想结合自己的教学与成长实际,积极在彝族民间音乐舞蹈方面进行研究。由于目前音乐学院与地方文化部门、文艺单位等缺乏合作,导致研究始终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加之学校教学科研实践实验设备设施的投入有限,研究项目均存在内容单一、深度不够、级别不高等问题。团队的合力还尚未形成。校企、校地、校县、校院合作强强联手的局面还未形成;同时,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中虽然强调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相互交融的双能力培养,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大量的专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活动内容的安排中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少地方文化的融入。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地方的民族文化精髓、艺术的经典还未引入高校课堂或者说未引入高校课外专业实践活动中,还没有被高校育人所用。这是音乐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缺憾。因此,在音乐学院今后的专业办学中应积极响应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呼应学校“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办学定位,彰显我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专业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在开展人才培养中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高校音乐专业办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学校正在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以横向项目、应用型课题为重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音乐专业课程建设,纳入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可以为音乐学院构建专业能力实践基地网,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研究彝族民间音乐的实践与应用提供舞台,为学生学习彝族民间音乐舞蹈提供课程资源,拓宽办学空间,拓展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塑造楚雄师范学院良好的办学形象,实现学校办学目标。
三、民族民间音乐对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的重要作用
楚雄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办学融入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指导思想,结合地方政府打造“彝族文化大观园”的规划和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要求,构建校地、校县、校企、校院合作办学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彝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一)民族民间音乐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催化剂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彝族自治州。彝族能歌善舞,彝族民间音乐舞蹈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与舞步,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舞蹈有鼓舞、罗笙、老虎笙、左脚舞等;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和克些觉黑等。其各地山歌、舞蹈和乐器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高校服务地方义不容辞的工作任务,音乐学院若借助彝族民间音乐来拓宽音乐学院办学的空间,整合楚雄州内与彝族民间音乐舞蹈有关的单位和部门,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州文化术馆、州非遗中心、州民族艺术剧院、各县市文化馆与博物馆、演艺公司等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为音乐学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构建多渠道的专业实践实验基地,促进校企、校地、校县合作,搭建培养学科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平台,建立校企、校政、校县、校地合作基地。在培养区域急需的艺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能够整合大量的社会办学资源进入高校、协助高校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办学局面。把民族文化精髓引进校园,把非遗传承人引进校园来充实高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对学生课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音乐学院可借此充分利用自己的场地、师资、学生等优势,使彝族民间音乐舞蹈在高校内以动态和静态、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为音乐学院教师研究彝族民间音乐舞蹈搭建平台,使之形成培育音乐学院办学特色的突破口。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实施,有益于音乐专业传统教学教改的深化开展;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同时,还可为学校其他各专业提供相关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作用。音乐学院依托“彝族民间音乐”为平台,将州文化馆、非遗中心、民族艺术剧团、各县市文化馆、演艺公司等以及现有的各级民间音乐舞蹈传承人、彝族特色乐器等引进到高校课堂作为技能课、欣赏课等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可以在音乐学院范围内开发系列彝族民间音乐舞蹈的选修课程,如《彝族酒歌》《彝族月琴演奏》《彝族小三弦演奏》《小闷笛演奏》《彝族鼓舞》等课程,丰富音乐学院课程资源,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课堂的人才培养中进行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以逐步扩大,最终此类课程将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此类课程逐步形成学校校级公选课,提升音乐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能力;音乐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提升与强化,高校真正成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为各级传承人提供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平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落到了实处。
(三)民族民间音乐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的精神食粮
转变高校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音乐学院教师的科研水平是高校音乐专业办学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高校音乐专业办学中的实施,是音乐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研究院、文化艺术馆及各县市文化馆非遗中心进行音乐文化传承项目申报与研究的高架桥。
首先它可以为高校音乐学院创建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提供合理的条件,协助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音乐的运用能力,促进音乐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凸显学校的学科特色。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实施,将有利于音乐学院音乐专业进一步在云南滇西片区的学科优势,可以为我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特色,配合滇西民族旅游城市发展,以云南丰富多彩而又鲜明的民俗文化、以滇中为代表的彝族音乐、舞蹈文化向世界推介,进一步发展,推进我校音乐专业拓展新专业提供必备的支持。
其次是可以提升高校音乐教师教研水平。近年来学校教学科研型体系逐步健全,为能实现“寻找教学科研成果新增长点,上一个台阶”的目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建设,可以为我校音乐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可以为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辨析及教学研究提供较大的支持,能为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提供更普遍的实例,对文化交流与人才的培养及相关科学研究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通过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可以拓宽办学空间,为聘请国内专家指导,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成长过程与学科背景进行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教学、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并能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使教师们的教学科研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氛围浓厚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推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其三是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我校的学科优势,打破一直以来音乐教学手段单一、资源严重缺乏的瓶颈,可以带动我校音乐学科资源创新建设的加速发展,努力缩小在音乐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上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差距。为教师进一步进行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全面性,促进艺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提升全校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服务还可推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师生提供的艺术实验研究分析,有力推动我校艺术学科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历练科研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科研产出。
(四)民族民间音乐融入高校可以达成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社会评价无缝对接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审核评估涵盖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是对学校教学工作“五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四是教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五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上这几个方面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但是最终直接体现的就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首先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可以优化音乐学科专业结构,使之适应区域文化发展,满足复合型音乐学科人才的紧缺需求,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当地文化建设。其次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利用其设施与资源,将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更好的平台,民族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建设有利于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日臻完善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功能,对于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音乐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音乐专业的办学只有广开门路,不分流派,不求我有但求我用,教学中把有型的教科书与无形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达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