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尼西亚佐科政府的粮食自给与粮食安全政策分析

2017-03-28吴崇伯

创新 2017年6期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粮食进口

■ 吴崇伯

印度尼西亚佐科政府的粮食自给与粮食安全政策分析

■ 吴崇伯

印度尼西亚拥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土地肥沃,雨量丰沛,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能够一年多熟,印度尼西亚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短暂的粮食自给。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粮食自给无法满足。为此,佐科政府推出多项举措,包括制订粮食生产计划,做到粮食作物自给自足;提高农业预算开支,支持农业发展;修复农田灌溉系统,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政府发放更多款项,以社会福利计划或现金补助形式来救济贫民;计划在国外开辟种植基地,并改进国内种植方法。同时,加强国际粮食合作确保粮食安全,包括加强国际农业与粮食安全合作,着力加强农业领域外资利用工作,加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等。

印度尼西亚;粮食自给;粮食安全;粮食储备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公认的农业国家,农业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种植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印度尼西亚海域广阔,渔业资源丰富。理论上,印度尼西亚应该不缺粮食,但实际上,印度尼西亚粮食自给自足之路却走得极为艰难。印度尼西亚从1945年8月取得民族独立至今,72年以来,粮食供应一直不能自给自足,需进口大米补充国内需求。

一、印度尼西亚粮食自给的艰难历程

印度尼西亚拥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土地肥沃,雨量丰沛,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能够一年多熟。粮食安全及产量恢复增长等问题一直是印度尼西亚长期面对的课题。印度尼西亚在“新秩序”时期①“新秩序”时期是相对于“旧秩序”时期而言的。印度尼西亚从1945年8月17日取得民族独立至1998年,其经济发展经过了两个不同时期,即苏加诺任期时的“旧秩序”时期和苏哈托任期时的“新秩序”时期。曾经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并成为亚洲主要的大米出口国,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后来甚至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组织当作模范和培训其他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基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通过引进高产粮食品种和改善灌溉设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粮食产量翻了一番,终于在1984年实现了粮食自给目标,摘掉了世界最大大米进口国的帽子,被国际农业经济学家誉为创造了一项“白米奇迹”。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全国粮食单产徘徊不前,粮食生产跟不上消费的增长,大米储备于1994年降到最低点,印度尼西亚粮食自给仅维持了10年,1994年开始就不得不又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1995年粮食进口量达290万吨,1998年进口量更是高达46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进口大米300万吨,占总需求的9%,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7年,进口大米150万吨。2008年,印度尼西亚稻谷产量达到6028万吨,增长5.46%,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2009年,稻谷产量达到6093万吨,增长1.13%,稻谷生产出现了新的高峰。由于各种原因,进入21世纪以后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起伏不定,2010年稻谷产量为6647万吨,2011年则降至6576万吨,2012年增长到6859万吨,增长4.31%。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了确保大米充足供应,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2010年进口大米108万吨,2011年进口大米150万吨。2012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农产品达236.4亿美元,尽管其大米产量有600万吨盈余,但仍进口81.1万吨大米[1]。印度尼西亚2013年稻谷产量为7129万吨,2014年稻谷产量7085万吨,2015年印度尼西亚稻谷产量达7536万吨,同比增长6.37%。2015年,水稻收获面积32万公顷,同比增长2.31%,每公顷产量同比增长3.97%[2]。2015年,稻谷最大产地是中爪哇省、东爪哇省、苏南省及亚齐,而西爪哇省、占碑及西加省产量下降。2016年,印度尼西亚稻谷产量达7914万吨,比2015年增长11%,印度尼西亚已实现大米自给自足,无须再进口②参见《2016年印尼大米实现自给自足》,2017年1月6日,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网站,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4114/2017/0106/742899/content_742899.htm。。对此,佐科总统赞扬农业部长的业绩。不仅如此,2016年印度尼西亚在某种程度上还实现大米生产过剩,终于可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有能力出口大米,且出口价格与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出口大米价格相比较低廉。印度尼西亚农业部国际贸易部官员表示,印度尼西亚计划在2017年至少出口大米10万吨,且不会影响国内大米供应③参见《印尼建国以来首次输出大米 今年拟出口10万吨》,2017年2月15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棉兰总领事馆网站,http://medan.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2/20170202515909.shtml。。2016年粮储公共企业大米库存达173.4万吨,2015年末仅80万吨。同时由于市场能够直接获得粮储公共企业的供应,米价飞升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3]。目前中爪哇省和西爪哇省的大米供应非常充足,这些地区向加里曼丹省运送大米。由于库存充足,国内大米价格也出现回落。根据农户协会的报告,一些地区的大米价格已经跌破3700印尼盾/千克。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在采取改进灌溉技术、扩大农田面积、改良品种和增加政府补贴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争在2045年之前成为世界主要大米输出国。而其他粮食作物如小麦、大豆、玉米、糖等,则每年都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小麦不适宜在印度尼西亚种植,全部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对小麦的需求。自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以来,印度尼西亚每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近几年中产阶级快速增长,对麦当劳、唐恩都乐和必胜客等西方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印度尼西亚小麦进口的70%来自澳大利亚,30%来自加拿大和美国。印度尼西亚国内的进口小麦每年500万吨左右;2011年进口小麦520万吨,2012年进口小麦580万吨,2013年因需求增加新开了三家面粉加工厂,印度尼西亚小麦进口量增至750万吨,高于此前预测的700万吨。印度尼西亚已取代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印度尼西亚2015年食用小麦进口量741万吨,2016年进口量834万吨,用于生产面条、面包、蛋糕和意大利面,比2015年攀升9%。由于地缘优势,澳大利亚是印度尼西亚的头号小麦供应国,使得澳大利亚小麦供应商受益最大,不过其所占印度尼西亚小麦进口市场的份额因为印度尼西亚的饲料小麦进口增加已经从2015年的近60%降至2016年中期的33%左右。因为小麦消费稳固增长,2017年印度尼西亚可能进口870万吨到900万吨食用小麦①参见《2017年印尼食用小麦进口量将达到870到900万吨》,2017年2年28日,载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agri/2017-02-28/doc-ifyavrsx5374620.shtml。。

印度尼西亚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是全球第十大玉米生产国,但近年国内玉米需求增长更快,致使玉米仍需从国外进口。2010年的进口量为150万吨,2011—2015年印度尼西亚玉米进口量依次为300万吨、150万吨、295万吨、310万吨、274万吨。据印度尼西亚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印度尼西亚玉米进口量降至88.47万吨,较前五年平均进口量减少了68%②参见《今年印度尼西亚将停止进口玉米》,2017年1月13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泗水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网站,http://surabaya.mofcom.gov.cn/article/ddfg/201701/20170102500900.shtml。。印度尼西亚主要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玉米。2016年玉米产量从2014年的1900万吨升至2320万吨,增长21.8%。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最晚到2018年停止进口玉米,政府鼓励国内玉米生产,作为粮食生产自给自足计划之一。

印度尼西亚2010年大豆产量90.8万吨,最近6年大豆消费量每年均在200万吨以上,因此每年有超过120万吨的缺口需从国外进口弥补,主要从美国和阿根廷进口。从2010年开始,印度尼西亚农业部为了支持政府大豆自给自足计划,推动国内大豆生产而限制大豆进口。2015年印度尼西亚进口大豆200万吨,是东南亚地区的头号大豆进口国。2015年的大豆产量是96.32万吨,比2014年仅增加0.86%。政府计划在2019年实现260万吨大豆产量的目标将极难实现。

虽然印度尼西亚经济增长迅速,但粮食生产竞争能力依然十分薄弱,多种战略性粮食产品仍依赖进口。印度尼西亚自然条件优越,但生产设施和技术落后,未引进和发展国外优良品种,粮食资源开发不够。印度尼西亚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美元,即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需要谨防中等收入陷阱,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粮食生产竞争力,从而确保粮食安全,提高整体经济发展能力。

二、佐科政府发展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

印度尼西亚作为亚洲主要粮食进口国之一,一直对粮食安全尤其是供给安全问题高度关注。近年来,由于粮食进口纠纷曾多次引发社会问题,自2015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粮食自给能力,包括改进灌溉方法、优化选种、提高化肥质量等。

(一)制订粮食生产计划,做到粮食作物自给自足

发展农业,粮食自足,是印度尼西亚多届政府的主要执政目标之一,从苏西洛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新任总统佐科,更是把这一工作提高到争取国家粮食主权的高度。佐科2014年10月出任总统后不久,就下令提高粮食生产,短期内印度尼西亚政府将主要致力解决大米、玉米、大豆、糖这4种主要农产品的自给自足,以达到在2018年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2014—2019年国家中期发展计划》中,新政府优先发展海洋经济、能源和农业。农业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切实提高粮食生产,力争未来3至4年内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自给自足。按照佐科争取粮食主权的计划,政府将在未来5年中进行农业改革,至少为450万户农户提供新的耕地,开垦100公顷新农田,改善300万公顷农田的灌溉系统并建设25个新水库,成立服务于农民和中小企业的专业银行,加强和改善粮储公共公司的物质供应能力等。粮食领域的生产目标为稻谷产量从2014年7060万吨增至2019年的8200万吨,玉米产量从1913万吨增至2410万吨,白糖产量从260万吨增至380万吨,渔业产量从1240万吨增至1880万吨。

(二)提高农业预算开支,支持农业发展

农业为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近14%,这个比率在东南亚五大经济体当中属最高。印度尼西亚1/3的劳动力从事农耕,半数以上的贫困家庭以务农为生。农业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为此,佐科政府继续提高农业预算开支,以支持农业发展。2014年印度尼西亚农业预算只有14万亿盾(约合10.8亿美元),2015年增加至32万亿盾(约合24.6亿美元),2016年继续增加至40万亿至45万亿盾(约合30.8亿至34.6亿美元),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发展。印度尼西亚政府增加的农业预算优先用于修建水库,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此外,自佐科任总统以来,为均衡发展全国经济,建设乡村,通过中央转拨地方的乡村基金每年都在增加。2017年发放的乡村基金多达46.98万亿盾(约35亿美元),是2015年20.76万亿盾的两倍多,三年来发放的乡村基金已达127万亿盾(约95亿美元)①参见《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印度尼西亚政府三年来发放95亿美元乡村基金》,2017年8月7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id.mofcom.gov.cn/article/jjxs/201708/20170802622027.shtml。。

(三)修复农田灌溉系统,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印度尼西亚财政部增加财政拨款以修复灌溉基础设施,同时实施一项可灌溉100万公顷土地的水利项目。佐科新政府决定将在5年任期内新建49个大型水坝。农业部在18个省区的60个县区进行现场调查发现,目前印度尼西亚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损坏率达到52%,有的甚至失修长达30年之久。其中,北苏门答腊省的水利灌溉系统损坏80%,亚齐省的水利灌溉系统损坏60%,苏门答腊全岛的灌溉系统损坏50%。印度尼西亚水稻耕地面积730万公顷,约有330万公顷的灌溉设施需要整修,整修后可提升稻谷年产量700万至900万吨。政府在2015年至2019年中期建设计划中,将新建100万公顷田地的灌溉系统和修复300万公顷田地的灌溉系统,所需要的投资价值约达72万亿盾。新建和修复灌溉系统的建设项目重点放在被称为“印尼粮仓”的13个省区,在这些省区也将兴建水库等设施,用以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13个省区分别为亚齐省、苏北省、苏南省、苏西省、楠榜省、西爪哇省、中爪哇省、东爪哇省、东努省、南加省、西加省、南苏省和中苏省。2016年已成功修复灌溉网共28.6万公顷,2017年修复的灌溉系统将达到32.5万公顷。同时,政府在5年内还将新建100万公顷的灌溉网,2016年已新建5.3万公顷,2017年将达7.9万公顷[4]。此外,2015年至2016年,政府已建造498个储水池,2017年将再建90个新的储水池,到2017年底,印度尼西亚全国33个省将有1922个储水池。所建的储水池用于容纳雨水、溢水或渗水,旱季时用于抗旱,所容纳的水量最多可达到50万立方米,深度约达 15 米[5]。

印度尼西亚农业部农业基础设施总署长苏马佐表示,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一直在全国地区开辟新的稻田。2016年,农业部保护和扩大农地总署和印尼陆军已在27省161县开辟了13.21万公顷新稻田,预计可使全国稻谷产量每年增加39.64万吨。玉米作为印度尼西亚仅次于大米的第二重要粮食产品,政府正在努力扩大种植面积,2017年印尼政府计划把玉米种植面积增加50万公顷。201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约406万公顷,2016年的种植面积约49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正加紧落实2019年增加300万公顷玉米种植地计划,使玉米总耕地面积达到620万公顷。如果新增玉米耕地计划能够全部落实至少可增产大约1500万吨玉米。

印度尼西亚人均耕地面积0.6公顷,居世界第十位,属于农耕地丰富的国家。但印度尼西亚每年大约有10万公顷的农耕土地转变为非农耕地,主要是转为工业园,农民倾向于种植有利可图的经济作物。为此,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通过立法的形式,在全国建立1500万公顷永久性农业耕地,以使农田不断被侵占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四)政府发放更多款项,以社会福利计划或现金补助形式救济贫民

2017年2月23日,佐科总统推出发放家庭福利卡的非现金援助计划,在44个城市向128.6万个贫困家庭分发总值1.7万亿盾的粮食援助,此举主要是政府努力改革此前已实行的大米津贴福利(Rastra)措施。推行非现金粮食援助措施改变了此前曾实行的大米津贴方式(即廉价购买大米),新措施使贫困家庭可在已有的非现金粮食援助地点购买大米。民众使用该家庭福利卡可根据家庭需要来购买大米,并开始养成储蓄习惯,不再无计划消费。

此外,2015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将1099台手扶拖拉机免费提供给西爪哇省农民,并向另外14个省的农民免费提供7800台拖拉机。2016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免费向农民提供65931台拖拉机。印度尼西亚农业部还免费提供可供500万公顷土地播种的种子及化肥,约占印度尼西亚全国农场土地面积的40%。

印度尼西亚政府已和国内外私人领域建立可持续农业伙伴关系(PISAgro),协助农民提高产量及收入,包括培训农民、提供优质种子及资金、开拓市场。PISAgro目前为8.3万个小型农户提供协助,未来目标是要在三年内扩大受惠的农民至100万人[6]。为了提高全国大米的生产量,农业部近期准备为农民供应IPB-35型优质稻秧苗,这种稻秧苗能使每公顷稻田生产8至11吨的稻谷,除了增产,还可防止病虫害的袭击。

佐科上任后废除了燃油津贴,计划将省下的钱用来帮助农民,包括提供肥料、良种等农资。目前印度尼西亚政府每年提供的粮食津贴大约是55.6万亿盾,政府提供的粮食津贴数额和燃油津贴相近,是印度尼西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说明如今政府更注重于粮食自给自足。

(五)计划在国外开辟种植基地,并改善国内种植方法

印度尼西亚人口约2.5亿,是全球人口第四大国家,而且每年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加上中产阶级人口急速上升,令近年来粮食需求大大增加。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供给若必须高度依赖进口,将令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等受到威胁。除了引进外资发展粮食生产,印度尼西亚为确保粮食供应,当地企业家促请政府仿效中国的办法,在国外投资粮食生产业,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印度尼西亚工商界认为,中国早已落实在外投资生产粮食,拥有几处国外的粮食种植基地。印度尼西亚在外国投资粮食生产是当务之急,建议政府考虑采取重要的步骤,仔细规划往后的粮食供应策略。

专家建议采用新耕种方法。专家建议,印度尼西亚必须采用新的耕种方法如改种基因改造的农作物,以克服因农耕地减少而面对产量下降的问题以及提升农民收入。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家阿里夫指出,菲律宾的农民使用生物科技进行耕种后,在旱季每公顷农地的收成获利135美元,雨季也有125美元,相比之下,印度尼西亚种植玉米的农民每公顷农地的收成只能赚取7美元。根据茂物农业大学的研究,采用生物科技耕种,农作物产量可增长14%,农民收入也能增加211美元。

三、加强国际粮食合作确保粮食安全

(一)加强国际农业与粮食安全合作

为保障大米供给,2013年1月印度尼西亚与缅甸签订协议,在需要时缅甸将每年向印度尼西亚出售20万吨大米;同年9月印度尼西亚与越南也签订协议,至2017年越南将每年向印度尼西亚出售最多150万吨大米。2015年12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计划,从缅甸进口大米,主要是为了防止从越南和泰国进口的大米不足,以确保当地的价格稳定。缅甸与印度尼西亚签署谅解备忘录(MOV),计划在2019年以前每年向印度尼西亚出口50万吨大米。2016年9月,缅甸、印度尼西亚两国已签署合同,将向印度尼西亚出口30万吨大米,超过了缅甸大米50万吨出口储备量的一半。

为提高农产品出口,印度尼西亚政府扩大与印度、沙特阿拉伯、法国、埃及、新加坡等5国的农业合作。2015年5月,印度尼西亚农业部长阿姆兰苏莱曼分别与印度、沙特阿拉伯、法国、埃及、新加坡5个国家驻印度尼西亚大使签署合作协议,加强双方的农业领域合作,提高印度尼西亚农产品出口额。其中,与印度签署的协议侧重农业研究领域合作;与沙特阿拉伯的合作主要关于食品安全合作,以及棕榈油和大米等贸易;与埃及的协议是关于加强新鲜食品和大米的贸易;与法国的协议主要关于法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马老奇开发25万公顷的粮食种植和加工园区;与新加坡的合作主要关于提高果蔬贸易额。此外,文莱也计划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甘蔗、稻米和肉牛等粮食领域,印度尼西亚政府提供了3个地点选项,分别位于东南马鲁古省西部、北加里曼丹省和东帝汶边界,占地面积均为1万公顷至2万公顷,其中2万公顷的农地可用于建设甘蔗种植园和养牛场,1万公顷的农地用于种植水稻。印度尼西亚北加省有一些农地可供作种水稻用途,因为其地点很靠近文莱,因此北加省有潜力成为新的粮食地区,约有68.22万公顷的农地适合种植水稻或玉米,这些农地散布于马利瑙(Malinau)、布隆岸(Bulungan)、奴奴甘(Nunukan)和丹纳狄杜翁(Tana Tidung)[7]。

(二)着力加强农业领域外资利用工作

2005年,印度尼西亚农业领域(粮食与种植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 1.7亿美元。2008—2012年间,印度尼西亚农业利用国内投资为32万亿盾(约合29.2亿美元),占当期国内投资总额的12%;利用外国直接投资35.8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4.17%。2015年,印度尼西亚农业领域利用外资达到20.7亿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为1.8亿美元;2005年食品饮料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0亿美元,到 2015年则达到15.2亿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为4.7亿美元[8]。2015年农业产值占GDP的14.4%,对国民经济关系重大,但目前投向农业领域的外资仍微不足道,不足以反映印度尼西亚作为一个农业国家的地位。为此,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在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吸引外商加强对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领域的投资,尤其是粮食生产领域的投资。并与加拿大等国加强农业合作,加拿大与印度尼西亚合作重点是对印度尼西亚乳制产品投资,包括肉牛养殖专家和项目管理人才的支持,此外加拿大也承诺将协助印度尼西亚发展粮食生产中心,例如在边界地区建设大米、棕榈园生产中心。土耳其加强推动两国农产品即印度尼西亚油棕商品和土耳其面粉进入市场,此外也承诺将加大印度尼西亚活牛、种子、化肥、面粉和畜牧业衍生产品部门的投资力度。同时,印度尼西亚已与古巴进一步探讨了农业尤其是制糖业的合作。

(三)加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自2001年签署《中国农业部和印尼农业部关于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在加强农业与粮食安全多双边政策协调、推动农业贸易合作、促进农业投资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印度尼西亚是传统水稻栽培大国,年水稻生产面积1300万公顷(约2亿亩),但至今平均单产仍徘徊在每亩350~400千克的水平上,远低于中国平均600~700千克的水平。印度尼西亚希望通过与中国、越南等国开展杂交水稻的研发使其水稻产量增至9~10吨/公顷,2019年实现粮食自给。2010年起,隆平高科项目专家组正式进驻印度尼西亚。经过一年的实施,杂交水稻技术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区、北苏门答腊、楠榜省、南苏拉威西、西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东爪哇、万丹省、中爪哇、西爪哇等地试验成功。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累计推广种植10万公顷杂交水稻,将印度尼西亚水稻平均产量由每公顷5吨提高至9吨。印度尼西亚希望中方协助开发和建设农业耕地,发展农业种植产业,以及在边远地区建设新型畜牧场。中国企业可赴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农业种植园区、牧场、渔场等,加强在农业水利、仓储、机械、化肥、加工、技术等方面投资合作。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农业和粮食领域的合作存在巨大潜力,在许多方面有待开展深入合作,如印度尼西亚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业机械工业体系不完整、配套能力差,自主研发的农机品种少且售价高,国内生产的农用机械无法满足需要,中国生产的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水泵、播种机、碾米机、脱粒机、烘干机、农用运输车等机械在价格和实用性方面很受印度尼西亚市场青睐,可以借此优势打入其农机市场。一方面能够为印度尼西亚提供技术支持,加快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生产的发展。我国农用机械厂商可到印度尼西亚投资设厂,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出口。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基础设施也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水平较高,资金也比较充裕,可以根据印度尼西亚农村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共同开发该国的农业资源,特别是粮食生产。此外,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的消费需求较为旺盛,市场需求量大,而中国对该类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而且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可以通过技术援助,逐步培养印度尼西亚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习惯,为长远产品出口奠定基础。最近几年,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且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西爪哇省新建的查迪格德(Waduk Jatigede)多功能水库就是其中一个合作的基础设施。查迪格德多功能水库能容纳多达97950万立方米的原水,足以支持9万公顷农田的灌溉系统,是迄今为止印度尼西亚国内第二大水库[9]。该水库除了作为水利灌溉之外,也起着防洪、电力生产和为居民提供原水资源的作用。这项水库项目成为两国在水资源方面合作的起步,两国还将继续合作发展更多的水利建设项目。此外,印度尼西亚正在全力招揽中方投资4.5万亿盾合作建设4座多功能水库,分别是中苏省的Pelosika水库、廖省的Rokan Kiri水库、南苏省的Jenelata水库和南加省的Riam Kiwa水库。中苏省的Pelosika水库将负责灌溉16358公顷的农地,每秒的供水量约达0.2立方米,发电容量能达到2.1万千瓦。廖省Rokan Kiri水库将负责灌溉4000公顷的农地,同时这座水库也用来防洪,发电容量能达到7.44万千瓦。南苏省Jenelata水库的原水容纳量能达到2.23亿立方米,这座水库除了负责灌溉24400公顷的稻田之外,也用于防洪,同时也能成为Gowa区和锡江市的水电资源。南加省Riam Kiwa水库的原水容纳量能达到1.27亿立方米,这座水库将负责灌溉5000公顷的农地,每秒的供水量约达0.1立方米,水力发电容量能达到0.27万千瓦[10]。印度尼西亚希望改善全国各地的水资源,尤其是河流和湖泊的卫生状况,期待学习中国水力资源管理和建设经验。

中国在印度尼西亚投资,与印度尼西亚开展政府间合作,共同建立农业产业园区是两国农业与粮食合作另外一种重要形式。聚龙印度尼西亚产业园是由天津聚龙集团在海外建设的大型农业产业合作型园区,天津聚龙自2006年在印度尼西亚中加里曼丹省投资建设第一个棕榈种植园以来,其在印度尼西亚已经拥有20万公顷农业种植用地,其中已种植油棕7万公顷,已建成投产3个棕榈压榨厂,年产棕榈毛油超过10万吨,目前正在巽他海峡西岸苏门答腊岛楠榜省建设国际港口物流和加工基地①参见《聚龙印度尼西亚产业园获批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2016年8月4日,载中国·印度尼西亚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网站,http://www.jlaicz.com/news5.html。。园区以棕榈油产业链为主导,集油棕种植开发、棕榈油初加工、精炼与分提、品牌包装油生产、油脂化工及生物柴油提炼于一体,同时积极发展仓储、物流、公共服务等配套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21平方千米,有两个主园区、两个辅园区。两个主园区分别位于格拉哈(中加里曼丹岛)和楠榜港(南苏门答腊岛)。预计总投资8亿美元。截至目前,已入区中资企业11家,累计投资3.17亿美元。运河、公路和仓储油罐设施已建成,已购置3000吨级1艘和5000吨级货船1艘。聚龙与当地民众的“合作种植”事业正快速发展,总面积已近1万公顷,种植范围覆盖周边40多个村庄,有5000多个家庭、2万多人从中受益。企业拥有境外员工近万人,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与经济增加值,而且也响应了国家的农业国际合作战略,增强了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扩大农产品贸易,深化两国农业与粮食产业合作。印度尼西亚市场对玉米、肉牛、糖等需求量很大,中方据此可扩大对印度尼西亚出口。由于印度尼西亚国内畜牧业未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必须大量进口牛肉,每年的进口量达到150万头至200万头,牛肉进口量占市场消费量的近20%,尤其是在每年的斋月期间,印度尼西亚都须额外进口3000吨冻牛肉和2500头活牛,以缓解市场供给的紧张。作为实现本国大部分农产品自给自足目标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亚政府于2011年提出限制牛肉进口,但在2015年8月,由于牛肉进口配额大幅下降后牛肉价格飞涨,引发民众抗议。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印度尼西亚政府不得不宣布一项短期措施,批准再进口5万头活牛以满足市场需求①参见《牛肉价格飞涨引抗议 印度尼西亚再进口5万头活牛》,2015年8月13日,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8/13/c_128121534.htm。。印度尼西亚的牛肉进口一向依赖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每年的白糖需求量为450万吨,但国内产量仅250万吨,每年仍需进口白糖200万吨②参见《印度尼西亚每年白糖需求450万吨 200万吨仍靠进口》,2014年12月8日,载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412/08/t20141208_4071516.shtml。。印度尼西亚计划安排200万公顷土地发展畜牧业、玉米、蔗糖,希望与中方开展政府间合作,并期待中国增加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农产品是我国重要出口商品,东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市场,2016年仅出口印度尼西亚就达600多亿元③参见《新政出台 农产品出口或迎来新机》,2017年3月20日,载新华网,http://www.zj.xinhuanet.com/nbjyjxw/20170320/3681881_c.html。。为此,中国相关部门应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从生产、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农残、重金属、微生物超标等风险,避免因检测不合格引发贸易损失,同时按照印度尼西亚的法规标准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与检测报告,确保产品符合对方要求,增加对印度尼西亚农产品出口。由于印度尼西亚持续推进粮食自给自足计划,增加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已非良策,最好的途径是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印度尼西亚政府停止进口玉米的计划一再推迟,国内仍在进口玉米,以满足国内养牛行业的需求。中国可在印度尼西亚租用土地种植玉米,带动和扩大印度尼西亚国内的玉米种植业,让更多农民受益。同时发展玉米深加工和饲料加工业,将玉米加工成淀粉、玉米油、玉米糖浆等,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满足市场需求;在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地发展种牛养殖业,增加种牛和活牛数量,发展牛肉加工业,满足市场需求;在当地建设现代化的制糖厂,同时帮助印度尼西亚增加甘蔗种植面积,以提高蔗糖的产量。印度尼西亚也希望中方进口更多的印度尼西亚水果、水产品,为此,中国今后应该加大从印度尼西亚的进口力度,继续与印度尼西亚在海关、质检等领域深化合作,简化通关手续,以便利印度尼西亚农产品、热带水果、水产品、天然橡胶、棕榈油等优势产品对华出口。

[1]吴崇伯.东南亚各国的粮食新政及其与中国的合作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13(1):42-50.

[2]佚名.去年稻谷产量7536万吨同比增451 万吨[N].国际日报,2016-03-02(A3).

[3]佚名.我国大米库存显著提升[N].千岛日报,2017-01-07.

[4]佚名.政府要修复300万公顷灌溉网[N].国际日报,2017-03-13(A3).

[5]佚名.全国将建 1922 个储水池[N].国际日报,2017-03-17(A3).

[6]佚名.佐科:农渔产量增长平稳印尼粮食四年内料可自给自足[N].联合早报,2015-02-18.

[7]佚名.文莱要投资粮食生产业[N].国际日报,2017-03-16(A3).

[8]沈铭辉,张中元.“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以中国—印尼合作为例[J].国际经济合作,2017(3):4-11.

[9]佚名.印中两国合建查迪格德水库[N].国际日报,2017-04-10(A3).

[10]佚名.印尼将以中国技术清理水资源[N].国际日报,2017-04-08(A3).

Analysis on Food Self-sufficiency and Food Security Policies of Indonesian Joko Administration

Wu Chongbo

Indonesia boast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food production.With fertile soil,abundant rainfall and plentiful water resources,the crops are harvested several times in a year.In the 1980s,Indonesia was able to ensure food self-sufficiency.However,since ushering into 1990s,it could not manage to achieve grain self-sufficiency with the growing population,particularly the quickened pac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To this end,Joko Administration has unveiled a number of measures,including making food production plan,raising budgets on agricultural spending,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renovating farmland irrigation system and expanding areas for cultivation crops.Apart from these measures,the government has also dispensed more funds to aid the impoverished people in the form of social welfare plan or cash. The government has planned to improve domestic cultiv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sought for overseas farmland for cultivating crops.Meanwhile,it has strengthen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intensified efforts to utilize foreign capital in agricultural sector,and made endeavors to Sino-Indones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Indonesia;Food Self-sufficiency;Food Security;Grain Reserves

F334.2

A [

1673-8616(2017)06-0005-11

2017-07-20

吴崇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厦门,361000)。

[责任编辑:杨 彧]

猜你喜欢

印度尼西亚粮食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珍惜粮食
未来的家园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印度尼西亚—省的天空变成了红色
印度尼西亚外汇管理概览
我的粮食梦
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仿宋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