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词歌赋看 “湘湖诗巢”的特色

2017-03-28方晨光

创意城市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湘湖萧山

◎ 方晨光

咏唱湘湖的风气,随着北宋湘湖的建成逐渐兴盛起来,湘湖诗词无论是作者还是数量,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南宋定都杭州,到湘湖及附近区域游历的名人渐多,初步形成了笔者所谓 “湘湖诗巢”。元末明初,萧山北干山吴越两山亭建成,邀请许多名人到此吟咏。自此以后,到湘湖旅游的名人渐多,吟唱者迅速增加。《湘湖古诗五百首》共253页,明清诗词有182页,其中明代诗词110首,清代诗词170首,共280首,占全部诗词的近60%。魏骥写湘湖诗词有9首,来集之有10首,刘基有6首,其余诗人均不超过3首。如果说魏骥、来集之、刘基等人是明朝诗人写湘湖的典范,到了清代,写有6首以上湘湖诗的诗人多达10余位,分别是蔡仲光、包启祯、毛万龄、毛奇龄、单隆周、朱彝尊、陈至言、蔡惟慧、黄元寿等。自宋元明到清代,湘湖诗歌达到了高峰, “湘湖诗巢”日渐繁荣。光从数量上说,136余位诗人的诗作就达280余首,约占 《湘湖古诗五百首》的60%。但到了清后期,随着湘湖的淤塞,风光渐消,诗词也随之减少。

明清时期,湘湖是一块福地,云集了众多的诗人。萧山本地诗人之外,细数一下,不下50人[1]。其中约6/10为浙江人,2/10为江苏人,还有1/10为安徽、福建、上海等地人,可见多为江浙一带的人。浙江籍诗人来自仁和 (杭州)、山阴、会稽、诸暨、富阳、上虞、余姚、鄞县、嵊县、嘉兴、平湖、义乌等。其中山阴、会稽人有镏绩、徐渭、汪应轸、朱纯、徐缄、吴寿昌、姚夔、陶元藻、李慈铭等;仁和 (杭州、钱塘)人有凌云翰、邵经邦、徐继恩、王嗣槐、厉鹗、金志章、瀞挺、项廷纪等。江苏人有杨基、姚广孝、高启、王宠、王守、虞谦、金圣叹、谢承举、钱子义、孙自式、潘耒等,来自江苏长洲 (苏州)的杨基、姚广孝、高启、王宠、王守等人尤值得关注。而萧山本地诗人达70余位,诗作达190余首,魏骥、黄九皋、来集之、毛奇龄、汤金钊等朝中名臣的诗尤其引人注目。

“湘湖诗巢”的兴起与繁荣,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 诗坛领袖云游湘湖,歌咏湖光山色

明朝初期,湘湖水域广大,风景秀丽,古迹遍布,诗坛领袖纷纷来到湘湖,写下了许多咏湘湖的诗篇。有 “会稽二肃”中的谢肃,朱元璋谋士刘基,“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后五子”胡应麟,“云间派”领袖陈子龙,“景泰十才子”中的苏平等。

“罗刹江东宝地幽,袈裟独上木兰舟。青山玄度同深隐,彩笔文通结胜游。双树吹香连竺国,杂花飞雨洒皇州。道心何处非清净,雪里芭蕉水上鸥。”这是 “会稽二肃”之一谢肃的 《送翱天碧住萧山净土寺》诗。从诗中可知翱天碧是高僧,谢肃为送翱天碧主持湘湖东侧净土寺作送别诗。 “罗刹”指罗刹江,即钱塘江。 “玄度”“文通”,指许玄度 (许询)和江文通 (江淹),两人虽处不同时代,但都舍宅为寺,许寺 (祇园寺)和江寺在净土寺东的县城内。全诗表达了谢肃送翱天碧时恋恋不舍的情意,体现了谢肃朴健清新的诗风。收录于 《萧山古诗五百首》中的,还有 “客怀对此真悲壮,且饮樟亭酒一杯”的 《浙江观潮》一诗。

朱元璋的谋士刘基 (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先后到萧山县城、湘湖越王城、石岩山、任氏山堂等处,留下许多题咏。《题烟波泛舟图》《萧山山行》《题湘湖图》 《萧山任氏山堂》 《发绍兴至萧山》 《菩萨蛮·越城晚眺》等,均收录于 《萧山古诗五百首》。刘伯温的诗,以朴茂、雄放见称,尤长于古体诗。他早期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的情况和人民的痛苦生活。细读刘伯温写湘湖的诗,如 “蛟鼍塞川陆有虎,两臂无力令人哀”“此地忽漫思身世,奈尔桃花满眼何”“顾瞻望四方,怅然愁思深”等诗句,不难看出其中壮志未酬而不平的心境,当为遭排挤后弃官乡游之作品。刘基为朱元璋开国功臣之一,官至太史令、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告老还乡后,受左丞相胡惟庸的构陷,忧愤而死。

“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受到李白的影响,擅长写七言歌行,其诗兼师众长,诗风清新秀逸。高启曾为苏州知府魏观撰 《上梁文》,有 “龙蟠虎踞”四字,被目为党人,逮赴金陵,仅39岁而被连坐腰斩于市。高启被推为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夜抵江上候船,至晓始行》《晚次西陵馆》《渡浙江宿西兴民家》《夜发钱清》《十二月十九雪中》等,是高启往返于京城至浙东路经萧山候船时写下的诗,内容多为江潮、码头、沿途的风景与心境。但有一首送别诗比较特别: “凤凰台下一帆归,秋雨秋风满客衣。黄菊到家应落尽,西陵斜日闭园扉。”(《送任元礼》)任元礼为萧山人,在北干山麓建有 “怡怡山堂”,山堂曾是元末明初众多名士如刘伯温、宋濂、王祎、苏伯衡、高则诚等的聚会之地。任元礼与高启同朝为官,好友回乡,高启以此诗为赠。古时坐船回乡,金陵到萧山路途漫长,或要七八天,因此会有 “黄菊落尽”“斜日闭园”之感慨。高启还是萧山县尹的 “吴越两山亭”落成典礼所邀请的诗人,写有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的诗歌 (明府是对官员的尊称,不是名字。尹大概是官职,即县令)。

明朝 “后七子”中的王世贞、李攀龙、宗臣等,提倡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并前后呼应,形成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文坛持续达百年之久。这一运动在沉重打击 “台阁体”、扭转明代风气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 “后七子”的领袖。攀龙早卒,他独主文坛20年,在明代前后七子中,学问渊博,才力雄厚,被后人推为明代文坛盟主。王世贞为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隆庆时出任浙江等地方长官,写下 《往返钱塘江喜为问答》(二首)。“朝指萧山驿,暮唤钱塘渡。侬身不属侬,却似商人妇。”诗诙谐幽默,读之朗朗上口。

胡应麟是明朝 “后五子”之一,特爱古文辞,为王世贞所推崇。胡所作 《钱塘秋望》《渡钱塘七首》《送董大之会稽》等钱塘诗尤其引人注目。“潮探吴相庙,山绕越王台。”“龛赭回望两山屯,天削银屏障海门。”“梅花两岸清溪色,船到西兴正落潮。”将钱塘江两岸的古迹和景色与潮文化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大气回荡。

到了清代,咏湘湖的诗人和诗词在数量上均不亚于明朝,也不乏名家。其中以号称 “烟雾水石间客”的金志章,“会稽才子”陶元藻,有 “南施北宋”之称的施闰章,诗人查慎行、方象瑛,以及文学大家厉鹗、朱彝尊、赵执信、李慈铭等比较著名。

清雍正浙江钱塘人金志章,性闲旷,人称 “烟雾水石间客”,著有 《江声草堂诗集》。工诗,清才渊雅,与杭世骏、厉鹗齐名。有 《萧山》、 《越游杂诗》 (五首)、《东淀舟中杂题》等选入 《萧山古诗五百首》。“江通渔浦白,山绕固陵青。”“萧然山下经行处,绝忆当年许椽居。”“惊起乡关廿年梦,风吹一夜到西陵。”其诗清丽自然,追求的是 “竹箭春逾美,莼丝晚更馨”的意境。

“会稽才子”陶元藻,诗文负盛誉,乾隆时诸生,九试未取,屡荐不得上。归里后,在西湖筑泊鸥庄,撰述自娱,有 《泊鸥庄文集》。在 《湘湖古诗五百首》中,收录其 《游压乌山》 《江寺》 《隆兴寺》等诗。 “望到白洲外路,卖鱼船载一僧归。”其诗集寺庙、僧人、湖光于一体,有隐居乡野之情趣。

取士有 “冰鉴”之誉的施闰章,诗学韦应物、柳宗元,工于五言,与宋琬齐名,有 “南施北宋”之称。沈德潜说: “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清诗别裁》)善古文辞,尤工诗,因为是安徽宣城人,被目为 “宣城体”。康熙十八年 (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擢翰林院侍读。著有 《学馀堂诗集》。施闰章与毛奇龄 (字大可,萧山人)交厚,同修 《明史》。 《萧山古诗五百首》中选的两首诗,都与毛奇龄有关。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年届七旬的毛奇龄辞官回乡,施闰章在送毛奇龄还乡的宴席上写了 《即席送大可还萧山》:“论诗风雨过三春,江畔榴花照眼新。明日湘湖归棹远,相思各是独吟人。”毛奇龄回乡后,施闰章还常常想起毛奇龄,“诗序真看毛奇龄,骚歌重见屈原来”。他寄诗予毛奇龄:“湘湖春绿香莼软,吴岫天青锦树开。见说楼船横海急,茅斋门掩水城隈。” (《忆萧山毛大可》)可见,施闰章与毛奇龄情意深重。

清文学大家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少贫,性孤峭,于书无所不窥。康熙时举人。所著有 《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等多种。《晚发江干》、《萧山》、《题北岭将军庙》 (二首)等,收录于 《萧山古诗五百首》。前两首为五言律诗,后一首是七言律诗。“渔浦山争出,樟亭树忽过” “树红迎北干,江白隔西兴”中的 “渔浦”“樟亭”“北干”“西兴”等,均是萧山地名。

以 《越缦堂日记》而闻名的清末文学大家李慈铭,在光绪六年 (1880年)中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户部江南司资郎,光绪十六年 (1890年)补山西道监察御史,转掌山西道。为文沉博绝丽,擅诗词及骈文,一生著作甚丰。 “记曾赛庙过萧山,回泊湘湖第几湾?怪底夕阳红袖湿,桃花坞口采莼还。”(《暮秋杂忆》)此诗是《湘湖古诗五百首》最后一首。“赛庙” “采莼”这两幅湘湖民风民俗图跃然纸上,值得玩味。

二 亦官亦文的乡贤表现出浓厚的桑梓情怀

浓浓的乡情亦成就了湘湖诗歌的繁荣。据 《湘湖古诗五百首》统计,明朝萧山籍诗人有30余位,来励、魏骥、张箕、来天球、蔡友、童瑞、汪景昂、来汝贤、黄九皋、来日升、来三聘、倪朝宾、孙学思、孙学古、来集之、张玘、方以规、朱玉贞、任杰、任徵、任四邦、来曾奕、黄琮、来仪、张山、丁克振、来端容等写了90余首诗歌。清朝萧山籍诗人有40余位,蔡仲光、包启祯、毛万龄、毛奇龄、单隆周、沈堡、何之杰、王先吉、毛远公、张远、周起莘、丁梦芝、陈至言、徐廷槐、周琰、来吾庐、何其菼、陆成栋、汪继培、王端履、韩钦、蔡惟慧、来又山、王宗炎、汤金钊、黄元寿、张文瑞、汤树棠、任琦、汤鼎熺、黄巽 (女)、林国柱、王廷枢、来沂圣、王勉、韩绥之、陶轩、蔡英、沈士藻、傅以言、何增筠、黄道之、傅鼎颐、任国任等写了190余首诗歌。

明清时期,有许多歌颂湘湖诗歌的作者是朝廷大员,像魏骥、黄九皋、孙学思、来集之、毛奇龄、韩钦、汤金钊、何增筠等人均是萧山籍诗人。

明吏部尚书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修 《永乐大典》。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常少卿、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景泰元年致仕,年七十七。一生98年中,除在南京等地做官外,有54年住在家乡,尤其是告老还乡以后的22年,为家乡湘湖做了很大的贡献,连墓地也选在了湘湖边的徐家坞山麓。逝世后,钦赐祭葬,谥文靖。他对湘湖情有独钟,倡议修筑湘湖堤塘涵闸,禁富豪占湖为田。一生著作颇丰,有 《南斋前后集》《萧山水利事述》《水利切要》《南斋摘稿》等。《湘湖古诗五百首》中,有 《吴越两山亭》《舟发湘湖抵峡山途中书事》等多首。魏骥是个怪人,常人忌讳言死,他却津津乐道,写有 《乐邱》 《乐丘》等诗,多达十余首。而乐邱 (乐丘)是他生前为自己选的墓址,在湘湖徐家坞自建生廓,基本每年都要去看看,去了就赋诗,是个 “乐天派”人物。“便是桃源里,移居可乐生”,体现出浪漫主义情怀。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徐渭 (徐文长)在魏骥所藏的酒杯中题诗,赞曰:“魏家名德并恢恢,魏氏宗彝并伟瑰。”

说到黄九皋,只要看今存位于知章村的 “甲科济美坊”和 “思家桥”便可知晓。“甲科济美坊”为表彰黄九皋等黄姓中举16科13人,于明嘉靖四十年 (1561年)奉旨敕建。 “思家桥”为嘉靖年间黄九皋重建。黄九皋为嘉靖十七年 (1538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湘湖古诗五百首》所收 《登石岩》《压乌山》《登石岩一览亭次吴龙津林丹峰韵》,均为七言律诗。“湖光西接严陵濑,地脉东连天柱峰”,写的是湘湖的位置。“鸿门示玦玉斗碎,项氏焉知眷范增”,说的是压乌山的来历。“路瞻兜率诸天界,潮动钱江出地雷”,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情怀。

周易藻 《萧山湘湖志》云,湖中双凤坊为 “孙学思、孙学古建,坊在西门外数十步。孙氏为湖中翘楚”。毛奇龄为 《萧山湘湖孙氏宗谱》写序云:“明世宗朝,有礼部春溪公以文章为世指名,而其弟东莞公登嘉靖甲辰进士,当时榜之为湖中双凤,比之云间之两龙,而不为过。”“甲科济美坊”有孙学思书写的牌坊文。孙学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郎中。其有 《越王城吊古》诗:“越城迢迢旧有城,越王曾此驻行兵。当年霸气全消歇,此日龛灯复更明。敌国谩论尝胆事,野台还著卧薪名。至今月黑千峰夜,似有排空战马声。”此诗将句践 “越王城退兵” “老虎洞卧薪尝胆”“白马湖排马布阵”等典故,通过到后山上的句践寺吊古,形象地展现出来,是一首绝妙好诗。

来集之,又名熔,字元成,号倘湖,明萧山长河 (今滨江区)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安庆府推官,累官太常寺少卿、兵科给事中。著有 《倘湖樵书》。来集之是写湘湖诗词最多的诗人之一,《湘湖古诗五百首》《萧山古诗五百首》共收有13首,其中写杨岐寺的诗3首,写西陵的诗词4首,以 “湘湖”命题的诗3首。来集之对杨岐寺非常钟情,一再到此寺,每次有不同的情致,不同的收获。“妙高楼上闲闲坐,看见山前起翠烟。”“黄花满地风雨天,翠竹当空好悟禅。”“欲随渔子沧浪去,万里天风看渺茫。”随着来集之逐渐老去,其心情从清闲、求禅到渺茫,诗情随年龄而变化。再看看他的 《湘湖即事》:“西陵道上人如蚁,罗刹江边浪似山。独有鱼罾湖角挂,风风雨雨总安闲。”用对比的方式,将湘湖的繁忙与安闲呈现出来,犹如自身已被世界渐渐抛弃。

汤金钊是清朝少有的做过礼、吏、工、户四个部尚书的大官,他在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做官执法严明,力主禁烟,著有 《寸心知室存稿》。汤金钊喜登石岩山,携友同登,曾宿于山寺。 “撰杖来登百仞山,山头坐数镜中鬟。湖缘水浅舟行涩,江为沙横溜势湾。” (《乙酉冬日从王晚闻师游石岩》) “湖外长江江外山,湖中几点碧烟鬟。”(《宿石岩山先照寺》)诗人拄杖如孩童般细数湘湖中的如鬟一般的小岛,感叹做人也如 “湖缘水浅舟行涩,江为沙横溜势湾”,但 “松竹经霜无改翠,峰峦返照有余殷”,表明决不同流合污。

湖北巡抚何增筠,谥文节,道光十五年 (1835年)进士,不知何原因在任上殉难。其 《同人泛舟湘湖由城山寺至湘云寺小集醉归得四首》,写携友看山,一路乘船、登城山寺、游湘云寺,然后归舟的情景和招游、祭拜、寻古、狂歌、棹归的动态,通俗自然,形象生动。像这样的承上启下、相互连接的诗,在 《湘湖古诗五百首》中仅此一首。

在 《湘湖古诗五百首》 《萧山古诗五百首》中,有6首以上诗作的诗人,清代有10位。除朱彝尊外,像蔡仲光、包启祯、毛万龄、毛奇龄、单隆周、陈至言、蔡惟慧、黄元寿、张文端等,几乎清一色为萧山人,桑梓情怀显露无疑。

如果说来集之是明代写湘湖诗词最多的人,那么清代最多的当为蔡仲光,统计了一下,共有20首,比来集之还多出7首。蔡仲光 (1609~1685年),原名士京,字大敬,清萧山人。明末诸生,以博学著称,后匿迹山林,悉心从事灾异、星象研究,著 《地震说》一卷。康熙年间,征召隐士,知县登门相邀,蔡推辞不就。著有《谦斋文集》 《谦斋诗集》。蔡仲光擅长律诗与绝诗,20首诗歌中有律诗13首,其中七律4首,五律6首,排律3首;有绝句7首,其中七绝6首,五绝1首。从内容上看,赠答寄友的有7首,游玩的有10首,诵潮观江的3首。其诗比较直白,多描写湘湖湖光山色和郊游时的情景。其中有一首值得关注。 “摇摇曾有状,殷殷是何声。湖海萧条色,风尘黯淡情。江云三折水,垄树一孤城。不尽徬徨意,临高涕泗横。”(《宿城山地震有声因早起望江》)这是古代唯一的关于湘湖地震的诗歌。诗人这一夜住在城山寺,感到地摇,听到殷殷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清晨起来望江,见到万物一片萧瑟,不知该怎么办,不禁老泪纵横。

清初,诗人们结伴到湘湖郊游的不在少数。而包启祯、蔡仲光、沈禹锡、毛奇龄四友结伴游湘湖,写了许多诗歌。 《登越王城》 《从湖中携得荷花归》 《湖行》《湖中曲》《偕徐涵之走湖上》 《登龟山怀杨文靖先生》为包启祯的作品。 《采莼》《湖中春社》《在湘湖有作》《七月雨晴湘湖即事》《泛湖入杨岐山寺》《仲春雨后湘湖书事》等为蔡仲光所作。《入湘湖书事二首》《湘湖采莼歌二首》《莲公还住净土寺》《重阳日同姚监郡张广文徐征君城山晚眺》等为毛奇龄所作。可惜,沈禹锡的诗未曾获见,推想湘湖诗当不少。从题目看,不知哪几首为唱和之作,只有蔡仲光的 《在湘湖有作》写明是 “因寄丁一惠、毛万龄、单隆周、包秉德、毛甡”的。包秉德、毛甡,就是四友中的包启祯和毛奇龄,包秉德、毛甡是包启祯与毛奇龄的别名。“濒湖尽是水云乡,蜿蟺群山绕路长。几处红墙开古寺,忽乘青舫入横塘。睛(晴?)飞黄鸟迷歌曲,醉折荷花乱酒香。回睹江云心有忆,封书好为寄毛苌。”其中 “醉折荷花乱酒香”句,与包启祯的 《从湖中携得荷花归》有相同内容,或许是一同去采湘湖荷花的吧。 “分笑风前彩袖薄,争妆月下镜屏联。湖光十里明如绣,携得红衣相对眠。”把荷花拟为美人,倒也贴切。

蔡仲光的诗引来众多唱和。翰林院检讨、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有 《赠蔡五十一 (仲光)》,专门赠寄蔡仲光。“十里湘湖水,回流入女墙。君家湖水上,时有落花香。海月升江寺,风琴响石堂。更闻多古调,识曲汉中郎。”从诗中得知,蔡仲光的家在萧绍运河边,近江寺且有人弹古调的弄堂里。又有领江东文社、从游者百数的单隆周,也曾同蔡仲光在秋季的一天上了北干山,有 “古藤青骨石,白水净沉螺。许椽风流在,临崖起啸歌”(《同蔡大敬吴西美上北干山》)的诗。

乡人中数毛奇龄成就最大 (另有介绍)。他与王嗣槐等为 “佳山堂六子”,与何之杰、徐缄为 “越中三子”,与其弟毛万龄有 “江东二毛”之目。在 《湘湖古诗五百首》《萧山古诗五百首》收录的19首诗词中,诗13首,词6首。关于毛奇龄的生平,前有介绍。毛奇龄还有书画作品 《看竹图》《墨荷图》,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毛奇龄湘湖诗词不少,这里主要说说关于西施与西施古迹的诗词,有 《西施庙》《苎萝村二首》《山行过美施闸二首》《江城子》《青玉案·渡江有感》《忆王孙·游西施山》等。毛奇龄将西施古迹走了个遍,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浦口西施庙,萧萧竹映门。越王山下路,寂寂苎萝村。红粉沟头水,青苔石上魂。夜来余里归,灯烛伴黄昏。”这是写西施庙。“西子吴宫去,溪边少浣纱。绿萝相伴女,空自貌似花。”这是写苎萝村。“西施湔裙处,行人唤美施……当年教舞去,祠下换衣裳。”这是写浴美施闸。“古西陵,雨冥冥。越王宫女,着履在樟亭。”“当日西施从此去。城山出海,楼船近岸,中有更衣处。”这是写樟亭。 “西施歌馆旧城东,画栋朱栏映碧空,花絮阴阴趁晚风。翠重重,石上胭脂堕雨红。”这是写西施山。诗词虚实结合,语言朴素,再现了与西施相关的历史故事。

单隆周,幼与毛奇龄比邻同塾,列书遍读,并称神童。年十四,补博学弟子员,试则第一,遂领江东文社,从游数百辈。著有 《史记考异》 《雪园杂著》等多种。单隆周写湘湖的诗有13种,是写律诗的好手。 “画桥分径敞层阴,高阁摩空试一临。”题的是浮湘阁。“故居千载迷三径,何处相寻菊与松。”说的是秦君里。“清馨音稀仙梵静,满塘寒露落芙蓉。”指的是杨岐寺。不同的古迹,描写出不同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

乡人陈至言亦是律诗高手。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充内阁 《一统志》纂修官总裁,御试两擢第一,两充会试同考官,卒于任。陈至言不仅是考试能手,还是写诗词好手。今收存11首,其中诗8首,词3首。“百叠湖山起霸图,三千越甲下东吴。”“浮湘一片春湖水,水面微风扇罗绮。”“十里第堤新绿满,一湖春水晓云横。”“可怜百战陈兵地,白马银涛剧可哀。”气势磅礴,出手不凡,将典故与实景无缝对接,虚实相间,读之朗朗上口。

蔡惟慧是善写湘湖风景的诗人。他是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的岁贡,曾筑书屋于城南,以六经授生徒。在收录的6首诗中,《湘湖云影》《北干松风》《西村梅雨》是写萧山风景的。“城北崔巍耸碧霄,婆娑雪干带根摇。一溪松韵惊风雨,半岭涛声杂海潮。”(《北干松风》)“披襟西望兴悠然,梅熟江村五月天。漠漠水云翠岫里,层层烟雾绿阴前。”(《西村梅雨》)这是 “萧山八景”中的两景,点出了景点的位置,描绘出了 “松风”“梅雨”的特色。

清光绪十一年 (1885年)举于乡的黄元寿,好学能诗,其 《吴越两山亭》《一览亭》诗值得一读:“玉顶高峰峙,江山一望收。龙飞天目劲,鳖镇海门秋。句践五千甲,婆留十二洲。英雄今已矣,终古暮云愁。”“玉顶”即玉顶峰,北干山最高峰,吴越两山亭所在。“婆留”即钱镠。“鹅鼻耸岧峣,孤亭万象包。江流吴越判,星野斗牛高。山脚炊烟起,波心月影摇。眉珠荷箬定,饭粒满湖抛。”“鹅鼻”即石岩山,顶有一览亭。读黄元寿五律诗,仿佛自己站在山顶的亭中,心胸一下子开阔起来,古今气象均包含于其中。

三 书画大家为湘湖美景绘画题咏不绝

细翻 《湘湖古诗五百首》《萧山古诗五百首》,其中书画家诗人不少。唐贺知章以书法见重,留下名篇 《回乡偶书》;宋林希逸善书画,有 《泊舟渔浦望吴山作》《临浦秋夜》《宿西兴渡作》等诗作;元画家王冕有 《过渔浦》《送章德远教官自湘湖归慈湖》《赵千里夜潮图》等;元画家马臻隐居于西湖之滨,有 《浙江晚眺》诗;元山水画大家倪瓒 (云林居士)则有词作 《人月圆》。

到了明清时期,画坛 “明四家”的沈周、唐寅,能官能文的画家倪元璐,山阴书画大家徐文长,清代书画家梅清、书画金石篆刻家屠倬、大画家郑板桥等,均是写诗高手。清文坛大家毛奇龄有书画作品 《看竹图》《墨荷图》,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他们诗画合一,使人们既能赏画又能品诗。

明画家沈周 (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 (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上城人。画名很响,影响所及,形成 “吴门派”,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 “明四家”。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其题 《越水图》诗:“记别钱塘二十年,夕阳山色晓潮边。隔江千里美人远,梦落西兴旧渡船。”诗用笔细腻,语词清爽,形象生动,情在画中。

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的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 (1470~1523年,字伯虎),能诗文,其 《石井山》诗云:“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石井山为湘湖北的井山湖中岛屿,传为秦始皇妃子墓。画家画石井山图,并题诗于上。从诗中分析,画中当有怪石、苔藓、藤萝、牧童、夕阳等。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 (1521~1593年),名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山人,山阴人。初为诸生,有盛名,然屡试不第。善书画,好诗文,著有 《徐文长文集》。《萧山古诗五百首》收录 《赠吕山人》 《龛山凯歌》《仲春有客登西兴镇海楼观潮寄诗答此》 《龛山观潮》等。徐渭为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府书记,懂军事谋略,协赞抗倭军事。《龛山凯歌》是会稽典史吴成器在龛山大破倭寇后写下的。“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更教厮养眠营灶,自向霜槽喂铁骢。”而 《龛山观潮》诗则是与友人阅龛山战地后登岗背观潮所作。

倪元璐 (1593~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明,浙江上虞人。天启间进士,授编修,历任官国子监祭酒、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能诗文,善书画,有 《倪文贞集》。“叫破鸬鹚梦,粗吟与细呼。柔风扶病橹,瘦影点酸湖。舫额夸题米,堤身盗姓苏。山山有新意,不是画葫芦。”此诗名 《泛湘湖》,舟行湖中,惊了 “鸬鹚梦”,在宽阔的湖中,舟成 “瘦影”。“米”字当指画家米芾,其中 “点”“画”之意显然来自画语。

清诗画家梅清 (1623~1697年),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再试礼部不第,乃游于燕、齐、梁、宋间,士大夫多与之交,王士祯、徐元文尤为倾服。 “越王台畔罢吹箫,海色无边夜寂寥。铁马不归人去尽,问谁江上射新潮。”这首 《越中漫兴》诗,诗画合一,自然天成,思路开阔,画境宽广,今人与历史交织,具有深意。

屠倬,字孟昭,号琴坞,清越州暨阳 (今诸暨)人,后居钱塘。嘉庆间进士,官至九江知府。善诗文,旁及书画金石篆刻,著有 《是程堂集》。 “北风猎猎飐高桅,津鼓沉沉趁晓催。估舶穿城衔尾入,肩舆迎客踏波来。霜蒙屋角熹微白,云落江心掩冉开。闲听吴侬谈往事,三千犀弩射潮回。”此诗题为 《萧山道中》,描写作者在一个大冬天的早晨,乘舟一路入萧山城往西而去,只见脚夫沿纤道背纤而来,船中吴人在谈钱镠射潮的故事。这是一幅冬天早晨的水乡画。

郑板桥 (1693~1765年),清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选山东范县知县,后调潍县,因忤大吏,罢官回扬州,卖画为生。工诗词,善书画,号称 “三绝”,尤善兰花、墨竹、怪石,为 “扬州八怪”之一,有 《郑板桥全集》。其 《观潮行》为排律,有20句,想必不是画中题诗。“崩轰喧豗倏已过,万马飞渡萧山城。”诗中 “萧山城”当为萧山的西兴城。

四 名寺僧人将禅意与描摹湘湖风光的诗篇融为一体

湘湖是一处拥有湖光山色的清静之地,引来佛家在此建庙传教,湘湖由此亦成为佛教圣地,引无数僧人到此一游,其中不乏名僧。历朝僧人有许多咏湘湖诗,从《萧山古诗五百首》看,唐朝和明朝是甚多诗僧游湘湖的朝代。唐朝诗僧有释灵一、释皎然、释齐己等,还有道士华阳真人。明朝则有释如兰、释德祥、释至仁等,还有佛道兼通的诗人姚广孝。僧人的诗歌,总是有许多典故和充满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唐朝诗僧吴一公,法名释灵一,居余杭宜丰寺,一生足迹遍及两浙名山及衡庐诸寺。释灵一描写与皇甫冉在西陵相遇:“西陵潮信满,岛屿没中流。越客依风水,相思南渡头。寒光生极浦,落日映沧洲。何事扬帆去,空惊海上鸥。”(《酬皇甫冉西陵渡见寄》)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时人甚誉之。谢灵运的十世孙释皎然,在唐代诗僧中最有名,他与灵澈、陆羽同居妙喜寺,著有 《杼山集》。《萧山古诗五百首》收录其6首诗,分别为 《送王居士游越》 《述梦》 《陪卢使君登楼送方巨之还京》《送人游越》《送刘司法之越》 《题秦系山人丽句亭》。从诗名看,诗人多与越人交厚,对越之山水熟悉且情有独钟。 “野性配云泉,诗情属风景。爱作烂漫游,闲寻东路水。何山最好望,须上萧然岭。”(《送王居士游越》)唐诗僧胡得生,法名释齐己,从蜀游于湘湖,听江寺无上人讲经。 “讲终斋馨罢,何处称真心。古寺高山下,炎天独院深。燕和江鸟语,墙夺暮花阴。大府多才子,闲过在竹林。”(《夏日江寺寄无上人》)唐朝除诗僧外,还有位道士也云游至此,这就是被称为华阳真人的施肩吾,是一位奇人。元和十年 (820年)殿试状元及第,未待朝廷授官,即归故里浙江分水,酷爱神仙术而不恋仕途,潜心学道修仙。 “忆昔西施人未求,浣沙曾向此溪头。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越溪怀古》)此诗反映了他的心境和情怀。

明朝僧人释至仁,字行中,自称熙怡叟,元末明初鄱阳 (今江西鄱阳县)人。元末住绍兴崇报寺,明洪武初主持虎丘寺,著有 《澹居稿》。有诗 《吴越两山亭为尹本中县尹赋》:“萧然大夫新作亭,吴山越山相对青。天目云霞耀西浙,石帆风雨来东溟。王霸英雄何足数,句践吴差两抔土。喜君乱后苏苍生,白昼弹琴如单父。”看来,僧人也脱不了世俗,竟然赴萧山县尹之约,为县尹重建在北干山的吴越两山亭作诗助兴。此诗对吴越两山亭的地理位置描绘准确,对元末明初战乱后的重建赞美有加。

曾住持径山寺的僧人、明钱塘人释德祥,也是元末明初写诗的高手。释德祥,字麟洲,号止庵,约洪武中前后在世。工诗,著有 《桐屿集》。释德祥有 《题镇海楼》录于 《萧山古诗五百首》。“斯楼屡易名,一上一伤情。白屋多为戍,青山半作城。雨中春树出,风里晚潮生。亦有归鸦早,闲啼四五声。”据乾隆 《萧山县志》“西兴镇海楼塘闸图”,镇海楼为西兴铁陵关三层歇山顶关楼。镇海楼,有关楼、玩江楼、望海楼、铁陵 (岭)关等名称。2000年 《西兴镇志》载,相传为越大夫范蠡所筑,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增筑。明洪武、宣德年间 (1368~1435年)称“玩江楼”,后圮;弘治十年 (1497年)萧山县令邹鲁重建,改称 “镇海楼”;嘉靖十八年 (1539年)修葺,隆庆中受潮水冲击,又圮;万历十五年 (1587年)秋季重修时,增高四尺,架楼三楹。清光绪年间 (1875~1908年),里人在石台上建奎星阁。1966年,铁陵关被拆,仅存关基。僧人释德祥,洪武中前后在世,诗名 《题镇海楼》,说明此时已称镇海楼。此诗不像唐宋诗人登镇海楼看潮,而是看到了另一面,即元末明初战乱而使民居成为 “白屋”,诗人难免 “一上一伤情”。

杭州天竺寺僧释如兰,字古春,自号支离,浙江富阳人,剃度后住杭州天竺,道行超迈。明朝永乐初,召校镌经律论三藏,有 《支离集》。“藕花风起晚凉多,高据胡床听棹歌。芳草不归支遁鹤,白沙惟见右军鹅。人家隐隐连桑梓,僧梵悠悠出薜萝。今夜湖中好明月,相思其奈故人何。”(《湘湖》)释如兰不知住在湘湖哪一座能看到藕花、能听到棹歌的寺庙,在一个明月之夜,仿佛看到了古代僧人支遁的“鹤”和王羲之的 “鹅”,不由得想起与水相连的家乡 (富阳)的故人,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值的关注的是姚广孝 (1335~1418年),他通习阴阳术数之学和佛学。字斯道,明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洪武中,从燕王 (成祖)至北平,为心腹谋士。成祖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命蓄发,不肯,常居僧寺。曾参与纂修 《永乐大典》。著有 《姚少师集》 《逃虚子诗集》。“愿我精三业,从师净一心。”是姚广孝毕生追求的目标和心愿。 《萧山古诗五百首》收有《经梦笔桥》《越王台》。此二首均为七言绝句。 “脉脉溪流接远津,秋风过客一酸辛。桥头霜树成文锦,犹记当年梦笔人。”“辇土为台抱恨深,营门金气尚森森。当时吴破非兵力,只在西施一捧心。”其中历史典故与哲理,让读者回味无穷。

清朝浙江钱塘 (杭州)人瀞挺,字俍亭,著有 《云溪近稿》。这是在 《湘湖古诗五百首》中出现的诗僧。不知是未能发现还是别的原因,在 《湘湖古诗五百首》中,清代只此一位僧人。他的 《钱塘怀古》诗亦颇多典故与哲理。“青丘西郭水连天,庆忌孤坟落照偏。夜夜海潮飞白马,年年江月渡乌鸢。越王台榭愁荒草,吴苑深歌泣断烟。七十二峰零乱后,只今依旧采莲船。” “白马”指白马湖,在湘湖北,传伍子胥驾白马化作潮神而来。“乌鸢”指句践夫人与句践一起入吴为奴,群臣临水祖道所唱的 “乌鸢歌”,非常悲凉。通过 “越王台榭愁荒草,吴苑深歌泣断烟”的对比,道出了复归 “七十二峰零乱后,只今依旧采莲船”的主题。

五 明清皇帝的咏赞为湘湖景物增添光彩

据资料分析,明清时期到过湘湖北西兴的皇帝有三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他们留下的一些可供后人研读的诗篇以及与萧山名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今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突出典型。少时为人佣耕放牧,后入皇觉寺为僧,后投红巾军,任右副元帅。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次年在应天府 (今南京)称帝,国号洪武。尽管他对文人大兴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 “白色恐怖”,但他独尊 “程朱理学”,召示 “一宗朱氏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2]。他常以 “予本布衣”“朕本农家”自称,但骨子里比较自卑,也由此引发一种极为敏感的对文人的忌讳。朱元璋也能写诗。在 《湘湖古诗五百首》中,收录他的 《题西施》:“天生两奇绝,越地多群山。万古垂青史,西施世美颜。窈窕精神缓,悠然体态闲。笑拥丹唇脸,皓龄出其间。一召起闾里,句践扼雄关。伐谋应得志,西浙径亲攀。铁甲乘潮渡,黄池兵未还。”诗写得不怎样,有点拗口。此诗当是渡钱塘江时所作,因为渡口离西施故里不远,有许多关于西施的传说故事。其诗表面看写西施容貌,而实则写西施之谋,志在夺取天下。

清朝自入关以来,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翻译汉文化典籍,融入汉文化道德理念,允许汉族儒生入仕,顺应汉文化习俗等。为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圣祖康熙三次南巡,高宗乾隆六次南巡。康熙第二次到萧山是在第三次南巡时。当时渡江后在西兴观潮,只见西兴镇海楼下人头攒动,观潮者很多。康熙作诗记之:“相传冰岸雪崖势,滚滚掀翻涌怒涛。风静不闻千里浪,三临越地识江皋。”(《钱塘江潮》)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乾隆十六年 (1751年)春第一次南巡,自京师出发,经直隶、山东至江苏清河,然后渡黄河,乘船沿京杭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嘉兴、石门而达杭州。乾隆皇帝的龙船到达浙江境内时,他诗兴大发:“轻舟晓日别吴门,川路溪烟漾晏温。柳叶轻笼鸡犬社,菜花黄入苎萝村。分疆顿觉民风异,转壑都关吾意存。恩沛宁无需再沛,畴咨大吏悉心论。”(《入浙江境》)从吴入越,烟云清绕,柳叶轻笼、鸡犬相闻。在菜花黄时到了苎萝村,感觉越地的民风与吴地异样,百姓安居乐业,乡民富足有余,皇恩浩荡已经满溢了,大臣们议论一下看看还有什么要给予的。

乾隆皇帝渡钱塘江转入萧绍运河去绍兴祭祀大禹陵路过萧山时,一口气作了《西兴》《萧山道中》两首诗。尤其是渡钱塘江,看到宽阔的江面和雄伟的大堤时,兴奋不已,诗兴大发。待船刚停靠西兴码头后,便立刻亲笔写下 《渡钱塘》诗:“斛土千钱诡就塘,风恬日暖采方舟。一江吴越分疆界,三月烟花正艳阳。”诗中洋溢着南巡的豪情和对钱塘江的赞美之情。诗被后人勒于石上,耸立于西兴铁岭关外南侧。在沿萧绍运河东行过萧山县城时,乾隆帝写下了 《萧山道中》诗:“溪窄绿塍阔,水肥乌榜轻。开篷画芃茜,挂席翦澄明。南国春方丽,越天云复晴。山阴指明日,已是镜中行。”乾隆帝坐在 “乌榜”船上一路东行去山阴,眼中的萧山一会儿一个样,雨后晴空,春意遍地,山清水秀,仿佛是在镜中行画中走。

乾隆皇帝祭大禹陵后,一路西行,到萧山县驿过夜。第二天一早辞别萧山,到西兴渡江而去圣因寺行宫,游了占地十亩的圣因寺,在行宫的玉兰堂写下 《自绍兴渡江至圣因寺行宫作》:“朝辞馀暨暮钱塘,片刻长江稳渡航。未免情殷恋西子,不殊风便送滕王。”

清朝历代皇帝都对萧山亦官亦诗的人非常欣赏。像毛奇龄、何之杰、蔡佳、朱筠、汤金钊等都得到过赏赐。被称为 “越中三子”之一的何之杰,在康熙南巡时,献寿12章,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令督臣询其生平回奏。朱筠在乾隆年间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纂修,还将明朝 《永乐大典》中的稀世珍本加以刊印,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许。武将蔡佳,在康熙十三年 (1674年)随清兵征讨福建耿精忠 (后响应吴三桂叛乱),招抚有功。雍正即位的第六年 (1728年)十一月,钦差奉特旨谕祭蔡佳,赞其 “鞠躬尽瘁”“恤死报勤”“赋性忠直,国尔忘身”,表示 “朕用悼焉,特赐祭典,以慰幽魂”。嘉庆帝的老师朱珪 (1731~1807年),在由两广总督改任安徽巡抚之时,将多年积蓄的养廉金1500两解交广东官库,以作抗英维修兵船之用。当嘉庆帝问询其动机时,他说:“御外事大,惜乎金钱。”嘉庆皇帝甚是感动。当他闻朱珪离世,伤心大哭,赐诗十二韵,命翰林黄钺于殡前焚之。曾任吏部、工部、户部尚书的萧山人汤金钊,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持法公正,颇得人心。道光皇帝曾在汤赴江南时,赋诗赠行,后加赏二品顶戴,旋复赏头品顶戴。咸丰皇帝即位后,赏太子太保,并颂赐御书 “庆衍恩荣”匾额。汤金钊死时,咸丰皇帝特派礼部右侍郎前去祭祀亡灵,并赞其 “学宗醇正,品饬端方”。

六 湘湖竹枝词在湘湖词曲中独树一帜

历朝诗人,还为湘湖写了许多词,像宋朝秦观的 《望海潮·越州怀古》、陆游的 《长相思》《渔父·灯上读玄贞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姜夔的 《汉宫春·次韵稼轩蓬莱阁》、林淳的 《水调歌头·次赵帅开西湖韵》、赵长卿的 《临江仙·日暮舟中月明,寒甚,忆暖春围炉》、康与之的 《江城子》,元朝倪瓒的 《人月圆》,明朝来集之的 《沁园春·题贾祺生江上新居北直人旧令萧山》 《百字令·乘潮晚渡》,清朝毛奇龄的 《忆王孙·游西施山》 《长相思·泛舟西小江即事》 《江城子》《霜天晓角·同丁大声史宪臣徐徽之蔡大敬来成夫登望京门楼》 《青玉案·渡江有感》《虞美人·九日同姚庸庵张德远左夔友诸君泛湘湖登越王城和庸庵韵》、朱彝尊的 《清平乐·雨中夜渡萧山》《一半儿·西溪双调》、徐釚的 《渔家傲·望钱塘江》、顾贞观的 《眼儿媚·西兴候潮》、陈至言的 《醉春风·湖上即事》 《孤鸾·妆亭怀古》《望海潮·西陵观涛》、沈暤日的 《东风第一枝·咏萧山白杨梅》、冯登府的 《惜琼花·越溪秋思》、项廷纪的 《虞美人·归自越中》等,都是词中代表[3]。

细细翻阅,不乏大家名词。 “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冷闲愁。”(宋秦观 《望海潮·越州怀古》) “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宋陆游 《渔父灯上读玄贞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元倪瓒 《人月圆》)“排马湖边,越王城下,长河远村。览江庐许刹,思量六代;桃源渔浦,追忆虞秦。东吊蠡谋,西凭胥怒,还溯桐江觅钓纶。扁舟去,访六千君子,倘有遗人。”(明来集之 《沁园春·题贾祺生江上新居北直人旧令萧山》) “平沙十里长亭路,空留得,花如雾。最恨江流流不住。暮潮初下,午潮还上,今古西陵渡。”(清毛奇龄 《青玉案·渡江有感》)以上所选各朝一二大家的词,内涵丰富,韵律锵锵,读后令人身心皆畅。

在湘湖词曲中,《湘湖采莼歌》和 《湘湖竹枝词》独树一帜。

《湘湖采莼歌》首见明朝长河人来集之创作,在明末清初流行。代表人物有来集之、毛奇龄、单隆周、黄巽等。 《湘湖采莼歌》,明来集之的共有18句,多为七言,少数为五言。清毛奇龄的共七言4句;单隆周的一首有32句,多为七言,也有少数九言,另两首为七言14句和18句,没有长短句。黄巽 (女)的词名 《湘湖采菱曲》,共31句,多为七言,也有部分五言,可见 《湘湖采菱曲》是 《湘湖采莼歌》的翻版。毛奇龄写的歌词没有长短句,其余的都有长短句,不押韵。可见,此《湘湖采莼歌》形式比较自由。从内容看,《湘湖采莼歌》主要反映的是湘湖女子采莼的情景。“乘舟直入湘浦里,四顾千山万山紫。中有瑶草异众芳,龙耕烟兮种水底。”(来集之) “压乌山前春欲暮,阿子前湖采莼去。藕根菱叶生满湖,艇子湾湾不知处。”(毛奇龄) “莼根琐细生湘渚,绿跗柔枝密如缕。肉食焉知风格超,抱甘独向波澜苦。” (单隆周)可以看出,作者同情怜悯湘湖采莼女子采莼之辛苦,是“肉食”者无法体会的。

写 《湘湖采菱曲》的是位女子,叫黄巽,字顺之,号蕉卿,清萧山人。萧山训导黄超之女,19岁嫁钱塘梁超壬,未几年卒。著有 《听月楼稿》诗二卷。其词主要写湘湖女子采菱。 “采菱复采菱,菱船四面来前汀。湖水净逾碧,湖山瘦且清,双桨只在波中停。菱歌静后不知处,却向湖头浣纱去。”由此可见,《湘湖采菱曲》是作者专为湘湖女子采菱而写的,《湘湖采莼歌》当亦如此。夏秋之际的夜晚,文人们携爱侣或坐于湘湖桥上,或在湘湖之船中,拉二胡,吹笛子,相互唱和 《湘湖采莼歌》和 《湘湖采菱曲》,也不失为风流快活之事。

《湘湖竹枝词》发端于清朝康熙年间,由萧山人沈堡创制,当从 《湘湖采菱曲》发展而来。大概是觉得 《湘湖采莼歌》内容太狭窄,长短句不好记,故创制了 《湘湖竹枝词》。《湘湖竹枝词》经后代不断完善,在清代中后期形成成熟的曲牌。代表人物为沈堡、汪继培、王端履、黄元寿、王勉等。与 《湘湖采菱曲》一样, 《湘湖竹枝词》的作者亦均是萧山人。乡人唱乡曲,该是何等惬意和美妙。

《湘湖竹枝词》为七言4句,由若干曲组成,一般在六曲以上。每曲一个内容,每曲一个韵脚。内容多为湘湖的特产、劳作、祭祀、风俗、风景、事态等。读来朗朗上口,如乡间顺口溜。《湘湖诗词五百首》中所录的 《湘湖竹枝词》,沈堡7曲,汪继培12曲,王端履9曲。而黄元寿的 《湘湖杂咏》20曲、《湘湖吟社》6曲,王勉的 《湘滨秋泛》10曲等,虽不是以 《湘湖竹枝词》命名,但其形式与 《湘湖竹枝词》一样。

越王台下草萋萋,越王台上鹧鸪飞。

啼尽江山多少恨,游人还唱浣纱溪。

湖畔村姬颜色红,浓脂腻粉斗春风。

乌篷艇子离南浦,去拜蒙山东岳宫。

杨梅初熟烂湖干,接种甘香草种酸。

采得金婆最佳果,火齐颗颗写晶盘。

八月十八大潮王,鼓棹扬舲逐队行。

同到浙东台上望,雪山一片压吴城。

鸣榔得得散湖烟,双桨纷来棹白船。

浦口渔家三百户,一时都在镜中天。

郎子板罾湖水滨,白舫玉鲔烂如银。

若逢比目须开网,莫使长笊碎锦鳞。

夜乌啼断已三更,湖上风高波浪生。

正是茅檐人未寝,寒鸡声和纺花声。

这是清沈堡的 《湘湖竹枝词》,共七首。沈堡,字可山,清萧山人。康熙间廪生,喜吟咏,晚岁筑耋悔堂,聚书玩古,著有 《渔庄诗草》。此 《湘湖竹枝词》,每段表达一层意思:第一段唱越王台的荒凉,第二段写湖畔村姬拜东岳庙,第三段写采湘湖杨梅,第四段写八月十八观大潮,第五段写浦口渔村早市,第六段写渔家罾鱼,第七段写夜间百姓纺花。全词除第一段写出 “越王台”附近的地点外,每段都有湘湖百姓的劳作与生活,读之如身临湘湖腹地,自己仿佛就是这幅湘湖风俗图中之人。

绍兴师爷的祖师汪辉祖的儿子汪继培,也是写 《湘湖竹枝词》的好手。汪继培,字厚叔,号苏潭,清萧山人。嘉庆乙丑 (1805年)进士,官吏部主事,乞假言归,娴习子史,搜讨不倦。父辉祖,晚年著 《九史同名录》等,未成而逝,继培续成之。著有 《潜夫论笺》。汪继培的 《湘湖竹枝词》有12曲,把龟山遗风被人忘却、湘湖侵湖状况、江湖一览亭、湘湖百姓的农活、越王句践屯兵城、湘女打鱼采茶场景、湘湖男人有福不知、浮湘阁钟声、制砖烧窑作生涯、采莼街卖的风情、清明湘湖扫墓、杨岐山上采杨梅等写入词中,犹如一幅湘湖风情画,栩栩如生。

另外,家有十万卷藏书的王端履,曾为教谕的王勉,长河人来又山,好学能诗的黄元寿等,均有 《湘湖竹枝词》,只不过内容的侧重不同。

七 湘湖文赋与散文使 “湘湖诗巢”更具有人文底蕴

(一)《湘湖赋》的文化特色

至今为止,共发现 《湘湖赋》三篇,分别为黄九川、朱彝尊和郎敬斋所写,都是清前期的作品,但所写角度不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萧山湘湖志》载清黄九川[4]《湘湖赋》曰:“翳吾邑之有湖兮,厥令名之湖。肇龟山之开蛰兮,用以灌九乡。袤八十里之回绕兮,实民命之攸系。”此赋描写湘湖 “实民命之攸系”,以 “湖开而巨流”解 “槁苗之憔悴”和 “亢旱之蕴隆”,以“开闸之迅疾”而 “转枯槁为荣秀”,功归 “群公大贤”,“积盛德以动天”。此赋主要是从湘湖水利的角度来歌颂湘湖和 “群公大贤”们。

而清朝朱彝尊[5]的 《湘湖赋》则是以越之旧疆吊句践, “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终 “一举而沼吴”,“衣锦而师旋”。赋曰:

岁柔兆困敦兮,是月维阳。辞鉴水之一曲兮,言归故乡。尊大路于萧山兮,犹句践之旧疆;舍予舟於城阙兮,别问渡於陂塘。践荒涂之幽僻兮,山是越而湖湘;围列岫之周遭兮,汇一水于中央。莼丝荇带齐消歇兮,澄百顷之波光。相兹湖之寥阔兮,溯苍苍之葭苇。漾轻舠而如所如兮,逾五里而十里。鲜泽农之耕作兮,但众师之栖止。雉角角以飞鸣兮,鹭娟娟而停峙;瞻牛头与苎萝兮,信不远而伊迩。爱山川之清淑兮,斯生长夫西子;洵明艳之绝伦兮,直夫差之一死。以余暨为诸暨兮,验往牒之非是;眺越王之故峥兮,丁国步之迍邅。会稽不可保兮,称臣妾而播迁;洊临江而祖道兮,奏哀曲於乌鸢。迨返国而渡三津兮,惟八臣四友谋猷之后先;既十年而生聚兮,更教训之十年。简俊士之四万兮,率君子之六千;诞一举而诏吴兮,齐衣锦而师旋。雠九世而当复兮,岂身耻辱而忘焉;志既立而转死为霸兮,胡后之人独不然。他山难久留兮,问西陵而前路;夕既济于钱塘兮,尚踟蹰而回顾。徒吊古而慨慷兮,惜年岁之迟暮。—— 《曝书亭集》(四库全书)

朱彝尊在迟暮之年,到越地宦游,吊古叹今,慷慨而作此 《湘湖赋》。今萧山图书馆正门前有此书卷的雕塑。

清朝乾隆年间萧山人郎敬斋亦有 《湘湖赋》,以吟咏湘湖风景为主题。“其东则崖丛石立,峭峻壁于千寻,亭翼山椒,挹波光于一览……其南则金堤匝地,玉镜浮天,渔浦联江,平接烟光……其西则井山肖其形,青山名其色,蜿蜒屈曲……其北则净土名山,慨想千秋风月,浮湘名阁,常涵万顷波涛……”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将湘湖的地理位置、山川地形、风流古迹等形象地描绘出来,并大加赞美。“人事独操其胜,物产莫可比伦。”“雪浪惊而声沉罗刹,绿影动而影接陴田。”“银床涵冰雪之香,萃律葱茏。”“餐菊山之落英,不羡篱头旧植;煮茗山之新甲,何须饮瓮里香醪。”引人入胜,让人神往。从此 《湘湖赋》可见作者对湘湖的深厚感情,也足见湘湖之魅力所在。

(二)古代其他文赋中的湘湖

湘湖因风景秀丽,引得文人相继歌颂之。湘湖文赋乃湘湖又一道独特风景,令乡人读之难以忘怀。关于湘湖最早的文赋,是南朝王十朋 (1112~1171年)的 《会稽风俗赋并序》,有句云: “连山如珠,秦皇之所驱兮。” “压山如玦,亚父之所割兮。”南宋宝庆间 (1225~1227年)进士孙因作 《越问》,其中的 《句践》云:“昔句践兮思报国,问国政兮五大夫……客曰:异哉兮!彼长颈而乌喙,如其可与共乐兮,何鸱夷之远避。”道出句践 “可共患难,不可共福贵”,故范蠡察之,离他而远去。元代至正间 (1341~1368年)为萧山教谕的赵子渐有 《萧山赋》: “粤若萧山之形胜也,雄哉伟乎!分峦峙句践之役,长江界吴越之区……西陵通南北之商,古驿候往来之使;亭灶课煮海之程,乡民羡湘湖之利……呜呼!江山险阻兮,古越故疆;人才渊薮兮,梦笔故乡;伟衣冠之尘迹兮,兹感慨以成章!”而郭伦的 《萧山赋》曰:“湘湖泽多,回环七十余里,溉灌九乡之禾,蓄兮有时,放焉有科。创于杨而定于赵,培于魏而清于何。”把湘湖的功用和湖贤的贡献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来。清杨绳祖 《萧山赋》,以歌咏渔浦烟光、清江月色、北干松风、西村梅雨、罗刹涛声、湘湖云景、书院遗芬、文峰拱秀等 “萧山八景”而闻名于世。

(三)湘湖古代散文熠熠生辉

南宋淳祐八年 (1248年)任会稽县事的蔡攀龙有 《江湖一览亭记》云:“爰举首焉,长江在前,涛声振耳,恍疑数部笙歌;载凝眸矣,巨湖在侧,水色侵人,知是何年图画。点点泼来忘错愕,戏浪轻凫;层层舞出拥云衢,零风堕叶。叠障遐岚,映湘湖之豪气,悬崖飞瀑,分山水之奇观。虬松与虎石相依,修竹偕老梅共峙。片帆疾去,阵鹢低飞,是皆亭中寓目逼真注睛即是也。”点出站在江湖一览亭上观长江、看湘湖风景之特色。《萧山湘湖志》记载:“亭为韩枢密公所建,初称着戴亭。公之孙德麟始匾其上,曰 ‘江湖一览亭’。蔡攀龙有记。”此亭位于湘湖亭子头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移建于老虎洞山。

明成化十二年 (1476年),以进士出任萧山知县的吴淑[6]写有 《游湘湖记》:“盖湖之北岸而来,夹于两山,阔不数百丈,至此轩然而起,豁然而开,山益高峻,水益深阔。洲渚岛屿之胜,花木禽鸟之盛,与夫云烟变动,宇宙推移之迹,凡得于斯游者,皆足以长吾胸中育物之机,消吾事外营心之虑。始而喜,终而乐,初不知天地之在吾身,吾身之在天地也。”吴淑在萧山做官五载,对湘湖情深似海,在政事之暇,乘一小舆由德惠祠经隆兴寺至湫口,在湫口下舟循湖之北岸,过菊花山至桃花坞,又西行达越王城下,上山而观越城古垒……或车或舟或步行,逆时针方向,绕湘湖一周,以登石岩山观湘湖作歌而终。“山丛兮湖水清,麋鹿饱卧兮鱼龙不惊,坤实固脉兮天气清明。河洛标异兮岐山凤鸣,超越宇宙兮刮磨日月之精。渴饮琼浆兮饥餐玉树之英,将俾吾身兮与天地而长生。歌竟而返。”

明吏部郎中、文学家袁宏道[7]作 《湘湖》文: “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然此非开篇之语,乃文后余言。观此文章,实乃赞美湘湖莼菜之词。 “萧山樱桃、札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若浸他湖,便无味。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 “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袁宏道是写作高手,不是正面写湘湖莼菜,而是以西湖莼菜浸湘湖一宿而佳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湘湖莼菜相比西湖莼菜更为上品,而且浸之最佳处也只有这数十丈大小的地方。这亦是侧面赞美莼菜之效用。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为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以散文闻名,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对过去繁华生活的回忆,其中或描写风景名胜,或记载人物掌故,往往流露出故国之思。笔触细腻,描摹生动,为人们所传诵。 《明圣二湖》是他 《西湖梦寻》中的一篇。“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不谓然。余以湘湖为处子,眡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张岱避乱剡溪山,杜门谢客数十年,写下了许多著作,此为名篇。将西湖、湘湖、鉴湖作为对比,形象而生动。尤其是把湘湖比作未嫁之时的处子,妙不可言。

清萧山人韩绥之写 《游湘湖记》,载于 《萧山湘湖志》。“甲申之秋,七月既望,余与同志泛舟于湘湖。于时皓魄初呈,湖光如镜,流萤历乱,宿鸟无声。萧寺晚钟,悠扬山半;远村夜火,隐约林间。乃与诸君敲野店而沽酒,钓修鳞以作羹,歌清夜之曲,诵明月之诗,任轻舟之所之,乃徜徉而乐甚。”然作者笔锋一转,借游湘湖而追忆往昔情怀:“虽日涉其间,不知其为乐也……昔者处之不加喜,今则遇之以为乐,岂风景之或异乎?盖涉风波而后知居安之乐,登峻岭而后知王道之平,人情之安于其常故耳。”此文名 《游湘湖记》,意却在游玩之外,通过游湘湖而阐述何为“乐”及 “乐”的哲理。

民国长河袍园老人来裕恂著有 《民国萧山县志稿》,其中 “衙署公牍”载有明邑令张懋的 《湘湖水利图记》和任辰旦的 《邑令刘俨断毁湘湖筑堤记》等。“地方记载”收有元朝提学副使刘圩的 《德惠祠记略》,明何世复的 《何御史舜宾复入县志揭》,清毛奇龄的 《湘湖水利永禁私筑碑记》等。 “名人著作”有清朝沈堡的《三江辨》,李慈铭的 《全榭山渐水篇跋辨正》等,均为有关湘湖的文章,尚待过后细读。

注 释

[1]以 《萧山古诗五百首》作者统计。

[2]陈鼎:《高攀龙传》,《东林列传》(卷二)。

[3]引自杜永毅编选 《湘湖古诗五百首》和 《萧山古诗五百首》。

[4]黄九川,萧山人,曾任江宁六合县 (今属江苏省)训导。

[5]朱彝尊,清文学家,浙江秀水 (今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 《明史》。擅诗词,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

[6]吴淑,字艾夫,宜兴 (今属江苏)人,明成化十二年 (1476年)以进士出任萧山知县,绩学能诗,官五载,厘剔奸蠧,吏皆惮之,擢御史,历湖广佥事。

[7]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 (今属湖北)人。明万历进士,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 “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有 《袁中郎全集》。

猜你喜欢

湘湖萧山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兵团”尽锐出战 冲刺“第一方阵”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我的湘湖情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俞梁波:我与湘湖的二十年情缘
卷首语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