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2017-03-28秦泽南尚志会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秦泽南 尚志会 许 鹤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秦泽南 尚志会 许 鹤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通过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调研,较为全面把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缺失的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原因,并深入探讨了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有效对策。

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自信;调查分析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所提出的“四个自信”之一。“文化自信绝非无本之源。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源于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坚定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必要的尊重,也源于对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国传统文化。”[1]。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成为时代精神和风貌的引领者,培养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关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同时也是推动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并深入探讨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有效对策,对发挥当代大学生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皖南、皖中以及皖北的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涉及到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96份,回收问卷443份,回收率约为89%,其中有效问卷为42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调查对象的学历多集中在本科层面,共375人,所占比例87.62%;在专业分布上,文科学生较多,共286人,占66.77%;在性别分布上,男生为14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4.49%,女生为280人,所占比例为65.51%;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四方面内容进行,分别涉及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情感体验现状、意志坚守现状以及对传统文化自信行为践行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并辅以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口头采访方式,力争调查方式更加多样,调查内容更加全面,调查结论更加准确,试图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为下一步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要了解精神文化层面大学生文化认知的现状,需要通过物态、行为、制度等三个层面的文化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了解的,无论对物态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当代大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兴趣。在物态文化的口头调查采访中,62%的大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比较了解并很有兴趣;44.08%的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戏曲及民族乐器;对书法、国画了解的大学生均占有不小的比例,达到45%和48.36%;还有部分学生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在行为文化的口头采访中,我们选取了相对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作为采访内容,比如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大学生对此较为熟悉,对其中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等都能较为准确全面地回答。但在制度文化层面,大学生对此认知度不甚乐观,如多达27.05%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极少数学生能够对儒释道三大思想精神的核心观点作出阐释。由此看来,大学生对三个层面的文化认知度是有区分的,对于客观现象的存在,大学生了解较多,但对于较为深入的内涵阐释则知之不多,充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基,还有待于在大学生群体中进一步宣传与普及。

关于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渠道,问卷结果显示,75.39%的学生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46.37%的学生是通过长辈讲述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的,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占69.72%,而通过书刊阅读了解传统知识的大学生多达79.18%。这说明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很大关系,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在理论上来说是可以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着手的。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现状

在情感上,大多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积极认同的,认为其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价值的只在少数。通过整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3.92%的学生表示很喜欢传统文化,认为应该发扬光大;9.18%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但应该了解;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很想接触,但缺少机会,这占了25.63%;仅有1.27%的学生不愿意去了解,认为不如做点别的事好。而被问及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的时候,42.41%的大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有积极作用,56.3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作用。仅有1.26%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消极作用或可有可无。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设置了“您认为高校及大学生是否承担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一问题,其中94.3%的大学生选择“是”,1.9%的大学生选择“否”,还有3.8%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可见,多数大学生较为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并有很强的传承责任感,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够理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有消极情感与否定看法。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意志坚守的现状

在此次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能够拥有比较坚定的意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很有信心;少数学生文化传统意志不坚定,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动摇。在问卷调查中,52.7%的大学生表示喜欢传统节日,认为传统节日有民族特色,12.7%的学生表示无理由地喜欢传统节日;有4.13%的学生表示喜欢西方节日,因为其节日气氛较为浓厚;仍有30.16%的学生意志较为摇摆,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口头调查采访中,认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应该以继承发扬为主的占42.4%;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在接受时应有取舍的占48.8%;仅有7.6%的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显然已经过时、保守。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认同并坚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客观认识并评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行为践行现状

在“你觉得是否有必要把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开成一门课程”的调查中,76.19%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4.4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13.97%的学生认为这门课无所谓,可开可不开。对于“你认为在大学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这一问题,76.51%的大学生认为这很有必要,能够方便学生学习、交流与沟通;21.5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但会关注相关活动;1.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国学大师都是自学成才。在口头调查采访中,40%的学生表示会尽量参加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38%的学生表示会根据自己的时间有选择地参加;仅有9.8%的学生认为没有很大意义,不会去参加。所以,从结果看来,多数学生能够主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极少数学生文化践行力差,不能正确认识践行传统文化活动的意义。

三、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和分析表明,当代大学生基本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学习和了解,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都停留在表层,部分大学生虽然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学习,但并不代表完全认同,甚至认为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情感认同度极低。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志坚守力不强,易因外来文化影响而改变自己原有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导致出现文化选择摇摆和外来文化盲从等现象。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今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充分肯定的,但践行度跟不上认知度,践行度较低,文化意志坚守较薄弱。还有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盲目自信,不能辩证地看待与思考。

(一)社会原因。“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国思想界产生过一些错误倾向,比较突出的是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极端思潮。改革开放后,这两种思潮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功利主义倾向”[2],这种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态度,并不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反而会败坏传统文化声誉和社会风气,会对大学生健康文化观念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也使得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遭遇了重创,出现了危机。

(二)学校原因。以上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完成,学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但目前不少大学对于传统文化存在轻视的现象,大学传统文化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贫乏等因素,也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三)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文化环境在时刻影响着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把关注点投放在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上,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早期文化自信的形成,甚至有的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片面、错误的认知,还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

(四)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在父母祖辈的护翼下长大,对于生活缺乏全面的体验和认知,知识体系较不完善,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上不够完整全面,缺乏参与传统文化体认的机会,不能引起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相反却对现代网络流行文化关注更多,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此外,由于自身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当代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抵抗力相对较差,容易偏移主流文化的方向,久而久之甚至对高雅、优美的传统文化产生排斥心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社会引导。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空间,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的大坏境中,社会环境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会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主要方式是网络媒体和书籍报刊等,而且所占比重较高,因此社会的正确引导对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一是线上在网络媒体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相关部门应加强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网络等新媒体,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着手建立主题网站,大力建设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网站,以供大学生能够广泛了解、认知传统文化,借以把网络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扩大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接触,让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二是线下在书籍报刊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书籍报刊具有覆盖面广、发行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书籍报刊使接触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书籍报刊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最直接的途径。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抓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一是搞好高校传统文化教学。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渠道,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历史课等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3],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上多下功夫,尽量满足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并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信念、文化制度及文化建设。二是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中国传统节日元素、民族特色民俗活动等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传统文化自信。

(三)家庭熏陶。一是家长要重视对子女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家长可以通过购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报刊,让子女更多地提早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家长还要督促子女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认同感。二是家长要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家长是子女的榜样,需要以自身为表率,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思想意识来影响子女的传统文化自信,帮助子女养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辩证分析。

(四)自我培育。社会引导、学校教育、家庭熏陶是外因,大学生的自我培育才是内因,才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对国家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支持,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鉴别、选择和判断能力”[3],一是要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转变生活学习观念,认清西方文化观念的本质属性,弘扬中国文化,进一步肯定和认同自身所处的中国文化的环境。二是要积极主动参加文化活动。无论是民族节日活动,还是特色民俗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蕴,参加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1]张继梅.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独特作用的定位思考[J].前沿,2012,(23).

[2]寇清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

[3]刘林涛,杨柳春.论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提升[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2).

G641

A

1671-5993(2017)03-0026-04

2017-04-20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文化自信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01610371002)、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2016CX081)、阜阳师范学院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rcxm201702)。

秦泽南(1993-),男,安徽淮南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尚志会(1995-)男,安徽界首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许鹤(1983-),女,安徽涡阳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