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研究
2017-03-28陈天培
陈天培 孙 峰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研究
陈天培 孙 峰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重庆市 402160)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库区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处于旅游资源和经济收入不对称状态。本文通过库区旅游扶贫在政府、居民以及资源三方面的意义分析,以及旅游扶贫在政策、效益、市场等方面的可行性阐述,研究了库区生态旅游扶贫的模式选择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以便为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的实施提供参考。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
生态旅游扶贫包含了生态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两个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又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进入21世纪后,人们便自然地将旅游经济开发与旅游的生态保护以及社会扶贫攻坚进行综合研究,生态旅游扶贫问题逐渐成为旅游扶贫的焦点[1]。长江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是,该地区在将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致使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在全国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研究该地区的生态旅游扶贫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的意义
三峡库区的生态旅游扶贫,不仅关系到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更关系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发展。
(一)从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来看
1.旅游扶贫能够突破旅游开发的多种束缚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深入开发利用常常受到基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借助生态旅游扶贫的东风,通过培育和挖掘库区新的旅游产品,突破旅游资源利用、保护的诸多束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2.旅游扶贫能够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化
无论旅游资源多么丰富,如果不进行开发转化,资源就不能变成资本,也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各级地方政府可通过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全方位挖掘、展示与开发,增添更多的生态旅游产品,使其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拓展旅游资源的现实价值。
(二)从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来看
1.生态旅游扶贫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兼顾
三峡库区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如何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一直是该地区各级政府和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作为我国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二者协调配合的模式下同时推进。而生态旅游扶贫恰能同时兼顾:既可保护生态,又能脱贫致富。
2.生态旅游扶贫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旅游是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促进经济”已为世所公认[2]。加强对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即以生态旅游为扶贫抓手,实现旅游需求的增长和旅游产业链的延长,进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3.生态旅游扶贫能够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
借助生态旅游扶贫,各地区能够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进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大胆贯彻全域旅游观念,通过牵动生态旅游的牛鼻子,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3],进而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与社会的进步。
(三)从推进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来看
1.旅游扶贫能够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生态旅游扶贫能够促进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扩大居民就业渠道[4];能够提高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
2.旅游扶贫能够增长当地居民的社会见识,转变思想观念
三峡库区的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增长见识,转变旧的思想观念,使当地居民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由农民转变为参与者、游客服务者及旅游产品的开发者,最终成为生态旅游扶贫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改变者和受益者。
二、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可行性分析
(一)生态旅游资源可行性分析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总量大、类别广。有以急流、峡谷、洞穴等为主的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也有以石刻、悬棺、古建筑群等为主的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同时,库区资源不仅观赏性高,资源保存完好,而且分布相对集中。许多旅游景观都分布于长江沿线,如代表鬼文化的丰都鬼城、代表石刻和建筑文化的涪陵白鹤梁、代表三国文化的云阳张飞庙和奉节白帝城等均位于三峡黄金旅游通道上。
(二)市场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游客对生态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越来越注重亲近自然。这为库区生态旅游造就了良好的市场。如果我们再辅以扶贫政策的号召和催化,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区位可行性分析
长江拥有便利的水路交通,被誉为“黄金水道”。三峡库区地处我国中西部连接带,横跨重庆和湖北两省市,沟通了长江中下游和上游。加上我国近些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修建,这一地区很快成为连接东西,横贯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西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集区。
(四)政策可行性分析
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并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重庆市已做出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努力实现生态涵养,突出发展理念和方式转变,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服务业重要增长极。2013年重庆市规划五大功能分区,确立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使之成长为特色经济走廊。2014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这些都将为促进库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旅游市场的拓展等创造条件。
三、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方式选择及问题分析
综观目前世界生态旅游和政府扶贫战略模式,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但各自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主导开发的方式
政府主导开发是指政府在旅游发展前期给予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宣传等方面的帮助,并在软件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引导,充分提升库区的软件和硬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政府带动旅游发展[5]。生态的公益性要求重庆和湖北两地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建设的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品牌营销等方面加大合作,同时创新合作机制,在人才引进、利益共享、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起促进区域生态旅游利用的保障机制,使库区生态旅游资源从开始开发到最后的资本增值与循环都得到全程监督,实现资源的持续性利用,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政府主导的开发方式中,目前还面临以下问题:
1.权力过于集中
政府主导型突出政府主导。即在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重点的确立、扶贫资金的筹集、扶贫方向的把握、扶贫过程及效果的督察与评价都由政府来组织完成,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很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和力量,这将会导致市场效率低下,甚至挫伤部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旅游市场的灵活运作和扶贫工作的长期持续开展。
2.条块分割
三峡库区地域广阔,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在我们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其上下级管理关系特别明显,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相对较弱,特别是出现利益博弈时,地区之间更难以协调,常常出现“1+1﹤1”的现象。
(二)区域联动发展的方式
区域联动是指各地方或旅游活动主体将地域空间较近、旅游特质具有互补性的旅游品牌,通过联合运营和资源共享的方式使本地的旅游融入整个大区共同发展的旅游运作模式。各个景区的抱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打造生态旅游大品牌,扩大影响力,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规模化效益,体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公共特性。
区域联动旅游扶贫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同质化资源的竞争
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旅游资源的关联度与互补性是影响区域联动方式、强度和效果的主要因素。采取区域联动发展的扶贫方式需要避免资源组合的同质化和相似性,防止出现区域联动资源间的竞争,导致资源组合缺乏吸引力、观赏性差等问题的产生。三峡库区的大部分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突出,降低了这一方式推进的积极性。
2.联动发展关系不紧密
在一些已经建立了区域联动运作的地区,部分景区景点虽然制定了合作方案,但在实际操作时,景区往往注重自身的宣传和打造,忽略了合作团队意识,使得联动发展只落实在口号和规划上,没落到实处,出现博弈论中所讲的“囚犯的困境”现象。
(三)农旅结合开发方式
农旅结合开发方式是指发挥旅游带动作用,让旅游景点内的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促进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共同增收的一种方式。比如,武隆县桐梓镇通过新(改)建高山生态茶园、油茶园、楠竹等项目为该地观光农业增添了亮点;“印象武隆”的表演团队大量运用群众演员,也实现了务农人员和旅游开发者双双获利;恩施州巴东县的神龙溪景区通过纤夫的表演不仅传承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而且实现了农民创收。这些都是农旅结合、因地制宜、生态旅游扶贫的佳例。
但农旅结合的开发方式也面临以下问题:
1.特色资源打造不到位
在农旅结合的开发过程中过度追求游客数量,却没有从实质上把握地区资源的价值吸引力,旅游资源产品特色打造不到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同时,缺乏特色资源,没有持续的吸引力和观赏价值,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不稳定和收入减少,违背生态旅游资源扶贫本质。
水仙芝打量了一下这个人,一脸书生相,倒还可以信任。他俩没有走远,就在宾馆里面的咖啡茶语厅,要了一个小包间,坐下来喝茶。回忆学生时代的一些事情,水仙芝泪流满面,不禁叹道:“一切都过去了!”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农村地区开展生态旅游业会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承载力过小等问题,束缚了地区特色资源的发展,这将严重影响旅游质量。同时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也会影响游客的可进入性和游玩的舒适性,不利于该地区品牌的塑造和对游客的吸引力,造成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难以实现旅游扶贫的效果。
(四)重点景区带动方式
重点景区带动方式指通过利用较大旅游景区的市场影响力带动旅游服务业、资源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增加居民收入的模式。主要适用于客源广、资源优势强、区域影响力大及基础好的景区。三峡库区由于拥有较多的5A级景区和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路,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带动性。通过这些大景区能够带动周边影响力小但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小景区,提升后者的影响力,进而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库区旅游扶贫宗旨。
重点景区带动方式目前面临如下问题。
1.重点景区带动性低
如前所述,三峡库区虽然重点景区较多,但相对于需要扶贫的地区和人口,其带动作用仍然是杯水车薪。而且,现代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重点景区的带动力和辐射水平。
2.所有景区开发不可能同等对待
在重点景区的带动开发过程中,合理布局旅游资源,使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地带有序并存。实现重点和一般景区的衔接,核心景区和周围景区的双向流动。既突出重点又注重发挥周边景区的生态资源特色与配套建设,不断完善景区布局,使规划符合区域特色和环境保护要求,突出旅游扶贫的生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到扶贫战略的公平性。
(五)“一村一品”开发方式
“一村一品”开发方式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特质和文化的不同打造特色产品。其本质是在农村市场化不断发展,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背景,以农民或村集体作决策主体,在政府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下,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市场环境和旅游需求,发展旅游特色产业。
宜昌的水电文化、巫山的红叶风景、丰都的神鬼文化、武隆的喀斯特地貌等,这些景区已打上区域文化烙印,“一村一品”的开发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传承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既能防止过度开发,又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
但“一村一品”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的定位不明确
有些农户或村庄的资源优势不明显,很难准确定位和挖掘资源,导致特色优势不明显。因此,“一村一品”开发必须要明确本区域内资源的主题、特色和开发前景,做到合理定位,有效挖掘。
2.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在农村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扶贫将使广大民众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参与旅游的开发和实施。但部分居民思想观念陈旧,加上优势参与者的排挤以及不正当竞争等因素,导致本地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参与度低,不能很好发挥生态旅游扶贫的作用。
3.居民服务意识较差
在农村广大地区开展生态旅游,可能会面临旅游服务人员不足、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一村一品”旅游扶贫的开展和实施效果。
四、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旅游扶贫方式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坚持旅游扶贫的目的性,加强宏观管控
1.明确库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目的是扶贫
生态旅游扶贫是一种保护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促进资源利用、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受益的活动。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区人民受益,扶贫是目的,旅游是手段,当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我们一定要以手段服从和服务于目的。
2.库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扶贫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并进
我们要在宏观上努力探索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经营为辅助、管理和经营相剥离、经营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模式,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实现库区经济社会的全面、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教育,提高内部人员素质
1.对旅游参与者进行教育培训
对旅游参与者进行培训,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服务技巧,使其具备生态环保意识和旅游服务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库区的生态旅游扶贫建设起步于生态保护,避免“生态盲”的参与,让他们关注生态、自觉保护生态,树立起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环境效益观念和社会综合效益观念等。
2.推进服务机制的改革创新
通过与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衔接,建立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有效提高库区旅游的服务质量。只有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切实解决游客关心的问题,才会得吸引更多游客,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民众收入,推动旅游扶贫。
(三)加强监督,合理规划利用旅游资源
1.加强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全程监控
库区生态旅游的监控管理不仅要体现在开发阶段,而且应贯穿资源的利用、维护等各个环节。全力坚守生态建设的全局性、长远性以及旅游扶贫的全面性、目的性。
2.制定严格的开发评估管理机制
通过制定严格的开发评估管理机制,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环保性,做到开发到位、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效明显。特别是在库区资源开发的前期阶段,一定做到严格评估,将破坏程度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利用和维护阶段,要执行环境影响定期报告制度,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以确保生态旅游的切实履行。
(四)合理开发,优化景区基础设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库区扶贫东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接待水平、不断改善交通条件,游客就会不断增多,市场也会逐步扩大,资源优势就转变成了价值增值。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能为景区景点的联动发展创造条件,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取得便指日可待。
2.合理开发景区景点
在进行新景区布点与老景区提档升级时,要注意弥补瓶颈和扶贫战略的配合协调。实现库区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扶贫要立足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旅游扶贫对象挑选;二是扶贫地域的空间布局;三是开发环境条件评估。
(五)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分配机制
1.注意三峡库区资源的优先问题
三峡库区的旅游开发一定要利用本地资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只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才能让贫困人口获得实惠,才能准确体现三峡库区扶贫本质。
2.完善三峡库区居民收入分配体系
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是保障扶贫工作效果和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只有在库区生态旅游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牢固把好旅游扶贫的目标定位,才能保障库区居民的收入和提高居民参与热情,防止出现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保障居民享受旅游扶贫福利,使其切实成为旅游扶贫的受益主体。
[1] 王军军.漓江流域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1-57.
[2] 曹婧婧.生态旅游与经济[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8-50.
[3] HOHN,H.J.H. Agritourism—A new sector of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alaysia and Germany as case studies [J].Applied Geography & Development,1994,36(3):113-126.
[4] 谢秀军.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50-53.
[5] 况学东.我国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4):61-65.
(责任编辑:李朝平)
On the Poverty-Alleviation Ecotourism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EN Tianpei SUN Feng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rich in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income of the residents in this area is relatively low, which is not corresponding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economic income. The paper analyzes reservoir tourism poverty-allevi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e., government, residents 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illustrates the feasibility from tourism poverty-alleviation policy, profit and market. It then explores poverty-alleviation mode selection of reservoir ecotourism and possible problems. Finally, it proposed optimized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poverty-alleviation oriented ecotourism.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cotourism; poverty-alleviation
F592.7
A
1009-8135(2017)01-0008-06
2016-11-22
陈天培(1966—),男,四川西充人,重庆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孙 峰(1989—),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旅游管理与开发。
重庆市社科规划课题“三峡库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2014YBJJ0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