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研究

2017-03-28刘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刘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高职教育历经20年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前中国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递进,国家提出了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路,高职教育进入后示范建设阶段,需要持续用力不断推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和加固。加强职业素养养成的人文素质课程成为后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唯技术”化的浪潮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各个领域。人文素质的地位边缘化,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仅有技能素质而缺乏人文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利。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生源质量偏低,知识面较窄,自信心不足,职业和人文素养不强。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已经逐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上已经着手开展革新以匡扶“唯技术”化的负面效应。[1]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边缘化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开展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的人文素质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用主义盛行,注重工具理性的东西比较多,价值理性的东西非常少,一味强调培养专业技能,对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心理素质等考虑较少,高职学生的人格养成与技能获得难以两全,“成器”不“成人”。普遍存在把人文教育作为“软任务”的情况,人文教育针对性不强,缺少职业特点、教育理念落后、高职院校领导不重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激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专业课的增加反而感到厌倦。[2]

2、人文素质课程功能单一

目前,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课程的定位不够合理。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和职业素养教育的结合度较低,局限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工作情绪,增强其承受职业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做得不够。与此同时,人文素质课程压缩的情况比较严重,普遍存在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互相“打架”、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情况,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暂,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先与后”的区别明显,大部分课程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人文素质课程只是专业课程的补充。[3]

3、人文素质课程资源缺乏

高职教育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将主要的教学资源向专业技能教学倾斜。教学课时少、教学师资队伍不足,力量薄弱,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师有校内兼课教师或外聘教师担任,课程目标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没有突出能力培养和精神熏陶两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更新慢等情况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人文素质课程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局限,不仅教学课时无法保障,课程理论和实践没有有效结合,教学互动少,人文素质课程的教材、音频和视频材料少,现状堪忧。

二、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路径

良好的素养是技能人才长远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按照著名的“素质冰山”理论,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显性职业技能和隐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对一个人才的长远发展和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才是真正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1、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工具人”,而应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完整的人”。专业和人文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体两翼”,高职学生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应该将如何做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注重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应该筹划组建专业教师、人文教师与辅导员融合的导师团队。要克服“批量生产”技能人才的错误思想,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位,把“就业”与“做人”统一起来,大力倡导职业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开辟新的通道。[4]

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开放式教学模式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在课程教学以外辅以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为课堂教学补充,打造“行走的课堂”。加强在线互动教学,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开展移动教学,师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观念、交流思想、分享体验、抒发情感,通过网络点赞、转发和分享等方式营造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引入海量的图文、动画、音频和视频网络课程资源供师生学习研究,增强人文素质课程的时效性、互动性、多样性,与此同时,还可以提供连绵不断的可控的后续教育。[5]

3、拓宽人文素质课程实施载体

在基于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分为“人与人文”“人文与专业”“人文与生活”三类教学主题,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人文素质教学。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校园讲座、传统文化讲坛、名人名师讲坛等等载体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校内文化沙龙、社会团体的力量尽其所能开展人文素质课程的普及和推广,将人文素养的打造和培育交还给学生,用富有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6]

4、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协作,将专业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以及社会人士的力量集中到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中来,突出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抓好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国情文化建设纳入课程内容,将第二课堂活动、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纳入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突出能力和品德的双向培养,注重人文和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储备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5、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师最为关键。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职业人文教育,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通过“三育人”先进模范评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即通过开展评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模范人物,激励全体老师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率先做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化和带动学生勤奋努力,认真学习,诚信友善。

6、打造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力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高职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妥善处理无私奉献和按劳取酬、自由民主与检查监督、互相竞争和团结互助之间的关系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加强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升自我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7]

7、形成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机制

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多元化考核机制是检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有力措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考核评价要克服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学校管理部门、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还有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企业指导老师都有权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要注重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应扩大到教育全过程。重视人文精神、教职工的人文情怀等隐性因素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人文情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坚持德才兼备,努力培养兼具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双核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构建好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1]方绪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4,(4):64-66.

[2]刘洪英.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4):44-45.

[3]莫勇明.需求视域下人文素质课程功能的拓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5,(3):54-56.

[4]杨方,王朝晖.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对接行业文化的路径[J].职教论坛,2012,(3):11-120.

[5]习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3):25-31.

[6]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13-14.

[7]王金娟.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具体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2,(6):101-103.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