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内涵、功能与建构策略

2017-03-28刘娜傅岩

传播力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愿景共同体成员

文/刘娜 傅岩

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改变着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社交方式。传统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有课程学习、实践教学、论文撰写等模块。当前信息化的环境下,教育领域兴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思想,可以给大学生的有效培养模式提供新的视域。

一、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共同体和社会》首先提出“共同体”(community)概念:用于隐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的愿景和对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1995年,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中首创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彼此交流合作,人人平等,有共同规则纪律约束。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可归纳出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1.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要从社会的要求和共同体成员的具体实际出发,共同目标是激发共同体成员学习的动因,并且它引导着学习的全过程。

2.开放、有序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使之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其中,小组的建构形式有利于共同活动的开展以及目标达成。

3.严肃不失宽松。这种行为规范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与可评价性的特点,因为共同的规范有利于内化成为共同体成员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升共同体的学习水平。

4.促进共同体、个体同时发展的共同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以共同的学习活动运行为载体,它具有自我组织性、动作协调性等特征,能够促进生成学习共同体期望的人际关系。

5.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共同体的综合评价核心指标是团结性和凝聚度。这一指标又是具体通过共同目标和规范价值标准等来体现的。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具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共同体。[1]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就是在网络环境里,大学生相互之间、大学生与教师、大学生与辅导员、大学生与实习基地的专家等共同构成的,基于共同的学习愿景的学习共同体。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如下诸方面的特征:

1.探究性。大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都与中学生有极大的不同。中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教师与教材,而大学生则有更大的灵活性,探究式学习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为了共同的学术理想结合成的学术团队。共同体的运行是以每位共同体成员的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

2.建构性。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大学生在助学者(大学生同伴、教师、辅导员、实习基地的专家等)等的帮助下实现自我知识建构的载体。大学生学习的建构性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上。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这个载体,大学生使自身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使学术知识得以建构。建构性学习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主动性是指问题意识的确立和在发现问题以后的进一步寻找答案,而探究性学习则是带着研究的眼光学习,按照研究需要学习。[2]

3.对话性。网络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人——人”交互模式,而“教师——媒体——学生”的“人——机——人”交互模式使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传递者、权威象征者的传统作用大为减弱。作为信息提供者、优化者的教师与作为知识建构者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也由传统的单向交往转向了网络组织式的互动交往。因此,对话就成为网络教学的基本方法。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学习,是在共同体成员通过多重层次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同伴、其他专家的指导非常重要。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功能

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给共同体成员提供强大的学习信息资源,克服传统课程学习信息源较为单一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通过助学者的帮助,较为便捷地实现知识建构。

(一)拓展信息传播的方式

互联网的渗透性、扩散性等功能打破了内部信息与外部资源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几乎平等的资源平台。从数量上,互联网能够提供令人难以置信的海量化信息,打破了传统依赖于导师、图书馆的局限。大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师、同伴、专家等的帮助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传播方式上看,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具有动态生成性。信息从传播到反馈异常迅速,学术信息可以通过BBS、Email等工具快速传送,共同体成员可以随时进行学术与思想交流。

(二)实现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和跨地域交流的特点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含义是,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既吸收传统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的积极成分,又能充分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大学生在课程学习环节上,主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信息呈现、现象演示等让大学生接受信息,而在思想沟通与学术探讨方面则可以求诉于网络学习共同体。

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个人博客、QQ群、微博等形式将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甚至打破国界,建立超越地域限制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呈现更广泛的以社会语脉为基础的学习,使得课堂里能够实现受到校外多方人士支撑的学习。[4]

(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直接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5]学习者知识的获得、经验的形成,是在与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他者进行交流互动的参与性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是在其中学习并建构知识。

大学生通过对广泛的相关信息资料的采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建构。知识是不断发展、普遍联系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表征过程。所以,大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持续和发展的。借助网络学习共同体,大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提交给其他学习共同体成员,进行深度互动和广泛协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一)创设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就是每位共同体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推动共同体成员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共同的愿景的制定要以每个共同体成员的个人追求为基础,因为只有追求个人愿景才会真正关心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在全体成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共同体成员精神振奋和实现自我超越的基础。

(二)设定网络共同体的学习任务

学习共同体是在协作、共享的学习活动中生成的,促进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讨论与交流,设计学习主题和任务非常关键。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可以结合课程学习的进度,按照教学的章节或专题进行学习主题和任务的设计。设计时,教师应该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选择一些真实、具体、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任务,通过积极手段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例如:(1)教师在网络资源库中,添置目前国内对所教学科内容有较大影响的前沿理论问题;(2)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在共同体的空间里放置案例,讨论题等;(3)在共同体的网络空间,任何成员都可以浏览学习任务。

(三)拓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资源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一定的资源。学习资源的创设要围绕着学习主题和任务进行选择。电子邮件、QQ群共享、群相册以及图片、视频、音乐等格式文件等都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资源。为了使大学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利用资源,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共同体的公共空间展示教学案例,提供学习材料和扩展方面的知识等。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学习小组(或学生)的作品、个人或小组的经验介绍,以及作为学习反思的日记等,都可以作为学习资源上传至公共网络空间。同时,教师、专家等助学者的相关辅导材料等也可以传上去,以利于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和评价,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每个共同体成员从中受益。

(四)探索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方式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中,可以运用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创造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例如:通过聊天工具、论坛、共享文件等方式,借助某一或某些平台的活动与效果,来评价大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可以达到检查并促进自学能力、小组协作的提高等;还可以利用个人QQ或微博等的空间建立学生成长的网络“档案袋”,用以记录和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这样就构成了教师评价和鉴定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信息源。共同体内的教师、专家和辅导员等,应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并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相结合。

[1]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4]王海燕.网络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05,(3).

[5]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猜你喜欢

愿景共同体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