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应用探讨
2017-03-28王大阔
文/王大阔
一、网络语言与亚文化
网络语言通常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并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流行,其重要原因是具有独特的“风格化”。“风格化”是青年亚文化标榜自身,形成认同时所生产出来的特有的符号系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各种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在服装、音乐、活动场所、喜好、行动等方面无不形成自己的风格。由于互联网空间具有虚拟性,且从事青年亚文化实践的群体不再需要聚集在实体空间中,独特的语言表达逐渐取代服装、行动等模式,成为亚文化风格新的醒目标识。
然而,一些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常常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但其中仍有一些得以在如《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出现的机会,不知不觉中,网络语言已渐渐成为报纸等严肃媒体中的常客。
二、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典型应用
2011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在党报中首先将网络流行词放入了头版头题的位置。给力一词,一般表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含义。因日本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汉语配音版中台词而流行。其最早词形见于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卷十一《前废帝广陵王纪》:“诏员外谏议大夫、步兵校尉、奉车都尉、羽林监、给事中、积射将军、奉朝请、殿中将军、宫门仆射、殿中司马督、治礼郎十一官,得俸而不给力,老合外选者,依常格,其未老欲外选者,听解。”后来,亦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
“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破天荒被权威党报应用在头版头条中,使“给力”一词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之中,这种网络语言前所未有的待遇,也让“给力”成为至今我们仍经常使用的词语。
2016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署名文章《迈出大国经济铿锵步履》一文中,使用了“高富帅”一词来形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富帅成为网络词汇,对应于“矮矬穷”,通常用来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财富上的完美无缺,既长得高、长得帅、又有钱,与“男神”一词相近,曾是网络论坛、贴吧等常见流行词。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及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将“高”“富”“帅”分别对应,准确生动,又不失风趣,为网络流行词在严肃媒体应用中树立良好榜样。
2017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评论员观察《实现“小目标”,呼唤真行动》一文中,将当时网络流行语“小目标”上题。 “小目标”出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口。他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谈到“很多年轻人想当首富”的话题时表示:“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
虽然“小目标”在网上迅速走红,但其适用语意与本义恰恰相反,指的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大目标”,含有讥讽和自嘲的意味。《人民日报》却采用“小目标”这个流行语原有的正面含义,既与时下网络流行相接,又巧妙地修正了当时呈现出愈发混乱的“小目标”的使用语境。既做到了“接地气”,又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是又一次对于网络语言在报纸应用的成功尝试。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应用,不仅仅是简单地“拿来即用”,而是可以通过报纸所具有的权威性,对网络语言进行再生产、再加工、再利用。不同的使用方式,也会赋予网络语言全新的生命力,使报纸媒体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三、网络语言在报纸上应用的意义
网络语言在报纸上的应用,特别是在党报等媒体上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网络语言所具有的强大渗透力,同时也体现了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和表达上的交集与结合。
网络语言的载体不仅突破了互联网,同时也在各种新兴媒体上得以广泛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播力。党报能够准确使用网络语言,不仅让读者感觉“放下架子”,同时也是对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的一种肯定。而党报对于部分网络语言的探讨和分析,也体现了传统媒体对新兴媒体内容、特别是亚文化内容的关注,这本身也可以被认为是媒体融合的一部分。
当代语言,特别是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具有生命力的,自身的淘汰速度很快,能够被党报使用,会极大地拓展其生命力与传播力,使其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大雅之堂”,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说,也是增加受众的宝贵机会,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网络语言现象是当代青年亚文化游戏精神的体现。在娱乐中获得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觉,得到无与伦比的愉悦和快乐;报纸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以及所体现出的宽容,一定程度上了帮助亚文化网络语言走出自身狂欢中所蕴含着某种程度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