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体会

2017-03-28刘江辉

传播力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雄狮游击队抗战

文/刘江辉

一、抗战纪录片《佤山雄狮》的前期拍摄体会

前期拍摄是做纪录片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云南少数民族抗战电视系列纪录片《卫我中华一脉同》的前期拍摄,要求突出纪录的特性,强调以镜头纪录为主的电视纪录风格。因为每集长度为40分钟,屏幕规格为16 :9。所以要求人物(含专家、当事人及亲属、战友、同事,特定环境里的知情者)的采访采用虚化背景的方式拍摄,景别为近景,记者不出画面。拍摄要求统一为1920x1080,使用高清设备拍摄。要求同期声、音乐、音效统一在二声道,解说统一在一声道。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现的电视艺术形式。《佤山雄狮》的前期拍摄一开始很让人茫然,因为没有方向和目标。于是我们采取分两步走的办法。

第一步,先摸底调查。我们走访了普洱市委党史研究室、普洱市民委、普洱市档案馆等单位。了解到了相关的能说出一些细节和故事的人,随后又根据这些线索到相关县乡村,寻找游击队员的后代、亲属、知情人,对他们进行采访。采取追踪式的寻找方式:甲说乙可能知道些情况,我们又去找到乙,乙又说丙可能也知道些情况,我们再接着找到丙,这种探秘式的寻找经常会让人失望,但也会给人惊喜:佤山抗日游击队司令罗正明的故事知情人在哪里?正当我们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而很失望的时候,在景谷县踩点的第一天,我们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原景谷县碧光中学校长陈文顺告诉我们:佤山抗日游击队罗正明司令的妻子和儿女在昆明。我们都很兴奋,对罗正明妻子的采访充满期待,毕竟她是最接近纪录片的主要人物(罗正明)和事件(佤山游击队成立到抗日活动)的人。她讲述的故事肯定具有很高的史料纪录价值。于是摄制组赶往昆明,专程采访了罗正明的家人,而且采访非常成功,从罗正明妻子高群老人那里,我们用高清摄像机镜头纪录了老太太讲述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罗正明和佤山游击队的感人故事。

第二步,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在前期拍摄中,纪录片的文稿还没有出来,因为我们不知道能采访到些什么内容。但我心里还是有个大概的轮廓框架,就是想通过讲述和画面,追寻当年佤山游击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组织成立起来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武器装备怎样?他们怎样和日本侵略者作战?找到每一个采访对象之后,我们总是先跟对方聊有关佤山游击队的话题,了解掌握对方知道些什么故事细节,同时这个过程也是让采访对象放松的过程。采访中,我作为编导,都设计有若干问题,提问其实就是帮助对方打开话闸,我都让对方放开讲,向我讲述他知道的故事特别是细节,有时一个人的采访就是一个多小时。因为我认为,这就是在纪录历史,他们说的都是很珍贵的史料。

二、抗战纪录片《佤山雄狮》的后期编辑体会

后期编辑十分考量人的智慧,怎样使用素材成为最关键的问题,这次我们共拍摄了二十多个小时的原始素材,加之收集到的照片、历史视频资料和影视资料,总素材接近三十个小时,其中采访人物达20多个,其中有佤山抗日游击队的亲属,有佤山抗日游击队的知情人、见证者,有佤山抗日游击队的研究者。比较丰满的前期采访拍摄为后期编辑奠定了基础。对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的编辑,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围绕主题,以一条主线脉络来讲述历史故事,对一个历史片段又通过不同的知情人来讲述,相互验证和补充。比如,讲到佤山抗日游击队的武器装备情况,我们就选取了采访到的五、六个人的讲述,从不同的人的信息来源知道了游击队的武器装备情况。

【临沧市沧源县班洪佤族头人胡忠华的侄子 胡得学(佤族):“他们当时带的武器有铜泡枪。穿的服装都是民族服装。”】

【原景谷县碧光中学校长 陈文顺(72岁):“这是当年佤山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用的刺刀。”】

【原景谷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李开星(78岁):“队伍的装备,重武器就是六零炮、重机枪。”】

【原西盟县县长 张岩松(佤族74岁):“佤族用的武器都用弩,上面还用毒药。”】

【原临沧市沧源县政协副主席 肖子生(佤族 83岁):“我爸爸是一个自卫中队长,我们有土炮,机枪也有,还有弩、长刀。最落后的是竹刀。”】

这样的编辑手法在《佤山雄狮》这个纪录片中很常见,它克服了某一个人对史实掌握不全的缺憾,对事实有了完整的反映,增强了片子的史料价值和真实性。

这次做云南少数民族抗战题材的纪录片,我们有幸得到了云南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协会的鼎力主持,协会给我们提供了他们从美国搞到的日军飞机轰炸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史料视频;普洱、临沧两市及相关县党史和文物档案管理等部门和采访对象个人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普洱市档案馆给我们提供了199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视剧《佤山抗日游击队》影视资料。

在编辑过程中,被采访人每次出现的画面一般不超过20秒。同期录音长的我们插入相关画面,或间隔出现。情景再现调色为浅咖啡色。字体统一为黑体、白色,字号为48号;实物、资料和影视资料的使用,有效提升了纪录片的可视性和纪录感。

我们在画面剪辑中特别留意节奏的把握,在片段与片段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采访同期声相互之间,我们都留下适当的停顿空白,给观众留下思想的空间和感悟的时间。这种编辑手法是纪录片编辑的特色手法,而运用得是否得当又考验编导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

三、抗战纪录片《佤山雄狮》的文稿写作体会

解说词是我们做纪录片很重视的要素之一,解说词写作和使用的优劣,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古话说,艺术无定法,但须有大体。解说词不同于其它文体,它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须和画面紧密配合,连接、补充、延伸画面的内容。哪里使用画面语言,哪里用解说词来声音表述,哪里留解说空白,因为此处无声胜有声,都很有技巧讲究。

这次摄制的抗战电视纪录片,重在记述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怀,以及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行为,以揭示全民抗战的人民战争思想,彰显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中华民族美德和民族意识、国家意识。 所以要突出故事性,力求故事生动、感人,故事要有主人公,在视觉听觉感官上吸引人,每集要围绕一个主要故事切入,注重故事情节、事件的串联开掘,使之主干鲜明、情节生动。

我们采集到的故事很多,但纪录片中总得有一条主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有关纪录片《佤山雄狮》切入方式,一开始就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以日军飞机轰炸阿佤山切入,另一种是以在阿佤山举行的剽牛盟誓切入。经过反复斟酌,大家觉得日军飞机轰炸的场景影视剧里大家看的比较多,以日军飞机轰炸阿佤山切入没有特点。而剽牛盟誓观众看到的比较少,而且它是这个片子的核心故事情节。以在阿佤山举行的剽牛盟誓切入,片子一开始就会很吸引观众。

切入点确定后,考虑片子的结构问题。我们觉得按这样的顺序会比较好:在阿佤山举行剽牛盟誓——出片名《佤山雄狮》——日军飞机轰炸并入侵阿佤山地区——中共地下党员到佤山进行社会考察,组织发动群众抗战——在佤山组建抗日游击队——游击队与佤山头人、百姓团结一心——各族青年踊跃参加游击队——游击队克服生活艰苦和没有武器装备的困难——游击队连连打胜仗、最终收复阿佤山地区。这样的构架,逻辑层次清楚,讲述故事情节顺畅。

在解说词的写作中一开始容易犯的毛病往往是:忘记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求,去解说画面上很清楚、已经不需要解说的东西。有时候写偏了,去解说资料或影视资料的内容;有时候又忘记纪录片的传播功能,忽视受众的感受,写成历史考证式的学术文章乃至大事记。所以,写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注意三点:一、牢记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是辅助说明画面的。二、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要有艺术性,强调它的传播功能。三、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并有严谨的逻辑性。

综上所述,我觉得做抗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办法,但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方式方法。无论是前期拍摄、后期编辑还是解说词的写作,都要深入、细致、到位,把握真实性原则,突出艺术性传播功能,才能做出有史料价值的观众喜爱的抗战电视纪录片。

猜你喜欢

雄狮游击队抗战
雄狮少年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东方雄狮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中国雄狮”ZTZ-99
东方雄狮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