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新闻暗访这把“尖刀”
2017-03-28张海涛
文/张海涛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记者有时候掌握的信息,并不能还原或者呈现出整个新闻的事实真相,这时候就需要记者用暗访的方式,调查取证,确保新闻报道更客观,更完整。什么是新闻暗访,业界习惯把它叫做隐性采访。顾名思义,这种采访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通常情况下,记者暗访时,被采访对象并不知情,记者用隐形拍摄的方式记录采访过程。在采访过程中,暗访是记者获取事实真相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新闻暗访也有具体划分,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把暗访分为两种。一种是介入式采访。这种采访一般来说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记者以记者之外的其他身份,与当事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另一个是,被采访者知道记者身份,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或者不了解记者真实意图的情况下,被记者偷拍。暗访的另一种是非介入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记者身份,以第三方的眼光暗中观察记录,并不参与到事件当中,不干预事件的发展。
新闻暗访在新闻采访中很受用,甚至被很多记者称作采访的法宝。尤其在监督类报道中,它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采访快捷同时被监督者往往没有防备,记者调查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真实。在负面新闻采访中,如果公开采访者的记者身份,更容易遇到障碍,暗访减少了记者的阻力。而有时候针对一些问题,暗访甚至成为调查采访的唯一手段。
尽管新闻暗访在一定程度上,很有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呈现的真实也可能是隐形的真实,同时会如尖刀般,对他人造成伤害。重庆某纸媒,曾经报道过一篇当地一家小商品批发市场售卖假烟的报道。记者在报道中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在这家市场暗访买假烟的经过。报道刊发后,被曝光的商贩找到了这家媒体,投诉记者在暗访中的欺骗行为。经过调查,这家商贩原本不卖假烟,可是采访记者表明不要便宜烟,就要假烟。商贩也事先声明假烟存在质量问题,但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商贩协调其他渠道,给记者调来了他想要的假烟。那么记者在采访中是否存在诱骗他人违法违规,有意弄虚作假,制造新闻呢?仔细分析事情的始末,不难看出,商贩最终售卖假烟给记者的确是事实,但这只是一种表象行为。虽然这种表象是处罚法律的,但它掩盖了商贩原本不售卖假烟的事实。在记者的诱导式采访下,这种所谓的事实就是失实的。严格来说,记者这种诱导式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构成了诱导式犯罪,在法律上也许够不上犯罪,但是在道德上已经不被人接受,已经不合乎情理。诱导中,被采访对象往往说出或做出一些平时不会说或者不去做得事情,那么记者的诱导无疑就是造假。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新闻,不仅伤害了当事人,更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在我们的实际采访当中,暗访中的诱导式采访也是存在的,有些记者为了达到成题目的,也会通过一些语言、行为违背采访人意志,以诱骗的方式获得新闻素材,这种采访无疑增添了隐患,给节目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
不可否认,暗访的确能够帮助记者收集证据,让调查更加丰富,但如何把握暗访的度,如何在暗访过程中不越界,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新闻暗访需要一个底线,暗访的过程必须合法合规,法律的禁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同时,一定要避免诱导式采访。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更多的是记录者,而非导演,记者的责任就是真实全面地呈现事实真相。如果以诱导欺骗采访对象的方式,很容易使新闻的真实性发生偏移,极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和投诉,对媒体的公信力是一种伤害。
其次,在一些介入式的采访中,记者调查收集新闻素材时,要充分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同时学会保护采访对象。有些调查,记者往往需要被采访者提供相关信息,由于不知道记者的真实身份,采访对象可能会将一些所谓的“实话”说出来。这种实话虽然真实,但却可能给他自身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时,我们在不得不用这样的素材时,就需要给采访对象做马赛克遮挡,甚至是变声处理。记者不应为了达到自身的采访目的,间接对别人造成伤害。
再次,在一些监督性选题中,秉承三方见面原则,记者应该将暗访与正面接触相结合,给被监督者一个说话的机会。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人,会说不同的话,这是人之常情。暗访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获得事实的真实性,但也许考虑身份的不同,被监督方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那么报道呈现出来的也就是片面的真实。敢于正面接触,听到对方的声音,更有利于记者全面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出媒体的公平公正,这也是对监督方的尊重。暗访是为了收集资料,正面接触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当两者相结合,而不是一味的暗访,更能体现出记者正直公正的人文情怀,更有利于与相关部门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
新闻暗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记者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诚实正直的情怀。遵守法律的红线,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诱导,不“设计”,不欺骗,是发现和记录新闻,而非制造新闻。新闻暗访是一种手段,但要讲究方法,高频率地、不恰当地使用,往往会误伤到无辜的人,也容易损害新闻客观的真实性,侵蚀掉新闻界的公正性。所以,用好新闻暗访这把利剑,同时也要小心这把尖刀。
[1]陆兰婷.试论新闻暗访的动机、过程和效果[J].新闻记者,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