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培养
2017-03-28陈宏宇
陈宏宇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从此,工匠精神迅速成为高频词汇、热门词汇,密集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也说明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意志和当今社会的普遍认识。相比于德、日等制造业强国来说,我国的制造业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需要弥补。我国的制造业要想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工匠队伍,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作为国家制造业技术工人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专业素养养成的基础,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翻查《现代汉语词典》,工匠这个词被给予的释义是“手艺工人”,工匠可以理解为具有某一项技艺的特殊劳动者;在古籍《韩非子·定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匠者,手巧也……”,可见要想称为匠,必须具备精巧的手艺,所以工匠应该是指具备精巧手艺的技术工人。精神是指意识、思维、神志以及心理状态。而工匠精神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具备精湛技艺的匠人所具备的意识和思维。一个匠人应该具备如下几条基本的精神和意识,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
1.1 敬业
“敬业”是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公民个人层次中要求我们每位公民要恪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准则。这些要求不仅是敬业精神,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他所从事的领域或是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敬业是“工匠”必须具有的基本价值准则,要求匠人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论工作性质,不论职位高低,只要能实现自身价值,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就能够在自己所工作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开花结果。因此,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
1.2 专注
在日本的神户,有一位大师级的工匠,就是著名的冈野信雄,他的职业是旧书修复。在别人眼里,旧书修复应该是简单重复,没有任何乐趣的,而冈野信雄却沉浸其中,而且做到了极致:任何一本破损污脏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马上就会焕然一新,变成一本新书。他取得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专注,30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专注”可以称得上是工匠精神的最为可贵之处,成功的匠人们,他们都是内敛的,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们内心的专注使他们隔绝了外界的干扰。凭借这种精神上的韧性和专注,匠人们从平凡中脱颖而出,成为某一领域中令人敬仰的大师。因此,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内在体现。
1.3 精益求精
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们拥有着对“精品”的不懈追求和渴望,注重产品的细节,对产品不断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完善产品的品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产品的精雕细琢上,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对待。不论工作复杂与否,他们都会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甚至有些苛刻,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每一个产品,都力求完美,匠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永远是严苛的。正是因为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品质,才会成为许多精品的缔造者。因此,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外在特征。
1.4 创新
从表面上看,创新好像和工匠精神没有什么关联,或者说,创新和工匠精神似乎还是互相矛盾的,作为一个工匠要求他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技艺,如果创新还会有一些取巧和违背的意思,工匠精神貌似并不需要创新。事实上,并非这样,创新的基础就是重复,如果没有千百次量的积累就没有一次质的飞跃。工匠精神并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一个过程,应该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态度和精神。在工匠中经常会说孰能生巧,这个“熟”就是传承传统的技艺,这个“巧”就是对传统的突破,就是创新。工匠精神不是墨守成规,呆板守旧,而是在坚守中力求突破,并且推出新思想、新思路,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问题,生产出品质和性能更高的产品。因此,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发展动力。
2 专业课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
高职院校是我国制造业工人的主要培养基地。当前的人才培养应该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以学生成功就业为主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企业需要德技兼备的人才,也就是说,企业要求青年就业者除了精湛的岗位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爱岗敬业、严谨专注和拼搏创新等高尚的职业精神。所以说,工匠精神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声誉,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前途。因此,高职院校在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要完成对学生职业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的培养。
专业课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学生专业兴趣、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起源。如果采用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含金量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学校的社会信誉、企业技术工人的素质及国家制造业的等级和品质。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培养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2.1 提高教师修为,身正为范
人类的学习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模仿对象就是教师,教师的任何一个举动、任何一句言语都在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品格的树立、行为的意识以及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界,成功的教育家们无不强调自身的修为,要想让学生做到,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想让自己所教的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教师本身也应该具备工匠精神,即要做到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2.2 注重动手实践,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因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并且将其融入学习及工作当中,进而具备工匠精神。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领会和体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负责指导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技术的钻研,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技艺的反复磨炼和创新形成以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及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适当加大实践操作的课时比例,在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
2.3 打造专业氛围,渗透工匠精神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在思想政治课和辅导员的课下谈话中进行的,具备广泛性,缺少针对性。将情景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情景,并且把学生引入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感受到专业氛围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感受职业精神,这样可以促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准。这一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德育教育,弥补了传统德育教育的不足。
情景模式建立的方法有很多,在专业课的课堂上最为有效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是打破传统的章节结构,将知识重新整合,并且嵌入到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这样的工作任务就是最典型的工作情景,在这样真实的情景当中,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切身体会到职业精神,进而培养工匠精神。
2.4 大师进课堂,匠心能传递
聘请行业内部优秀企业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这些技能大师职业技能突出,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对行业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行业的专业特性都有着极为精准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学生通过与大师的交流和接触一定能体会到他们的风采,并且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一个榜样和标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通过技能大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学到大师身上的气质和素养,也就是工匠精神。
2.5 以赛促教,检验工匠水准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明确职业教育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确定了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方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参加技能大赛对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也能够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其内在潜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学习质量更好、学习效率更高。每一次参赛都是对学生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一次全面检验,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往往是供不应求,被优秀的企业预订签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肯定和嘉奖。
2.6 提升创新能力,发展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模式,提出新思维及新方法。在专业课的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模仿和记忆上,学生要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实践生产相关联的任务包上,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任务包中所规定的任务;然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经验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创新。
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振兴的需要,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完成宗旨任务的需要,更是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3]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7):41-42.
[4]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6]李曾婷.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启示[J].电器,2016(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