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2017-03-28王眉

传播力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口语化电视新闻稿件

文/王眉

一、简洁明了,准确生动

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简洁明了是新闻作品的最基本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同其他语言不同,电视新闻语言并非要求由许多华丽辞藻、比喻修饰进行堆砌,而是要用最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新闻所想传递给读者的基本信息和内容,包括时间、人物、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原因及结果,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五要素。在时间或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条理清楚、逻辑分明就成了新闻的重点,不必有太多的起承转合,也不必有隐晦的暗示,所有信息无论是何种结构,读者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闻的最基本意思。寥寥数语中交代完毕,客观真实、准确到位。即使是长篇或追踪报道,在后续详细内容补充中也不得有编者的主观推断和臆测,而要做到以旁观者的角度描述新闻事件,内容准确、表达无误。

以《巴音郭楞新闻》为例,在《我州年产300万吨特钢项目明年开工建设》稿件中有一段内容这样叙述:“11月份,受技改扩产、钢价上涨和销售向好拉动影响,金特钢铁公司钢材产销放量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74亿元。11月份,金特钢铁公司生产钢材共7.7万吨,同比增长38.3%,比10月提升1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2.74亿元。”短短的一段话,内容交叉重复,条理混乱,让观众不知所云。又如《和硕县:7.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以民为根为民筑巢》这篇新闻稿件,其中一句“近日,特吾里克镇文化社区居民马林荣老两口正在自己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新房里养花种草、安享晚年。马林荣老两口和小孙女三个人居住着这套87平米的三居室房子。”记者是想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保障性住房已经为百姓带来实惠。但是模糊的时间性和蹩脚的语言表达,不仅影响新闻准确性,更反映出记者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是比较差的。

二、力求口语,通俗易懂

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不同,报纸等纸媒上的新闻是以文字形式让信息被读者获取,而电视新闻的稿件最终将以声音结合图片、视频乃至于主持人的肢体语言展现给观众,因此在新闻内容的表达上必须注重口语化,通俗易懂,在基本时间段内新闻的信息往往会以较快的速度传递,且当时一般并无回放功能(多媒体平台除外),因此过多的咬文嚼字会增加观众理解记忆的难度,信息传递和转换的效率也会大大减少。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必须口语化,不然会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最主要的是镜头和文字,但是在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电视新闻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自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词汇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

针对电视新闻文稿,其遣词造句具有多方面要求,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其必须听起来顺耳、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必须是关键信息,看起来醒目;而对于新闻主持人而言,文稿内容在文明优美的前提上尽量做到“接地气”,念起来顺口,一般较多地使用短句,抑扬顿挫,发音响亮,用双音节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节词。将下面例句中的单音词改写为双音词就更适合电视报道:自大修以来,除人员紧外,设备状况较好,再无其它困难,应继续努力,保人员和设备安全。改为:自从大修以来,除了人员紧张外,设备状况比较好,再没有其它困难,应该继续努力,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修改之后,读起来不再那么拗口,听起来也比较顺耳了。表达上和其他新闻形式不同,要多用口头语,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文言词汇,生僻的成语、诗句,不用同音不同义的文字,虚词和关联词,以及不要使用倒装句。让观众对电视新闻中的内容产生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降低误读、误解的几率。

日常稿件的撰写往往忽视电视的用语特征。比如,频繁使用“闻此”、“至此”、“骤增”、“倘若”等在字形字义上富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是这种用法相当于在观众直接接触和获取新闻信息之前多增加了一道屏障,违背了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规律,也提升了新闻的理解难度,口语化是在进行电视新闻播报时的最基本要求。在用语方面,第一,双音节词要比单音节词表达的含义更为清晰和准确,例如“并”、“但”、“已”、“须”等,应当改成“并且”、“但是”、“已经”、“必须”。第二,电视新闻的播报具有时间要求,且受众具有随机性,谁也无法预测观众在何时何地打开新闻进行观看,因此电视新闻中要减少代词的使用,避免观众因不清楚代词具体只待谁而产生困惑和误会,缩短观众理解的时间。第三,关联词的使用会增加主持人或播音员的发音难度,观众听起来也较为费劲,要多用短的单句,即使用复句也应该注意用常用的复句。第四,注意少用虚词,尤其是文言虚词,以求行文简洁平实。此外,许多人认为语态助词“了”较为口语化,实际上过多使用“了”会减缓叙述节奏,让语言缺乏动态和力度,如“指出”、“推动”、“按动”、“推翻”等词本身就有一定的实现意味,再用“了”就不必要了。

电视新闻记者在上交稿件或编辑在审核稿件时,必须反复斟酌文稿的用词用句,进行多遍试读,检查其内容和文字语言是否完全符合电视新闻语言的要求,再交由主持人或播音员进行熟悉,如此才能提升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最终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1]李斌.试析电视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9).

[2]李劭强.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表达规范与评论意识[J].传媒评论,2014(12).

猜你喜欢

口语化电视新闻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邢非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