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2017-03-28魏巍

传播力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受众融合信息

文/魏巍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纸媒的发展空间被挤占,其发展形式更加严峻。面对媒体融合的大环境,纸媒在新闻采访和写作方式上也要有所转变,认识到自身的困境与优势,积极寻求突破点,探索媒体融合的新契机,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主动出击市场,通过新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增加纸媒信息的实效性、趣味性和引导性,为提高纸媒竞争力另辟蹊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生存困境

(一)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

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在信息多元传播的今天,纸媒的信息传播、受众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达16078.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1%。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网络广告收入已远超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报刊广告发行继续呈现断崖式下滑的态势,电视广告市场也出现明显的萎缩。互联网无论是用户规模、产业规模还是资本投入、发展速度,都已超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还有一些新闻纸媒大咖如《新闻晚报》已经停刊,而这并不是少数现象,社会对于“纸媒将死”的争议从未平息。在这样严峻的生存环境,纸媒只有逆势而起才能进一步竞争市场,争夺市场份额,争取更多读者,主动扭转当前的发展劣势。

(二)规模与范围优势不再

传统纸媒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具备了庞大的规模优势,这是纸媒多年发展所积累的宝贵资源。由于市场覆盖范围巨大,所以纸媒经营成本得到有效平衡,行业盈利水平相当乐观。尤其是规模优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更为纸媒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益,虽然报纸售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但是依靠广告收入仍能为纸媒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已经明显改变,网络平台、自媒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而纸媒优势已经不再。与新媒体无所不在的覆盖范围相比,纸媒的规模优势已经微乎其微,这些都提示纸媒要积极创新转型,只有重新获得市场发展优势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二、纸媒与新媒体融合的作用分析

(一)缩短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多样,传输速度、到达率也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有利于增加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如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吸收网民成为纸媒新闻线人等。在新媒体互动环境下,读者与纸媒之间的距离感会消失,增加受众亲和力,同时还能是纸媒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改变以往新闻素材发掘完全依靠记者发掘的单一模式。通过新媒体交流能够有效发动社会力量,或者质量更高的新闻资源,扩大纸媒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崭新的纸媒形象,获得更准确的市场定位。

(二)提高纸媒社会影响力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能够深度发掘新媒体信息传播范围广、信息实效性强、操作灵活、风格多样等优点,提升纸媒影响力,提高其美誉度。纸媒与新媒体融合能够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同时纸媒也要继续保持并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新闻报道的严谨性、逻辑性、连续性等特点,与网媒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区别开来,以提高自身信息辨识度,引导读者更深入的去解读、分析新闻,提高纸媒新闻吸引力。

三、媒体融合下的新闻采访

(一)采访思路

1.一次采集,多种发布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采访在内容上要具有较高的兼容性,能够适应多个媒体类型,从而适应当前崭新的信息业态,并将采访视频、文字、图片等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中,资深媒体人李从军指出,要打造“天上一片云,地下数张网,中有交互台,集成服务场”的崭新格局。这就需要纸媒进步拓展发布途径,突出新媒体适配性。

2.理清头绪,有的放矢

对于媒体风格而言,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对于各种媒体风格要有准确把握,在采访中确定明确目标,找准关键节点进行采访,获得与媒体风格相协调的一手新闻素材,以减少采访的主观盲目性。针对媒体受众进行专项采访,纸媒所呈现的采访形式、提问风格、新闻内容呈现等可能与网络媒体有较大不同,这就需要纸媒记者根据预期采访选题设计不同的采访风格,采用多角度新闻发掘方式,对采访活动进行规划设计,这需要纸媒记者的采访技巧进一步提高。

(二)采访手法

新闻采访必须具备时效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般来讲,采访时效性的衡量标准是新闻发生时与报道时的时间差,但是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记者需要对采访时效性有更新、更广泛的理解。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记者能够对其新闻价值进行衡量、判断并能够及时介入,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在新闻传播时效性概念上,也与以往的定时、及时发展至实时、全时,这就意味着记者需要针对新闻事件进行全程跟踪,对其进行实时报导,但是这一采访方式显然在纸媒领域尚未深入贯彻。新闻采访时效性的增强需要记者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和把握,从而积累更多的采访经验和信息渠道。

(三)采访内容

1.对新闻价值的重新判断

国内新闻领域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有五大要素,分别是“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这也是纸媒记者进行新闻采访的指导性原则。但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信息解读方式、新闻信息需求等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新闻采访的五大要素,灵活调整、灵活运用。

2.信息多元化,从新闻延伸至资讯

新闻采访、传播的基本要求在于快速真实的反应最新社会情况,从而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服务生活公众的生产生活。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具有较大的延伸性和拓展性,媒体需要对受众的信息需求进行重新解读,以寻求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新闻契合点。多元化的信息表达不仅仅局限于主流新闻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也不同于网媒软新闻以读者体验为中心而忽视采访导向性,而是需要为纸媒受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且覆盖时政、经济、教育、健康、娱乐等多个层面。纸媒同样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媒体融合下纸媒更应该做到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突出自身亲和力,从而体现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四、媒体融合下的新闻写作

(一)写作风格

1.长短皆宜

新媒体的新闻创造形式与传统媒体新闻写作有着明显不同,网络新闻倾向于利用浅显的语言描述新闻事件,整体篇幅较短,多段、短句,很少出现长篇大论的新闻稿件,新媒体稿件层次更加丰富,从而使信息受众在更多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内容。而传统纸媒则以完整、深刻的新闻写作方式为主,而且新闻影响力较大,篇幅较长。客观来讲,新闻受众并非一味排斥篇幅较长的新闻稿,只要稿件质量好,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就会受到读者欢迎。但是在快餐式的新闻传播中,新闻深度已经被严重忽视,而作为传统纸媒新闻创作者,则需要在新闻事件中充分发掘其深度价值,在新闻写作上灵活掌握篇幅长短,既能适应网络新闻简洁明了的忒单,同时也能够适应移动阅读,为读者营造更良好的新闻阅读体验。

2.轻松活泼

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特点在于网络语言的应用。网络语言新颖、特别,而且简洁上口,很有人情味和个性化特点,因此更具传播亲和力。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纸媒也要有借鉴的学习网络新闻写作特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增加新闻创造的趣味性和亲民性,如《人民日报》就曾在头条标题中引用“给力”这一网络语言,这就是具有典型性的有益尝试。轻松活泼的创作风格能够使纸媒新闻的传播价值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加其社会影响力。

(二)写作技巧

1.重视改写能力

相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发布平台上可能呈现出不同风格,这就需要纸媒记者在新闻创作中根据终端受众特点进行新闻创作,从而将新闻改写成短信息、简讯、弹窗信息、一句话热点、新闻综述、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从而提高不同媒介之间的适用性,这就对纸媒记者的新闻改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多数情况下,纸媒内容转移到网络媒体中需要改短篇幅,同时还要关注新闻标题创作,力求标题简洁有趣,亮点突出,能够吸引受众主动点击,注重新闻导读写作,从而起到阅读引导作用。

2.表达准确,言简意赅

信息爆炸时代,公众会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无措,很难寻求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数量、新闻类型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树立鲜明的精品意识,保证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重新闻写作技巧和表达技巧,突出文字的感染力。在写作上要精益求精,保持字斟句酌的良好创作态度。同时还要积极引入新媒介传播因素,如在新闻写作中增加视频、图片、音频等元素,以增加新闻的可视化元素,优化信息传播效果。

(三)从纵深角度增加网络技术应用范围

新闻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传播,因此纸媒要进一步丰富信息传播形式,在新闻写作中充分关注受众需求,以此建立新闻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提高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纸媒的社会亲和力。如通过纸媒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写作,则调整写作风格为“微信模式”,如果在微博发文,则需要与“微博风”相适应,这样的新闻创作模式不但能够提高记者的新闻写作水平,同时更有利于增加信息传播效率,推助纸媒社会地位的稳步提高。

五、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生存与发展受了严重威胁,但是挑战历来与机遇并存,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纸媒更要从中寻求发展突破口,通过信息、平台、传播渠道等多重因素的融合,积极创新纸媒采访和写作模式,实现媒体资源的有益互补。通过采访与写作技巧的优化,有利于深度发掘媒体融合的发展契机,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信息报道的系统性、权威性、连续性,为纸媒发展创新注入新活力,助力纸媒突破困境,拓展更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曲哲.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体融合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7(07).

[2]刘春柏.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新闻传播,2016(01).

[3]池生云.试论媒体融合中人的思维变革与能力提升[J].中国报业,2016(04).

[4]俞锋,徐摇萍.媒体融合发展亟待法治护航[J].中国出版,2015(06).

[5]张国良.媒体融合需走出几个认识误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02).

猜你喜欢

受众融合信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