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2017-03-28严春生
文/严春生
作为政府的耳目喉舌,新闻记者需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理解人、关注人、维护人的重要职责,作为新闻记者,要把握好自身的人文意识,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物命运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所写的新闻才能够被社会大众所关注,被大众所理解,收获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一、对电视记者人文精神的反思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视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媒介,媒体开始从传统的记者编辑转化为大众传播,并呈现出大众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利用手机来拍摄新闻事件,将其传给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部分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过多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元素,刻意用故事化的报道来博取受众眼球,或者过多报道这个社会的阴暗面,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风险。随着电视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其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电视记者的人文精神,是新闻界关注的热点。
此外,目前的电视媒体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观众有了越来越强的表达意识和参与意识,传统“你传我受”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受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这一背景下,新闻记者必须要重新定位新闻的表达方式,利用电话采访、微信、微博的交流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也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在表达方面渗透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电视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
在社会娱乐化和风险问题频发的条件下,电视记者的表达必须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构建,以为人本,建设社会群体家园,对于电视记者而言,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一)尊重事实,客观报道
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性,要呈现出真实的新闻,必须要做到客观平衡的报道,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需要体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上,用公正、客观的角度来报道新闻,在采访前,不需要预设立场,要用数据和事实来说话,不做批判者,更不能引导被访者来回答问题,只要客观的陈述事实,提出疑问即可。电视记者在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不管受访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关系如何,都要考虑到他们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其实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弱势群体,记者不能单纯为了获取新闻线索而不顾受访者的感受,要对他们保有同情、关怀。采访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天职,在采访中,需要尊重每一个采访对象,用求教、和蔼的语气来面对采访对象,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认真回答问题。
(二)笔触至情,关注民生
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百姓生活的底层,以此来体验民生疾苦,倾听百姓的心声和想法,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善意关爱,也不是同情和眼泪。在选择报道内容、编写稿件时,要展现出更多的品质、精神、理想、信念和尊严,展现出底层民众的苦与乐、悲与喜,弘扬他们的美好品质。
(三)杜绝炒作,挖掘内涵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捷的信息传递使世界变得更小,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失去了时效性的先机。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进行新闻策划的时候,电视新闻要尊重新闻事实,有创意地进行新闻内容的策划和设计,绝不能偏离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断对新闻事件进行炒作。没有事实依据的新闻最终会被受众所厌弃,失去广大受众的信任和支持,电视新闻就无法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占据更为广阔的市场份额,更不用说具有核心的市场竞争力了。因此炒作行为虽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电视媒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其实质是一种短视行为,最终会自食恶果,无法在市场站稳脚跟。
此外,电视记者进行采访时,必然会涉及到受访者的隐私,对这些隐私该如何进行报道,使观众既能获得“知情权”也能维护受访者的权利,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单纯为了利益而丧失职业道德。
三、结语
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公众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从新闻传播事业来开,突出人文关怀,可以发挥出人的主体地位,关心人的多样发展。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新闻工作者只有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中心地位,才能被受众认可,才能得到受众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1]熊江.浅谈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体现”[J].中国报业,2012(04).
[2]范以锦,杨凡.重大灾害报道应传递人文关怀——以日本传媒在地震灾害中的表现为例[J].记者摇篮,2011(03).
[3]杜宇,吴栋梁,周朝森.以抢险的精神与速度抢出新闻——《温州日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报道速写[J].中国记者,2011(08).
[4]缪磊,卢俊敏.快速反应:全媒体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来自《温州都市报》快速反应部的现场报道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