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评价标准浅谈
2017-03-28杨红
文/杨红
中国新闻奖是当前全国电视新闻行业中标杆,其可以对电视新闻行业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使新闻评奖的实施了较大的改革,所以,本文的阐述重点为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电视新闻评价及相关标准[1]。
一、中国电视新闻评价标准的演变与发展
电视新闻从最初开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其所制作出来的电视新闻作品在质量方面就存在有较多的评价问题。在新闻进行传播以及实践的过程中,电视新闻传播机构一般是通过节目具体的评估、日常新闻管理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评判新闻作品的质量的高低。而对于各式各样的新闻作品进行评选活动,确切地来说更是一种对新闻作品质量高低的集结评优活动,尤其是具有相对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国家级新闻奖,它们所制定的新闻评奖标准也会在宏观层面指导着电视新闻日常的生产与传播。
二、电视新闻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电视媒介特色相对薄弱
电视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均源自报纸、广播以及通讯社等机构,因此其根本就不能产生有比较强烈的电视媒介自身特色。在全国“好新闻”前三届的评选活动中,电视新闻、报纸、通讯社所制作的新闻作品共同参与全国“好新闻”的评选,在这个时期当中电视新闻作品未能够作为单独的一类进行评比,并且后来的”好新闻”评选活动中,其与广播被归为一类,依旧未能设立属于自身的电视新闻奖,而且依然未能够制订出具有强烈电视媒介特色的电视新闻评奖标准。1990年我国新闻行业进行设立了中国新闻奖,但是这个新出的新闻奖并有制定新的评奖标准,其评选的方法还是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了之前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新闻作品评选方法[2]。直至现在,中国新闻奖依旧没有制定出属于具有自己特色的电视新闻作品评奖标准以及办法。当前在中国新闻奖针对于进行评选电视新闻作品的相关的评价标准制作比较粗疏、不完整,未能够制定出显著凸显电视视听媒介特色的电视新闻评价标准[3]。而根据查阅经过有关于第24届经过修订以及完善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可知中国新闻奖在对电视新闻的作品进行评选的过程中,其对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质量要求很低,可以具体凸显出电视媒介强烈的特色的画面镜头,如在“得当、流畅”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就表现得语焉不详,内容并不是很明确。而中国新闻奖在网络新闻评论方面则是明确要求要具体突出“网络的专属特色”,对于报纸新闻版面的要则是“需要有特色,利于读者的阅读”以及对于新闻摄影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现场抓拍”,这些新闻媒体的媒介特色均要比电视明显一些。
(二)电视元素比较笼统粗放
电视新闻制作属于生产是一个复杂系数比较高的生产过程,其制作的过程会涉及有多个方面的生产顺序以及实施步骤,前期的新闻采访和拍摄的每一个实施步骤以及新闻作品后期制作播控的需要具体落实的工序,这些制作工序均会对电视新闻作品当中的文字表现、图像清晰度、声音的辨别度、画面字幕以此及图表等各种不一致的构成元素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对其各有不一致的标准与要求。当前所制定有的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评价标准大多数没有涉及到电视新闻作品制作的各种不同工作种类以及制作工序的具体标准,电视新闻评选标准尚未制定出比较明确的细则,现有的标准还是相对比较粗疏的,这些因素进而导致了在进行新闻评奖的评选过程中不能精准地对新闻作品实施比较精准的评价,这就致使了所评选出来的新闻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也不可以全面仔细地对电视新闻参评的作品进行评判。由2016年进行公布的《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中已经实施修改过的相关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仍然是大部分继承了过去前几届新闻作品评选的评价标准,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如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现象的新闻作品以及主持人、记者表述失误的音视频作品,均不能获取一等奖。但是这些新出的电视新闻作品的评选标准仍存在笼统这一问题,并没有针对于电视新闻业务相关细则的明确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中国新闻奖评委必须要花费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这一轮轮的无记名投票上,并且只能够凭借脑海中较为深刻的印象或是标题进行投票从而表决获奖作品。这样的做法对于新闻职业来说是不尊重的。
(三)长期忽视电视新闻艺术审美
电视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其具体包括将空间、时间、听觉、视觉、表现、再现、表演、造型等各种艺术的特征,并且将这些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兼备有绘画、文学以及音乐等艺术之长,从而使其更具备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及独特的审美。电视新闻通过利用声音、画面、文字、字幕以及产特技等符号组构新闻内容从而进行传播,相较于报纸、广播等媒体制作的新闻作品,电视新闻可以通过利用多种的艺术手段进行强化新闻作品的审美表现力,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作精品水准的环节,而难度也随之相应提升。中国新闻奖属于国家级新闻奖,其历经了多年的演变以及积淀,参与评选的电视新闻作品若是能够取得中国新闻奖,不仅仅是指它们所进行传播的新闻内容,并且从文本表现来看,电视新闻作品也可以当做是艺术精品以及经典,其所呈现的语言美、音韵美、画面美以及意境美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审美特质也必须要有所体现,而就以现阶段的数字采编技术先进水平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新闻作品的精美化目标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及可能。中国新闻奖是国家级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评选活动,其必须要有较高的电视艺术水准以及审美特色,进行评价电视新闻的艺术美的时候也应该要有科学规范的评判标准。中国新闻奖经过反反复复地修改《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国新闻奖评选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当中几乎是没有具体描述电视新闻审美艺术具体的要求,严重忽视了对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在加上当前电视新闻评选标准不够全面,导致了中国新闻奖对电视新闻作品的评判还停留在前后表述不一致、标点符号错误以及文字差错等比较差的水准,还尚未达到从艺术审美层次上来评价电视新闻的优劣。
三、媒体融合时代中国电视新闻演进的方向
在当前这个媒体融合时代的背景之下,由中共中央进行颁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进而成立了“媒体融合专项工程”,处于国家级的各个主流媒体纷纷踊跃进行尝试媒体融合,例如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中央电视台的视频终端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云采编平台等媒体,这些主流媒体均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另一片新的天地[4]。在媒体融合的道路当中,在进行评价电视新闻作品的时候也要符合媒体融合的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制作出能够和媒体融合相对应的新闻评价标准,勇于去突破过去常规的电视新闻评价的标准,并且电视新闻的评判标准更加不能再继续沿用报纸、广播等这些类型媒介的新闻标准。同时,国家级新闻评奖在进行评选新闻作品的过程中更应摒弃掉电视新闻是“文化快餐”的这一个陈旧的观念,从可以站在宏观思维的视角上进行创建“大视频”的思维,进而可以对电视新闻评价当中具有的每一个的相关指标进行量化,进而增大对媒体融合的考核的分量,最终能够引导电视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树立好的示范,真正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新闻生产、传播的全过程,为受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电视新闻。此外,近几年来,凡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多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有密切的关系,如《观点致胜》、《有话直说》、《焦点访谈》等等,因此,为了促进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新闻内容必须基于群众基础,符合群众的“口味”。与此同时,从传播媒介方面分析,传统媒体应在保持自己特色的情况下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创新自己,例如在《东方早报》中所创办的澎湃新闻,新华社及人民日报等开通的微信、微博客户端及官方平台等,这些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不仅拓展了新闻内容的质量与深度,还提高了新闻阅读量与新闻评价量,从而有助于获取理想的新闻传播效果。
[1]刘伟光.接地气正能量——第2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通讯获奖作品点评[J].传媒,2015(12):14.
[2]陈佳.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获奖作品分析[J].新闻世界,2014(8):246.
[3]童兵.试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0.
[4]黄月琴.作为象征资源的普利策新闻奖:网络“凝视”与话语实践[J].现代传播,201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