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记者要带着感情走基层

2017-03-28陈莉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工作者群众

文/陈莉

“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这是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的版头语,应该说,这也是衡量一名新闻记者良知的标尺、责任心的杠杆,因为新闻记者只有带着感情走基层,才不会让这“走”走了形式。

作为地市级广播电视台,与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相比,应该说离基层更近,跟群众更好沟通。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广播电视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一方面,是因为工作时间长,思想上有了惰性,所以图省事,习惯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访;另一方面,是经验主义在“作祟”,依据长期采访“经验”模式,给被采访对象写好几句话,然后让被采访对象照着说一说、念一念,这样就算是采访录音了。但是试想,这样的采访是被采访者的心声吗?这样写出的稿件能有血有肉吗?这样的采访能画龙点睛、突出主题吗?

其实,现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存在一些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他们泡在会上听新闻、点击鼠标摘新闻、坐等通信员报新闻......这样的记者做出的新闻只能是不痛不痒、不好但也说不出有多坏。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单说其是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文风守旧只是其中一方面,因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已经是严重地丢弃了群众观点、放弃了群众立场、脱离了群众路线,遗失了基层这个最大的新闻源,忽略了群众这个最重要的新闻主体,也割断了新闻工作者与群众的情感联系。

从根本上说,新闻工作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本质上新闻工作也是群众工作。《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制定了六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体现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以深厚感情对待人民群众,以高度自觉服务人民群众,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也是新闻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每一名记者都应该时刻怀着对党的一片赤诚,时刻怀着对人民的满腔真情。

首先,要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的感情深入基层,这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最重要的保证。我们的新闻报道既要充分体现党的纲领、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又要来自实际、来自群众并真实可信,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新闻写作。

其次,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带着这种感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呼声,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深入采访了失地农民做起了水果摊主的刘广善、下岗工人改行开始当猪倌的杨占兵、公务员支书刘晓江的绿色情怀、妇女主任刘秋肉带头养鸡致富、李三玲放弃服装生意回村与丈夫一起种植蔬菜大棚的酸甜苦辣......采访中,我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并力求通过我的报道,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境,更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也认识他们。无论是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幸福,还是能从技术或者是政策、环境、资金方面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从而让我们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

最后,作为一名实事求是的新闻工作者,要带着对行业的热爱之情深入到基层当中。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如果一个新闻记者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又怎会心甘情愿深入到基层当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新闻采集和整理工作非常辛苦,走基层更加辛苦,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挖掘有价值的新闻,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都是新闻采集的途中奔波,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如果新闻记住没有对新闻这个行业,对自己岗位的热爱之情,是很难一直坚持下去,也很难每天在工作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和时间。

怎样才能带着对自己岗位的热爱之情全身心投入到新闻工作当中。我认为,第一,新闻记者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在工作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到,党和政府之所以一直大力倡导要走基层,并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具有正本清源的深远意义和激浊扬清的现实意义。新闻记者在走基层的时候,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普通的实践经历,尤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这个新的媒体格局对于话语权的挑战越来越大。新闻记者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就是政府和党的喉舌,所以在走基层的时候,新闻记者要有鉴定的信心,同时要以忠诚的态度去努力践行时代的使命和宗旨。第二,新闻记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追求,这是新闻记者走基层必须要具备的两个基本素质,也是新闻记者在基层飞扬的两个双翼,片刻不能离身。新闻讲究的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尤其是真实性,一篇缺乏真实性的新闻毫无价值可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新闻舆论处在前沿,新闻记者只有带着对行业的热爱之情才能才能在走基层的过程中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过程中更要注重解决“为什么人”、“做什么人”的责任定位问题。如果新闻记者缺乏这种责任,新闻媒体凝聚力量以及同一思想的作用就无法有效发挥出来。新闻记者也就无法成为党和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更无法承担推进国家事业和党的事业发展的使命。作为一个敬业的新闻记者,必须要带有对新闻行业的热爱之情,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带上这种责任深入到基层当中,将反映人民心声和党的主张有效统一起来,将通达社情民意与坚持正确导向统一起来,从而推动国家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新闻记者要带着问题思考深入到基层当中[1]。新闻记者走基层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带着问题思考走基层能够让新闻记者采集到的新闻更有价值,更有深度。基层中包含丰富的新闻内容,比如复杂的政策运行、最新鲜的探索以及最壮阔的变革等,这些都是新闻记者需要思考和挖掘的新闻素材。新闻记者在走基层的时候,要带着感情进行思考,点到探索的“穴”,把准政策的“脉”,踩到变革的“实处”,真正做到位百姓解愁,为政府分忧[2]。

持之以恒的信心、高度的责任心和追求、带着问题思考深入到基层当中,这是新闻记者热爱新闻工作的最基本表现。新闻记者在走基层的时候要带上这节点,将自己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之情有效渗透到新闻工作当中[3]。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走基层,就是要真正沉下身子,迈开双脚,零距离接触群众,感受他们喜怒哀乐,用老百姓的话去写新闻报道,只有这样采写的新闻稿件才能有可读性,只有层出不穷的具有可读性的作品,才能产生积极而有效的舆论影响力[4]。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新时期,新任务,要求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要从更加合理的角度“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深入到基层一线,采访最鲜活的新闻;就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报道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在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尤其是宏观真实、历史真实,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5]。

[1]缪春云.浅析行业报记者的职业素养——以贵州公安宣传战线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13).

[2]张葵华,叶平.浅谈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变迁[J].传媒,2017(06).

[3]张国.记者最需要装备的是自己的大脑[J].青年记者,2017(09).

[4]王云,徐蕾.“融媒体”时代记者素养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5]刘兆涵.传统记者融入“全媒体时代”道路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7(14).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工作者群众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多让群众咧嘴笑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