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2017-03-28艾红玲
艾红玲
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艾红玲
明代岭南著名学者及教育家黄佐先生非常重视蒙学教育,要求儿童必须入社学接受教育,对授课教师选拔非常慎重,还亲自编撰小学教材。黄佐将涵养童蒙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礼”始终贯穿蒙学教育之中,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来行教。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存在价值,比如:要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从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做起,根据儿童的特点和个性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等。
黄佐 蒙学 教育思想 文化传承
少儿启蒙教育称之为蒙学,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儿童的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甚大,“蒙以养正,圣功也”[1],蒙学作为教育之基础,奠定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和根基。正因为蒙学教育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很多学者都非常重视蒙学教育。明代岭南著名学者及教育家黄佐先生,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尤其是重视童蒙教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遗憾的是当前对于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关注的学者很少。事实上,黄佐对明代蒙学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不仅亲自制定相关教育政策,编纂童蒙教材,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并且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青少年的教育来说,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黄佐重视蒙学教育
明代童蒙教育主要是由社学来承担的,黄佐对社学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童蒙阶段的教育将影响到整个人的一生。因此,从社学的建设规划到老师的遴选以及教材编撰等,黄佐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为蒙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设立社学,用法律手段约束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
明代社学是小学教育机构之一,早在洪武八年(1375年),太祖朱元璋就要求各地官员要在乡村创办社学,使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明代社学主要由各级地方官员兴办,但是受到办学经费或其他因素的制约,有些地方的社学不一定能够开办或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黄佐为了让适龄儿童都能够按时接受教育,主张用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各地设立社学,并约束适龄儿童入校接受教育。黄佐编撰的《泰泉乡礼》一书中的卷三为“乡校”,其中就对社学教育作了详尽的安排。黄佐对社学的设立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一定的要求,如果做不到,按律治罪,“凡在城四隅大馆统各社学,以施乡校之教……凡在城坊厢、在乡屯堡,每一社立一社学,俱设于闾巷民居聚处,不必拘定道里,须择宽大地基建之。其制:前为大门,大门之左为东塾,右为西塾,中为馆堂,后为寝。环之以垣。已经拆毁淫祠寺观改建者,约正丈量界至,画图送官。若有名无实,有司查出治罪。”[2]并且要求八岁至十四岁的孩童都要送入社学就读,如果父母兄长不把适龄孩童送入社学学习,将会受到惩罚,“子弟年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约正、约副书为一籍。父兄纵容不肯送学者有罚。有司每考送儒学肄业,非由社学者不与……先年十一月,约正、约副沿门选择俊秀子弟,其有残疾及猥劣者勿强。多则百余名,少则三四十名。俱序其年齿、住居、父兄、籍贯、以某为户,书为一籍。惟娼优隶卒之家不与。若纵容骄惰、不肯送学者,罚之,书于过籍。”[3]用强制性的手段,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罚。可见,黄佐认为童蒙教育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孩童按时到社学接受教育。
(二)对授课教师选拔非常慎重,对教读有特别要求,当然也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黄佐对社学教师的人选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是德才兼备之人,才有资格做教师。“众共推择学行兼备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选,以为教读。”[4]“除在城大馆外,俱用儒士,不许罢闲吏役及非儒流出身之官,或丁忧生员及因行止有亏黜退者。其四方流寓于此者,踪迹无常,恐或梗化,尤当精择。”[5]“教读任一乡风化,与约正等公选于众,推年高有德者,每里一人,类送在城四隅大馆,转闻有司,点作该图乡老,使专一在乡听讼管仓。”[6]城大馆的教读资格较之于各乡社学的教读要求更为严格些,“凡在城四隅社学,视各乡校为重,宜延聘致仕教官及监生、生员,学行尤著者以为教读,每隅各一人。”[7]教育能否成功与教师的德行和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黄佐在选拔教读时,严格把握选人的标准,把教读的人品和学识修养作为判别是否具有教读资格的依据,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
对于当选的具有教读资格的老师,黄佐也给予了充分尊重,严格按照古代的一套学礼仪式了来举行开学礼、束脩礼,“约正率钱具礼,于正月望后择日开学。预期,遣人赍书聘之。届期,乃躬迎之。约正率钱,凡有子弟愿入学者,人各不过五十文,多则纱一疋,侑以羊酒,少则布一疋,侑以鹅酒。书式曰:‘乡侍生某姓名顿首启硕德某先生道丈执事:侧闻先生学行纯懿,里闬钦仰之日久矣。古者士大夫居乡则推尊以为父师,子弟从之游,而孝弟忠信之俗兴焉。兹某择某月日,敢以乡校教事见屈。盖欲一乡童蒙观感,弗纳于邪,启其聪明,养之以正,他日成人,克遵名教,是大有造于某也。倘不遐弃,则某荣幸之至。敬因执事者以闻。某年月日,某再拜启。’择子弟能供事者赍赴其家,再拜敬请。教读固辞。复再拜以请。俟诺,乃复命……届期,约正会各父兄躬诣其家,再拜迎之。退,乃各盛服候于社学门外,诸生候而前至门,让主人入而右,教读入而左。至阶,让主人升自东阶,教读升自西阶。至堂,让主人东向,教读西向,行再拜礼。师席南向。主人各前布席。席定,诸生行四拜礼,以次献茶具饭。毕,辞而退,就馆,入便室。若有司备礼延聘在城大馆,亦令附近乡约约正帅各父兄主其事。”[8]这是一套完整的开学及送束脩之礼,是尊师重道的一种体现。同时,对于那些工作优秀成绩突出的教读,会有一定的奖励,比如免除差役等,“有司核实,乃延见,赐坐啜茶而旌赏之,免其杂泛差役。”[9]当然,对那些有不良言行的教读,也要有一定的惩罚,“其有好为异论、鼓众非毁礼义、不率教之人,亦以姓名闻于有司,有司严惩治之。 ”[1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佐不论是对在社学中任教的教读身份的严格要求,还是对教读充分的尊重,以及对教读采取的奖惩措施,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黄佐认为童蒙教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从中也反映出来黄佐对蒙学教育特别重视。
(三)亲自编撰小学教材《小学古训》
黄佐对童蒙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他亲自编写小学教材。当时因为缺乏适合童蒙教育的教材,所以,黄佐特意根据孩童的特性,亲自编撰了《小学古训》作为小学教材。当时通用的教材是朱熹的《小学》,这本教材内容丰富,“凡数十万言,教人之道备矣,后学所当尊信终身诵之者也。”[11]虽然朱子《小学》已经具备了教人之道,后学之人应当终身诵读尊信。但是,此书篇幅太大,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且有一定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文浩瀚,其指高远,师乡塾者,文义鲜知,句读莫辩,彼童孺者信口传诵,如嚼蜡齿木,滋味不知,果何所益?”[12]乡里师塾的教书先生对教材的内容也不十分了解,甚至断句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孩童能够理解内容了。然而,童蒙时期,心智未开,性格还没有形成,如果在此阶段,讲授一些茫然无知的内容,不能起到教育孩童的作用,正如黄佐在《小学古训》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童蒙之时,性浑听颛,言最易人,苟是先人之言汗漫而无稽,以端其趋乡哉。”[13]黄佐深感小学教材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黄佐编撰了《小学古训》一书。《小学古训》的特点是强调实用性,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非常符合童蒙的身心特点,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二、黄佐蒙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黄佐一生不仅重视童蒙教育,其蒙学教育思想也极具特色,概括起来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培养童蒙的道德修养;二是将“礼”贯穿于蒙学教育之中;三是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来施教。
(一)将涵养童蒙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从日常行为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黄佐认为对于孩童的教育来说,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应将涵养孩童的性情和培养孩童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首要任务。“社学之教,不专于念书、对句,务要教其爱亲、敬长、隆诗、亲友、习礼乐、养情性、守教法、禁游逸、远玩好、戒骄纵,如此教之,斯可变化气质,为大学之基本。今人空教子弟念书、对对,念得,对得,固是子弟聪明,但不知子弟性情,何如气质、何如事亲、何如交友、何如手不执洒扫之事,身不习趋事之劳,耳不闻正乐,目不见正礼,随子弟自家资质,做去多有率意,妄行习与性,成恶人同归者也。至于入大学之时,气习已深,不复自知其非,所以陷于一偏而不能有成者众矣。其间有能成者,亦资质之美而已。故圣人有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立学之后,不论文武贫富之家,皆一体遵依社学教条,毋得违悖。”[14]黄佐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相对于念书和对句等知识传授来说,孩童性情道德品格的培养更为重要。这一教育理念在黄佐自己编撰的教材《小学古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黄佐在《小学古训》自序中将这本教材内容表述为:“首之以威仪、动作之则,次之以居处、执事、饮食、衣服之宜,又次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皆以立教、敬身端其本也。知敬身则可与适道矣,故明人伦次之。人伦既明,斯可与语弟子之职,故入孝、出弟、谨行、信言、泛爱、亲仁又次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故学文又次之。学文则六艺可通,故以礼乐、射御、书数终焉。”[15]此内容即《小学古训》二十条,顺序为:威仪、动作、居处、执事、饮食、衣服;洒扫、应对、进退、明伦;入孝、出弟、谨行、信言、泛爱、亲仁;学文、礼乐、射御、书数。可见黄佐更注重对童蒙道德的涵养,而这些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从日常生活中养成的。
(二)“礼”贯穿蒙学教育的始终
“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黄佐的蒙学教育中始终贯穿着“礼”。黄佐《小学古训》的内容主要是提取《礼记》中《曲礼》《少仪》《内则》等篇的精华部分,编撰而成的。《礼记》中这三篇《曲礼》《少仪》《内则》都是讲生活中的礼仪法则,《小学古训》将《礼记》相关的篇章内容加以梳理,结合孩童的身心特点,形成了一套礼仪规范,例如第四条执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授立不跪,授坐不立。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寝则坐而将命,侍射则约矢,侍投则拥矢。胜则洗而以请,客亦如之,不角,不擢马。”[16]黄佐对学生日常行为也要求按照礼仪规范来行事,如在每天学习之前要行礼:“凡馆堂设云板,平旦,教读出就位,击云板三声。生入立两阶下,点洒扫,先以序入。其余轩舍,以役人代之。洒扫毕,复降阶立原位。观其执事恭谨者录之,怠忽者教而责之。次轮赞礼者二人,先升堂,正揖,分班立先生之前。唱:‘序立。’诸生以序两班升堂正立。唱:‘揖。’分班圜揖。就位。静声端立良久,以观德容。命执事者击云板命坐,以次序坐,务使从容严静。良久,命击云板,命十人一班,依齿序出就先生位前,正立,量其少长,以《小学古训》直白教之,使力行于身。”[17]在社学里,每天晚上要习礼仪,“凡复晚学,如仪。就位,良久,击云板,命习礼。每班十人,出先生位前,东西向立。东先出位,北面立,长东少西,揖,再拜,复位。西揖拜如仪。退。”[18]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直观清楚地讲清楚冠礼、昏礼、祭礼、射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投壶礼等各类礼典的仪程,社学里还将此类礼仪用彩色绘画在墙壁之上,用图示的形式教导学生,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泰泉乡礼》卷三乡校篇中还规定了在社学里,每逢朔望放假之时,都要行礼:“每月朔望,先一日晚,设先圣牌位香案。质明,教读帅诸生行礼。毕,乃放假。教以静坐……朔望拜先圣毕,彻神位。拜先生,分班相拜而退。是日放假。”[19]社学中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和演习礼仪作为教学内容,教导学生懂得礼仪的内涵,同时躬身践行礼仪,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童蒙的道德教育。
(三)因材施教
黄佐对童蒙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孩童的资质情况,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学生诵读,“如资性能记千字以上者,只读六七百字,不得尽其聪明。年小者,只教一二句而止,勿强其多记。”[20]对于算数的教学,也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授课,“年稍长者,教以九章算法。年小者,以四方上下、自一至十、或自甲至癸、或自子至亥等数授之。”[21]另外,对教材的选择也要考虑到童蒙年龄和理解能力,黄佐认为童蒙初学,不能使用难懂的教材,尽量选择浅显易懂的教材,所以黄佐以自编的 《小学古训》为主,“《小学古训》直白教之,使力行于身。如曰君子,便教之曰:能学成好人便为君子,不学成好人便为小人。如曰舒迟,便教之曰:一行一动,不须急遽轻佻,务要从容和缓。其温清定省之类,亦教之曰:汝果能如此,以礼待汝。不能如此,痛责不恕。他如职分所能知能行者,皆仿此。”[22]除了选用《小学古训》之外,对于年龄小的学生,“或用《孝经》《三字经》,不许先用《千字文》《百家姓》《幼学诗》《神童酒诗》《吏家文移》等书。以次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然后治经。句读少差,必一一正之。”[23]这样的选择是根据蒙童不同的心智发育阶段而设定的,符合蒙童身心接受能力阶段性特性。
另外,黄佐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三段教学论”①梁艳:《黄佐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思想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55页。,主张将社学课程分为早、中、晚三段时间教学,不同时间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孩童对知识的吸收和道德的养成。早学主要是“诵书,正句读”,午学主要教学内容为歌诗或书数,晚学则是温书习礼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习礼结束后,专门划出一段时间用来温书,要求孩童在晚学规定的时间内温习白天所学的知识,因为在社学里接受教育的学生均为八岁到十四岁的孩童,心智不太成熟,单凭学生个人的自觉性,很难完成温书的任务,所以,黄佐将温书列入到晚学的课程规划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孩童的年龄特征的。
三、黄佐蒙学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黄佐的蒙学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要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以“礼”化人,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根据儿童的特点和个性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等。
(一)重视道德教育
《易经·序卦》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24]由于儿童于事多暗昧,因此称之为童蒙,说明儿童还处在蒙昧无知状态。《易经·蒙卦》中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正”即培养良好的德行。对儿童的启蒙,从童蒙之时就必须进行教育,不能等到坏习惯养成了再去教育。青少年心智没有发育成熟,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环境变化比较快,相对来说也比较复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以及负面信息等扑面而来,对于青少年的诱惑和影响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需要说明的是,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可以说,整个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任。
(二)将“曲礼”引入蒙学的道德教育之中,从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做起
改变以往的道德教育的方式,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引导孩童正确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在生活细节中培养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很多道德品质,比如感恩、孝悌、诚信、勤俭、恭敬等,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而且这种道德教育是隐性的,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更容易为孩童所接受。
(三)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
对孩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和家长看中分数,追求升学率,拼命灌输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连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也排的满满的,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要根据孩童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老师、父母以及家庭成员的言行都极易被孩子模仿,老师的品行学识和父母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黄佐特别重视教师的人选,特意选拔有德行的人作为孩子的老师,同时也注重对父母的教导,尤其是对妇女的教育,黄佐还专门写了一本教育妇女的书《姆训》,黄佐深知大人的言行和处事方式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孩童道德的培养和身心健康成长。
[1][2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 20、95页
[2][3][4][5][6][7][8][9][10][14][17][18][19][20][21][22][23](明)黄佐:《泰泉乡礼》,《广州大典》《第十九辑·经部礼类》(第1册),广州出版社,2008年,第 825、825、825、826、829、815、825~826、815、815、830、827、828、828、827、827、827、827 页
[11][12][13][15][16](明)黄佐:《小学古训》,《广州大典》《第四辑·岭南遗书》(第 3册),广州出版社,2008 年,第 95、96、95、95、100 页
The Idea and Modern Meaning of Huang Zuo’s Children Education
Ai Hongling
Huang Zuo was a famous scholar and educator of South China in Ming Dynasty,who had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children education.He set up many schools,to where all the children were required to come for education.He selected the teachers strictly,and wrote the textbooks by himself.He thought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act specifications should be placed to the first place,and ceremony should be taught throughout the whole education,according to the children character.Today,Huang Zuo’s children educational thought is still useful:we shall focus the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ir daily actions,and take the effective method in teaching according as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provide a wel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the children.
Huang Zuo,children education,educational thought,culture inheritance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 510990
2015年广东省高校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黄佐礼学思想及教化实践研究”(批准号:2015WTSCX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