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建设的历史逻辑

2017-03-28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特色

刘 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建设的历史逻辑

刘 飞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新阶段的判断依据是客观的,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为前提。新阶段主要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开启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党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政党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执政党应该具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提升政党整合能力,坚持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坚持和合共生的政党交往观与合作共赢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阶段 党的建设 历史逻辑分析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支持党的事业发展,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是我们党的发展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变化等宏观层面作出新的认识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目标和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建设关系的历史演进

从源起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开辟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结果;从方法论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纲领和旗帜,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课题和要求,并成为检验党的建设成效的标准。

(一)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并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支撑

近代以来,中国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国门,震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海战使中国人认识到坚船利炮背后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在强烈的救亡图强愿望感召下,“政党救国论”逐渐孕育发展,以某种“主义”或“理想”挽救中国的命运几成共识。民国初年进行的多党政治实践最终走向失败,其根源在于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不敢发动群众。当学习西方的道路屡屡受挫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身也陷入困顿的时候,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在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社会主义”逐渐压倒其他各种“主义”,“五四运动”对社会主义的传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是由两种价值取向合成的,“一个是平等 (特别是经济平等),另一个是不以西方现存的社会为学习榜样。”[1]社会主义为国人青睐不仅符合当时的世界大势,而且与中国大同社会追求精神暗合。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建立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党从成立之初,就有以下特点: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是组织统一、纪律严明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是能够实事求是不断进行适应性变革以应对复杂艰巨任务的政党。以上特点决定了党在引领中国革命过程中,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具创新和修复能力。因此,党才能在逆境中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重新奋起,才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凝聚共识引领群众。毛泽东同导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建党经验,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并把建设这样一个党称为“伟大的工程”。正是在这一党建方针的指引下,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中一系列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引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党的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并作为宝贵经验和传统继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并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转变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这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充分发挥自身的先进性,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开启了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互动影响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一五”计划;经历了“大跃进”和1961年后的经济调整;直至“文化大革命”。“1949年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领导集体就稳定,也容易达成共识,促成中国发展的繁荣;反之则不然。”[3]党的民主集中制一旦受到破坏,就可能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纲领路线一旦不符合国情,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过程中经受了历练。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同志说:“回顾党的历史,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4]在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这次大会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针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以不同寻常的创新精神有效实现了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凸显了卓越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相适应,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了“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断深化。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判断表明党的建设对伟大事业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崭新论断,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彰显了党勇立时代潮头的自信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正是在探索道路的实践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的成熟必须以道路和理论探索为基础,这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文化自信一定离不开以道路、理论和制度为基础的共识。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党在实践中创立了这一逻辑链。正是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判断才表现得水到渠成。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不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以党的建设保障这一优势,变得更加重要。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就是指党的十八大,“新的发展阶段”就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时期。新阶段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阶段之“新”的特征是什么?需要我们做出回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判断依据是客观的

“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不是简单的时间节点,不是单纯的主观判断,而是具有深刻的客观依据。新阶段的形成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四个全面”深入展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7·26”讲话中用了两个“加强”、七个“坚定不移”来表述,涵盖党的领导、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意识形态、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等九个方面。成就是进入新阶段的基础。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入新阶段是以这种“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前提的,是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结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主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直面现实中的问题。当然,我们提出和认识问题的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前提就是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7.26讲话中用了八个“更”字,人民对于教育、工作、收入、社保、医疗、居住、环境和文化都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新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转型问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这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1993年和弟弟邓垦的谈话:“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6]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多的是分配问题,是共享改革成果的问题,是增强人民的“获得感”问题。究其实质是现代社会转型问题,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之“新”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强起来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分别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站起来是从民族独立的角度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7]富起来是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主要是经济是否发展,物质财富是否丰富,建国初期我们采取了“赶超战略”,探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但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我们认识的局限性,富起来的过程并不顺利。直到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富起来才逐渐变成现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富起来”的目标才算是实现。强起来是一个综合指标,强起来首先需要“富起来”,而且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其标志就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人正走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途中,而党的十八大就是这样一个新的起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从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发表 《乌托邦》,社会主义迄今已有501年历史。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917年11月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前进道路。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美苏关系破裂使得世界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开始了冷战对抗的历史。伴随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宣告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世界形势因此发生重大转折,以至于有学者提出“历史的终结”。

但是,社会主义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命运,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8]选择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尝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低潮中起步的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的新境界,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西方“普世价值”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发生过两次民主化浪潮: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另一次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苏东剧变达到高潮。两次民主化都是依照西方民主标准改造政治制度,但是结果事与愿违,每一次民主化浪潮都伴随着回潮。“迄今为止,每一次回潮都给前一波民主化浪潮中实现了民主转型的部分国家带来灭顶之灾,”“对民主前景的预测不容乐观。”[9]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的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多呈现分裂动荡,鲜有成功案例。对上述现象的原因,韩裔英国经济学家张夏准做了总结,他认为这是富国爬上高枝后踢掉梯子的行为,是富国给发展中国家的陷阱,因为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自发秩序、减少国家干预等即便是发达国家最初也不是这样做的。[10]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困境、民主乱象、人权问题、民生困难等。相比较而言,中国道路却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冷战结束后,中国仅用了20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成就令世界瞩目,这是中国方案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方案能为世界贡献什么?首先,中国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不止“华盛顿共识”指示的“唯一正道”,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而且这个替代方案已经得到了检验,那就是中国方案。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也向世界表明了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符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盲目迷信照搬照抄别国制度的“飞来峰”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这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的谈话:“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11]我们从不向其他国家兜售制度和政策,相反,我们总是劝他们要走自己的路。这恰恰是“中国智慧”的生动体现。即便对于西方文明,中国也是兼容并蓄,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为我所用。“实践证明,注重发展与和谐相统一的中国道路具有鲜明优势,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中国道路因具有哲学基础且又蕴含‘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因而是对‘道路多样性’的一种文化性贡献。”[12]中国方案一定会对世界提供借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建设不是逻辑上的应然状态,而是政党能力的实然状态。作为执政党,应该围绕治国理政的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复杂局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相适应,必然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一)提高党的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当前,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时值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作为执政党能否谋篇布局,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用了三个“事关”来表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这一关键时刻,重申并进一步明确党的政治纲领,以此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就变得重要而迫切。善于在重要历史关头凝聚力量形成共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已近4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的利益格局和价值追求更加多样,这对于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首先需要战略思维能力,要提高战略定力,“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3]这也是战略思维中“原则性”的体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善于从政治高度研判形势。战略思维还要求 “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14]这反映了战略思维能力的系统性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思维要求具备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预案。战略思维强调原则,强调大局和长远,这就不可避免出现不一致甚至对立的目标,化解的方法之一就是创造性思维,以创新的方法协调不同目标的关系,在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过程中发挥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党的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蕴藏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之中。

(二)提高党的理论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

提高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时代是理论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时代需要与之相匹配能够解释这个时代的理论创新。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时代特征的生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这和党进行的伟大斗争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新阶段是伟大斗争的结果,同时对伟大斗争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进行伟大斗争才能推动伟大事业,才能实现伟大梦想,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政治保障。由“四个伟大”所规划的当代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伟大的理论来解释,来凝聚共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号召全党,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需要勇气,而勇气源于理论自信和责任担当。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是改革的先声,一切成功的改革无不是理论先行。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十年内乱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在思想理论方面造成极大混乱。“在‘两个凡是’的僵硬外壳下,要想彻底澄清‘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是是非非仍是很难的事情……因此,针对‘两个凡是’必须举起批判的武器。”[15]从1977年9月开始延续到1981年的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这次理论的交锋和探讨,就不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突破是建立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基础上的。今天,党领导人民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起点上,“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16],只有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进而积极有效地“改变世界”。

(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做到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四个全面”构成新时期伟大斗争的基本内容,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取得斗争胜利的政治保障。以改革为例,“当前的改革难度一点都不比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改革难度低。因为彼时的改革,主要是思想上的障碍,只要能够在思想上取得一定的共识,改革就能够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利益,”“当下的改革,除了仍然存在思想阻力外,既得利益因素已经成为阻挠改革前进的最大障碍。”[17]如何突破利益的藩篱,面临思想和制度一系列的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来自体制内,破除行政垄断、减少审批、约束公权,没有一点胆量和勇气是完不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在临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在深化,只有与之相匹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才能实现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应更加科学。管党治党的科学化要求遵循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借助党的建设的传统和经验,体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结合,突出党的建设的专业化水平。思路举措更加严密,就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出台了党内法规制定规范和制定计划,集中清理了部分党内法规,新修订了一批具有指导意义的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等。“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18]有效也就是管用,要善于抓牛鼻子,抓关键。制度规范不在多而在精准,如“八项规定”直指作风建设,立竿见影;制度不是表面文章,而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如“政治巡视”,真正发挥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作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到了向纵深发展的阶段,要深入基层,真正实现常态化、全覆盖。

(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为世界政党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生命力和战斗力以纲领路线的先进性为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引领社会进步;直面问题,探寻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生命力和战斗力以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保障,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四百多万个党组织近九千万党员,是党攻坚克难的组织保证,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通过思想建党把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灌输给广大党员干部,实现了科学意识形态和政治组织的一体化,从而使党孕育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生命力和战斗力依靠执政能力来提升,不断巩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为党的建设奠定了原则和框架,在此基础上的能力提升体现了执政意识的觉醒和治国理政境界的升华。生命力和战斗力依靠制度建设来巩固,制度建设的成熟体现了政党的成熟,制度自信才能催生政党自信和国家自信,才能进一步形成文化自信。

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目标的必然要求。1945年毛泽东同志和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对”提出的兴亡周期律,仍然是具有时代价值和警醒作用的命题。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实践来看,一些大党、老党,如苏共、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等都曾一度甚至永久失去执政地位,殷鉴不远。如何从执政走向长期执政,是党面临的新考验。从政党执政规律看,实现长期执政必须跨越 “腐败陷阱”、“能力退化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历史“陷阱”,尤其是引领社会转型的执政党更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在管党治党和现代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人认为,中国的经验不可复制,中国共产党具有特殊性。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仅仅在于她的特殊的、曲折的奋斗历程;党的执政道路固然具有中国特色,作为一个现代政党,其所作所为一定有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共性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可以为世界政党文明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其一,兼容并蓄的胸怀。马克思主义就是舶来品,却在中国生根发芽;学习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甚至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也是批判性吸收借鉴,坚持“拿来主义”。其二,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其三,提升政党整合能力。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坚持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的稳定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整合、利益整合作用。一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陷入混乱和动荡而难以自拔,主要是因为缺乏思想整合和利益整合,而缺乏思想整合和利益整合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19]其四,坚持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了达此目标,需要一个有为政府、责任政府,而不是西方话语中的“小政府、大社会”,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尤其具有启发性。其五,坚持和合共生的政党交往观与合作共赢观。在党际交往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政党行为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中 “推己及人”、“和合共生”、“天下为公”的理念和情怀,这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出一源。

[1]金观涛 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

[3]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7页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 公报 决议 决定》(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 公报 决议 决定》(下), 中国方正出版,2008年,第912页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64页

[7]《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343 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3页

[9](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 20 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页

[10](英)张夏准:《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严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 14、15 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3页

[12][19]韩庆祥 黄相怀:《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219页

[13]刘云山:《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时报》2017年5月31日

[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6页

[15]武国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

[17]高尚全:《新时期改革逻辑论》,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 326、327页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78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CPC According to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Liu Fei

The history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y about the building of the CPC.A major judgment has been made tha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development stage”in Xi Jinping’s speech On July 26.The judgment of new stage which has an objective criterion is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made since the 18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ational Congress.We start a new historic leap from becoming better-off to getting stronger in this stage with the focus on the problems of development.The building of the CPC has been more important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n ever before.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whole Party should make continuous efforts for vigorous vitality and strong fighting force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stricter governance of the Party.The CPC will insist on the road of govern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it more perfect than before in order to provide Chinese wisdom for party civilization:the governing party should have the broad mind,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improve the party’s ability of integration,insis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governance,adhere to both the viewpoint of maintain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different parties and the one of win-win cooper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stage,party building,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山东济南 250103

猜你喜欢

特色
幼儿园的特色课
一座文化特色馆点亮一个村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