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探析

2017-03-28连育青

财务与金融 2017年4期
关键词:信贷商业银行绿色

连育青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探析

连育青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全社会对于绿色信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论文从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绿色信贷的难点入手,提出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完善信贷准入退出制度、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实施环境风险监测、完善信贷风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低碳绿色银行。

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加快发展 绿色信贷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以结构调整为手段提高供给质量,当前,“绿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和深化,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主抓手,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也使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推动化解产能过剩,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兼并重组,有效防控了环境与社会风险,保障信贷业务稳健发展具有最大的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绿色信贷的难点

绿色信贷制度是鼓励信贷资金向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的企业和项目投放,从长远来看可以实现银行、企业、国家、社会间共赢。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都高度重视绿色信贷的发展,绿色信贷相关法规和制度,从无到有、日臻完善;商业银行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签订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设立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等,为推动绿色信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发展绿色信贷尚处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在推动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如下:

1、增量贷款投放难。当前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交易结构层出不穷,成为我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商业银行应理应加大信贷营销;但是由于新兴绿色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导致其投资周期长、预期效益不太理想,且大多科技含量较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稳定的现金流和抵押担保,难以达到银行的授信准入标准;而商业银行习惯以用传统授信管理模式对接新企业,产品单一、门槛较高、流程繁琐,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新兴绿色产业信贷资金投放难。此外,各级政府对商业银行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风险分担和补偿等配套激励政策,导致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内生动力不足。

2、存量贷款盘活难。商业银行长期受传统产业结构的制约,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高碳型”公司贷款结构。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企业普遍经营更加困难,应收账款及存货不断上升,沉淀资金越来越多,信贷需求较之以往更大,同时,这一类企业在许多省份属于支柱骨干型产业,亟需下大力气进行绿色低碳技改转型升级,是要“釜底抽薪”,还是要“雪中送炭”?银行面临两难选择,迫切需要绿色信贷产品对接,而我国绿色信贷业务产品单一,附加值低,对于市场交易、项目咨询等相关金融服务产品更少,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服务需求。

3、环保信息共享难。商业银行把环保达标、节能低碳作为绿色信贷的准入条件,充分享有企业这方面的信息是保证授信审批决策科学正确的基本前提。虽然我国已将环保节能减排指标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但对于具体企业和项目而言,绿色信贷的节能减排效益分析有难度,如不少企业和项目的环评报告中没有相关环保方面的数据,也无法直接或者通过计算获取其节能减排相关数据。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实时有效地实现环保信息资源共享,而且企业的这方面相关信息也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银监部门按半年频度从环保机构获取环境违法违规整改不达标的相关企业名单后发送至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披露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拓展。

4、实物抵押融资难。在深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结构正在深刻调整,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实施“去硬取软”、“转硬为轻”,侧重于软件、研发等无形资产投资,如知识产权、技术等无形资产占比大幅提高,依据现有信贷政策难以准入。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找不到担保,贷款可得性更低。尽管近两年绿色信贷方面贷款增加较多,但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新增绿色信贷数量在年度贷款增量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绿色现代服务业也同样存在押品问题,这对于偏好以实物抵押为重点的信贷业务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有些银行采用信用贷款,导致经济资本占用过高,也影响了基层行贷款积极性。

5、信贷风险防控难。从金融监管看,其绿色信贷的目标主要是限制“两高一剩”企业信贷投放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尚未建立监管后评价体系,容易助长短期化行为;从商业银行看,绿色信贷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对本质理解不深、研究不透,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绿色信贷管理上,简单复制传统信贷那一套做法,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的特殊性及差异性,一套完善的包括信贷产品、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风险防控在内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绿色信贷需要既懂环保政策和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缺少从专业技术角度对绿色信贷业务进行评估和风险识别、量化分析的相关人员等,各种因素的交叉影响将考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防控能力。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要加快发展绿色信贷,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低碳绿色银行,其主要措施如下:

1、培育绿色信贷文化。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发展的方向,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要牢固树立产业政策标准和环保政策标准的“双标准”意识,从战略层面重视环保与信贷协调发展,通过“自上而下”和“由内及外”的宣传引导,进一步明确绿色信贷在信贷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明确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绿色信贷市场需求等内外部情况,制订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信贷发展战略,以绿色信贷经营管理理念来统率信贷资源配置、业务发展和信贷管理,将绿色信贷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到银行信贷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通过对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关行业绿色信贷政策,着眼于预测企业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其未来的经营发展及风险演变趋势,避免贷款时为效益的增长点,而未来两三年却变为信贷风险的爆发点,推动过剩产业绿色转型,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信贷文化。

2、完善绿色信贷制度。第一、完善行业信贷进退制度,对涉及大气、土壤、水等环境污染的相关行业,要明确有关环保准入标准,不仅要落实现行国家政策和标准,还要根据各个行业具体情况适当提高环保门槛,适应环保标准逐渐从严的趋势。实施产能过剩行业表内外统一的限额管理办法,通过行业系统刚性控制,推动过剩产能“消化、兼并、转移、淘汰”,积极支持优质企业在技术改造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促进低端落后产能逐步向节能环保、高端绿色产能转变,以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第二,完善区域信贷进退制度。要围绕相关绿色信贷政策,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区域绿色信贷发展的办法,以园区循环式发展等为重点,加大对节能环保、低碳高端制造业的绿色信贷支持,助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完善客户准入退出制度。根据行业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核心技术指标,作为项目选择和客户准入的重要依据;加强客户准入分类名单动态管理,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积极支持“新兴市场与优质客户”,以高端装备制造和“一路一带”等制造业企业以及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的优质客户作为绿色信贷营销的重点;对产能过剩企业的要谨慎进入,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技改升级、节能减排及兼并重组等业务的同时,严格控制低端落后产能融资风险。第四,完善绿色信贷的业务操作流程。针对“两高一剩”行业和低端制造业业,需在信贷调查、评估、审查、审批及贷后管理流程中,补充环境风险评估、识别、审核等方面的尽职要求,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因素纳入到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上,从而确保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第五,创新信贷管理工具。通过运用RAROC、EVA、利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工具,对产能过剩相关行业融资设定更高的经济资本占用权重,对具体债项设置更高的RAROC阈值,引导新增贷款向收益高、风险低的优质绿色客户和产品倾斜,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评估、企业评级、产品与服务定价等,促进绿色信贷业务的持续有效开展。

3、创新绿色信贷产品。针对目前我国“两高一剩”企业的现状,探索设计新的融资模式、积极研发和推广出利于企业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新技术应用及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产品,为绿色优质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首先,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节能减排或传统产业绿色改造项目,除项目融资外,可积极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节能环保设备买方信贷、绿色融资租赁等绿色信贷产品。对于供应链融资,积极研究拓展订单融资、保理等绿色供应链产品,特别是对钢铁、水泥、造船等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主导的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以“信贷+投行+其他金融资产服务”模式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组合,支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通过并购重组、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海外转移产能。其次,对优质绿色信贷客户,过发行企业债、中票、短融、股份增发、股权转让和采用企业未来收益权或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模式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探索碳收益支持票据、绿色产业债务融资工具、碳项目收益债等新型投行类产品创新,优化融资结构。第三,可根据节能环保特殊的客户群体和市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如为专门的节能服务商或环境服务商开发专项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和合同环境服务融资产品;针对个人开发绿色消费贷、绿色按揭贷、低碳信用卡、绿色理财等产品。第四,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介国际排放权及衍生品交易市场和产品,针对碳市场和排污权等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排污权综合金融服务产品等碳金融服务,面向国际碳交易市场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购/售碳代理、碳交易保函、碳资产质押授信等碳金融业务品种。随着国内碳交易试点的推进,逐步形成涵盖结算、融资、中介、资产管理的碳金融综合服务方案。第五,拓宽担保增信渠道。允许项目收益无法在债券或贷款存续期内覆盖总投资的发行人或贷款企业,仅就项目收益部分与债券本息规模差额部分提供担保;推动绿色项目采取“债贷组合”增信方式,鼓励商业银行进行债券和贷款统筹管理;积极开展“商业保险+绿色信贷”,对绿色信贷项目提供信贷保险和风险补偿;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分散绿色信贷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资金保障能力。

4、建立环境风险防控。商业银行根据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动态和风险状况,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前瞻性地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一是加强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提早预测分析环境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的苗头,对潜在环境风险较大的信贷企业应加大“环境因素导致的贷款风险溢价”分析,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向绿色发展;二是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依据“赤道原则”制定绿色信贷评估标准,运用客户绿色评级和绿色指数工具,有效测量企业和项目所面临的环境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类,相关结果可当作为评级、信贷准入退出和差别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实现对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科学量化管理,进而助力企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三是完善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效益的测算方法。银行在综合掌握贷款项目可研报告和项目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逐已判断其否符合银监会绿色信贷项目定义和相应的指标条件,只有所有定量和定性指标符合,才能归入绿色信贷分类,然后再根据绿色信贷相关制度和规定,测算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效益。四是统一绿色信贷披露口径。应统一、规范各行在社会责任报表中应披露的绿色信贷数据范围和口径,才能准确分析各行绿色信贷实施成效,通过市场监督反映各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绿色信贷工作的力度。五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为基础,环保部门、监管机构、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和商业银行间相互配合统一、兼容、可复制的环保信息系统共享平台,扩大企业环保信息覆盖面,提生共享频率,以提高环保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一个关于产业环保信息的目录,为商业银行在审核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真实有效的产业信贷参考,这样对于绿色信贷的授信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去产能过程中必然加大信贷风险,因此要对存量信贷客户进行逐个排查,对于目前尚未列入淘汰名单但市场前景不佳的企业提前退出,促使绿色改造转型升级;对已经形成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债权,要采取各种措施,如债务重组、期限调整、打包出让、现金清收、试点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措施积极化解。

5、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首先,在发展绿色信贷时,银行应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针对绿色产业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授信政策,实施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积极研究制定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信贷风险的措施和办法。针对项目贷款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现行的环境信贷法律政策与银行业务经营实际情况,编制绿色信贷业务指南、行业投向指引、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指引,梳理出客户经理可识别、易把握环境风险特征,置入融资业务流程中,从源头上防控产能过剩和污染行业的环境风险。第二,明晰绿色信贷管理责任,在贷前调查阶段,要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尽职调查及时、准确地录入、调整企业的绿色信贷分类标识;在审查审批阶段,要重点审查企业或项目环保手续的合法合规性;在贷后管理阶段,要落实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的环保风险管理,逐步理顺预警管理流程,做好环保信息的收集、分析、核实、预警,加强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消除环保风险隐患。第三,完善差别化授权管理制度。对于“两高一剩”、传统产业等高风险行业应从严信贷授权授信管理,对于风险相对较小的绿色生物产品、核电等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制造、水利项目、文化创意等新兴绿色产业领域,可适度扩大授权,提升经办行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和效率。第四、组建绿色信贷风险监控中心,即依托大数据,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模型,实现现场调查与非现场分析相结合、定量判断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对授信企业从贷前到贷后全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动态分析,可以随时利用系统中来自银行内外部的信息及时发现有关绿色信贷的风险信号。推动风控人员在信贷风险监控中,如对于重大环保违法事件和涉及企业,无需等待经办行和信贷人员上报问题,总行及时下发风险提示通知书,督导分行做好环保风险防控工作,分行核实贷款的环境风险状况,对辖内的环保违法企业整改、信贷风险及防控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监控,实现环境风险的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

6、强化绿色人才培养。一是加强专业培训,由于环境风险评估专业性强,有必要聘请外部咨询公司或环保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对于中层干部,要侧重对国家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政策、总行相关绿色信贷制度以及有关环保知识的理解力和执行力的培训;对于基层业务培训方面,要侧重对区域性特定行业知识的掌握,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培养提高信贷人员绿色信贷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处理的能力。二是借鉴外国银行的做法,广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银行信贷业务人员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成功经验,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信贷文化理念融入商业银行共同认定的价值观。三是完善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应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将员工薪酬与绿色金融绩效考核挂钩,做到权责明确,激励与约束并存,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在信贷管理中不尽职且导致信贷风险未被及时发现和控制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以严苛的问责来保证绿色信贷各项制度的不折不扣执行。四是建立聘任机制,为满足赤道原则中独立审查的要求,银行应聘请和储备一些环保专家充当外部顾问,帮助审查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评报告等相关文件,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避免因市场或技术风险造成信贷风险。此外,通过专家咨询,使经办行更早了解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便及早介入相关项目,为绿色信贷业务开展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人才保障,为建设低碳绿色银行奠定坚实基础。

[1]朱春华.践行绿色信贷.打造“环境友好型”银行.福建金融.2017(01)04-06

[2]赵巍,郑志元.经济转型下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中国内部审计.2011(07)84-85

[3]殷红.以绿色自然为抓手在去产能过程中实现产能绿化. 中国银行业.2016(05)14-16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redit at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LIAN Yu-qing
Fujian Branch,China Construction Bank,Fuzhou 350003

With the continues advancemen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ociety's emphasis on green credit is growing with tim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y of developing green credi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reform,the paper proposes that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hange management philosophy,perfect the entrance and exit system of credit,innovate green credit products,implement environmental risk monitoring,improve credit risk management,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and etc.,and thus build the commercial banks into low carbon green banks.

Supply-Side Reform,Commercial Banks,Accelerated Development,Green Credit

F832

A

连育青,男,建设银行福建分行资深风险经理,研究方向:风险管理;福建福州,350003

猜你喜欢

信贷商业银行绿色
绿色低碳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