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仓央诗热”及其原因的传播学分析

2017-03-28谭世平龙雪梅

传播与版权 2017年4期
关键词:仓央嘉诗歌文化

谭世平 龙雪梅

“仓央诗热”及其原因的传播学分析

谭世平 龙雪梅

仓央嘉措的诗歌,是21世纪初期在汉语文化圈兴起的一个全新的流行符号,是在媒体融合和文化消费快餐化的大背景下,在媒体、网民、商家及各种利益推手的共同参与下出现的一股热潮。从传播学这个全新视角考察“仓央诗热”现象,旨在从理论上较为全面、客观、深入地分析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启示。

仓央嘉措;新媒体;传播学

[作 者]谭世平,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龙雪梅,湖南科技学院广播电视学。

仓央嘉措,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宗教人物,一个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创作者,一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300多年后借助网络,他的诗歌由藏地扩散至内地、网络世界,虽然很多人对其离奇身世知之甚少,甚至有人不知道他是六世达赖喇嘛。这位寂寞的诗人,面目模糊的六世达赖喇嘛,在300多年后接受着人们的朝拜、想象以及消费。

仓央嘉措诗歌写于300多年前,进入汉语文化圈是1930年,火热期是2011年前后。1683年仓央嘉措在西藏南部“情歌之乡”门隅地区降生,1697年,在西藏布达拉宫平措大殿举行坐床典礼,成为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公元1706年因政治原因被废除达赖身份,在押解进京途中经青海湖,后于青海湖畔消失,从此身世不详。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六七十首细腻真挚的情歌,他的诗歌字字深情,句句扣人心弦,似乎汇聚着世间所有的旖旎情思;多取比兴,直抒胸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为藏族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诗风。随着仓央嘉措诗歌的广泛传播,国内的一些文人、学者开始注意并试图把这些诗歌作品翻译到汉语文化圈。1930年,于道泉教授(1901—1992)首次将仓央嘉措诗歌翻译成汉语,出版《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收录诗歌66首[1]。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藏文以外的文字介绍藏族文学的专著,受到当时国际藏学界的广泛关注。自此,仓央嘉措诗歌的译介与传播开始在藏地以外的地区流行。

一、“仓央诗热”现象

仓央嘉措诗歌的传播,在21世纪初期借助媒体的功能逐渐引发了一场“仓央诗热”的文化飓风。

2008年,《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被改名为《见或不见》被《读者》收录在第20期;2010年,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中主题曲选用了《见或不见》作为电影片尾曲。与此同时,该诗也在2011年初被收录在漫画《偷星九月天》的第十四册单行本中。同年二月,湖南卫视清穿电视剧《宫锁心玉》的片尾曲中歌词也出自这首诗……自此后,仓央嘉措诗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一时间风靡整个文化圈,引起了出版界一阵出版热潮。从诗歌、小说到学术著作以仓央嘉措署名的书籍几乎遍布中国各地书店,掀起了全民读书的潮流,并且迅速在各大网站、贴吧、论坛、个人空间等社交网络媒体上传播,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见或不见》《十诫诗》《问佛》等经典诗篇。

其一,近年来,仓央嘉措著作的出版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出版行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这9年中,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便有40多部,尤其是2011年随着电影《非诚勿扰》上映,这一年出版包括文学著作及文学衍生作品在内的著作达15部。

其二,近些年来仓央嘉措的作品不断充斥人们的视野。2002年,由仓央嘉措诗歌改编的藏族歌舞《在那东山顶上》出现在了春节晚会上。2014年以仓央嘉措情诗为缘起的歌舞剧《爱情的证悟》登上了上海剧院大舞台;被认为歌词出自仓央嘉措诗歌的歌曲《央金玛》《信徒》《那一天》《见或不见》等在各大音乐、视频网站上广为流传;很多诗歌作品被署上仓央嘉措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读者》《环球日报》等国内外知名报刊上。

其三,仓央嘉措其人其诗已然成为当下流行文化关注的“香饽饽”,很多人从仓央嘉措的诗歌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朱哲琴1997年专辑《央金玛》是由七首仓央嘉措的诗歌拼合而成,著名作曲家张千一作曲、谭晶演唱《在那东山顶上》其歌词作者署名为仓央嘉措。另外,仓央嘉措诗歌热的飓风还刮到了电影、电视剧领域。

很多与仓央嘉措有关的视频开始在网页上流行。截止到2015年4月29日,《那一天》在酷6网上点击量4.6万;《我问佛》在搜狐网上点击量虽然只有1.5万,但在凤凰视频网站上点击量高达11.2万;《十诫诗》在新浪网上的点击量为2.1万。

其四,仓央嘉措诗歌中的某些符号也成为人们向往的事物。诗歌中的“黄房子玛吉阿米”成为西藏一家藏族餐馆的招牌,成为去西藏圣地朝圣者刻意寻访,冥思流连的地方,到这里的每一位客人都可以借着墙上的壁画去缅怀那个叫仓央嘉措的诗人,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悟留在留言簿上,集结成书。拉萨街头的这所“黄房子”已经成为西藏特殊的符号了。

二、“仓央诗热”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媒介环境——新、旧媒介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网络“仓央诗热”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国际网络登陆中国后,互联网发展呈现出迅猛之势,中国网民的数量也一路飙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简称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中国网站数量为335个,网页数量为1899亿个。[2]

其一,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广泛,发布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内容、发布者身份等门槛限制。电影《非诚勿扰2》播出后,诗歌《见与不见》因其独特的意境迅速受到广大受众的热捧,网友们有感而发,创作了各式各样的仿写诗歌体。有新婚版、婚姻版、加班版、堵车版、微博版等几十种段子,这种题材被称为“见与不见体”,成为2011年开年第一网络流行语,在各大社交网站被“围观”的程度远远高于电影本身。具体内容如下:

(一)婚姻版

你嫁,或者不嫁人,你妈总在那里,忽悲忽喜;

你剩,或者不剩下,青春总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挑,或者不挑剔,货就那么几个,不增不减;

你认,或者不认命,爱情总得忘记,不舍不弃;

来剩男的怀里,或者,让剩男住进你心里;

相视,无语

观灯,脱衣。

(二)加班版

你病,或者不病倒,老板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休,或者不休假,工作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资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辞,或者不辞职,地球还是会传,不歇不停;

让我中500万,或者,让我傍个大款;

扯淡,蛋疼

淡定,悲催。

其二,网络媒体凭借其较低的准入性和交互性参与成了最有力的话语平台。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向他人传递信息,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人们通过对信息的而关注而形成网络社群。仓央嘉措诗歌爱好者可以在博客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站随意发文,也可以以“盖楼”的方式参与信息的讨论。在网站上有一个名叫“仓央嘉措吧”的贴吧,内容分为“永恒情诗、情迷诗文、布达拉宫、万世仓央、围炉夜话、西域藏雪、爱不释手”等版块,截止到2015年4月29日这些版块中共有198670个关于仓央嘉措其人其诗歌的帖子,形式多样,既有可提供学习资料的文学贴,也有用于娱乐的原创帖,其中一篇名叫“关于仓央嘉措的诗歌再次整理并汇总”的帖子下面盖楼的回复帖有725个,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中。

其三,仓央嘉措本身作为六世达赖喇嘛的活佛神性身份以及传说中的“情僧”形象是促成仓央诗歌迅速传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种复杂身份满足了消费时代大众的猎奇心理。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话语平台,能够为这种不确定性的信息提供无限的空间。因此大量或真或假的仓央嘉措诗歌在网络媒体上受到追捧,广大受众不管是出于对仓央嘉措其人的好奇还是对其诗歌的喜爱都有一种想通过他的诗歌一探究竟的愿望。

2.传统媒体对网络“仓央诗热”现象的跟进。2010年8月,珠海出版社出版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与诗》,因该书第33页诗歌《见》一文涉嫌侵权,被原作告上法庭,随着事件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参与到事件的跟踪报道中。无独有偶,2011年清宫剧《宫锁心玉》也紧跟潮流以《见或不见》作为片尾曲,随后武汉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女歌手凌晗声称自己以买下这首诗的版权,自己才是唯一可以使用这首诗的作者。后来凌晗跟《宫》的出品方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非诚勿扰2》的出品方华谊兄弟协商未果后走上了法律途径。表面上传统媒体只要报道几起文化侵权事件,但如果仔细分析,传统媒体对诗歌的报道,用大量篇幅攫取受众的关注度,达到对诗歌的变相传播。

(二)文化环境——精神生活的满足

消费主义长期以来以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流行以来,对国内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了一个十分引人深思的命题,即“透过任何一项事物的表象,它的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的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3]。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面对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婚姻等逐渐增多的社会现实早已心力交瘁。此时初次遇到仓央嘉措诗歌如同久旱逢甘霖,人们想从纯粹的、优美的情诗中寻求安慰。

2012年,首届“仓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节”在西藏错那县举办;以仓央爱情诗歌为主的歌剧《爱情的怔悟》登陆上海;甚至传出了以仓央嘉措为主角的电视剧正在筹拍的传言;网上一个叫彧木的作者写了一部《青灯下》,故事写得是在一场意外中,女主穿越回到三百年前的西藏,与雪域最大的王仓央嘉措之间的爱恨纠葛。仓央嘉措诗歌变成了多愁善感、伤春悲秋,追赶文学时尚潮流的文化小资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在这种趋势下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体异军突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文化消费。

(三)经济环境——利益推手的作用

当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符号在网络公共领域的狂欢影射到现实生活中后,传统媒体凭着敏锐的嗅觉强有力介入,使得“仓央诗热”热潮空前高涨。仓央嘉措诗歌的背后利益推手们也顺利地实现了从虚拟人气到现实财富的“软着陆”,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以诗歌《见与不见》为例,这首诗最早是由作者谈笑靖于2007年创作并首次发表于自己的博客,到2011贺岁年电影《非诚勿扰2》的播出在网上引起广泛传播后,目光敏锐的文化商人迅速介入。随后以仓央嘉措署名的《见与不见》发表于国内著名杂志《读者》,引起广大关注,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著作权的争论。一时之间与仓央嘉措有关的畅销书借以席卷之势蜂拥而来。《仓央嘉措诗传》《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与诗全集》在亚马逊网新书榜上的排名随着电影上映一周由30名以外迅速蹿升至前十名,在亚马逊同类图书中排名第6、第8。

总之,仓央嘉措诗歌热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当前媒体环境、社会文化、受众心理、商业利益等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于道泉.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M].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1930.

[2]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3]沈穷竹,汪羽旎.消费时代的“网络名人”[J].中国社会导刊,2006(7):60-62.

猜你喜欢

仓央嘉诗歌文化
诗歌不除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仓央嘉措
谁远谁近?
诗歌岛·八面来风
如果拥抱只有一次
见与不见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