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高校学报编校质量

2017-03-28

传播与版权 2017年4期
关键词:编校学报稿件

王 奕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高校学报编校质量

王 奕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要在竞争激烈的众多期刊中站稳脚跟,只能在质量上不断精益求精,利用网络新技术,构建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做好“互联网+”时代编辑流程的更新,即在传统编辑流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网络数字化新技术,装备各种新型编校软件。另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做好编辑人员业务能力的更新,即通过思想、知识、制度、服务等方面的优化建设,提升编辑人员的全面素质,从而实现高校学报整体编校质量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校质量

[作 者]王奕,硕士,高级讲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期刊部。

一、引言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竞相与之结合,进入“互联网+”时代。出版业也开始经历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出版到与网络结合的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发展,各类网络期刊、App杂志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读者。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本身受众特殊,在数字化出版的冲击与挑战中,唯有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大力提升学报编校质量,打造学术精品,促进学报“走出去”,方能保持学报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编校质量是高校学报的立足之本,必须视质量为生命。编校质量一直是困扰出版界的难题,“无错不成书”成了编校质量问题的真实写照。如何提升编校质量,出版业界、学界从多角度研究了其具体措施,但从利用网络新技术这一视角探讨的研究成果还不太多。鉴于此,本文将从利用网络新技术的角度,构建一种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探讨在“互联网+”时代,更新编辑流程,更新编辑人员业务能力,以提升高校学报编校质量。

二、更新“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流程

如今,互联网应用及数字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高校学报的出版也不应固守旧有的方式,必须紧跟技术发展形势,做好“互联网+”时代编辑流程的更新,即在传统编辑流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网络数字化新技术。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流程大多数环节已实现“无纸化”,除“校对”外,其他环节几乎都已更新为在电脑、手机上操作。

(一)“互联网+”时代的稿件选稿

稿源质量是影响学报质量的根本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要提高学报质量就必须抓好源头,选稿就是提升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第一关。高校学报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多刊发学术界、理论界研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论文,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学术质量。如何在众多的稿件中粗略选出既具备一定学术水准,又具备一定新意的优质学术论文,这就要考究编辑是否慧眼识珠了。在“互联网+”时代对稿件的选择,高校学报编辑可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的便利,拓展原有的选稿方式。一方面,编辑要从宏观上对稿件进行筛选,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随时了解当前各学科研究热点以及学校科研工作的动态,从而淘汰非前沿性的、重复性的稿件,多视角审视论文,力求稿件内容的多层次性,以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要。例如,编辑将论文题目或关键词在百度、谷歌、Yahoo等网络搜索引擎中进行检索,还可利用CNKI(中国知网)、维普、SCI(科学引文索引)等国内外知名期刊数据库,根据其检索结果显示的相关文章的数量与时间,就能较准确地判断该论文探讨的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问题,研究视角是否新颖。另一方面,编辑要利用网络优势,主动争取高质量稿件,如通过学报网站平台、邮件、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与校内专家、学术带头人以及校外专家、作者建立密切联系,进行交流、约稿、组稿;对每期论文进行评优奖励,并在网站上展示,鼓励优质论文在学报发表。

(二)“互联网+”时代的稿件审稿

目前高校学报的审稿大多采用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编辑初审是指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査和评价,以决定是退稿、返回修改,或是送专家评审。所以,编辑初审是期刊把握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防线。编辑初审要对稿件严格把关,要注意稿件的研究内容、政治思想以及稿件的创新性,尤其是要杜绝抄袭以及弄虚作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互联网+”时代给学术造假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人们可以在网上下载各类信息甚至学术论文,并复制粘贴,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类事件屡见不鲜,仅靠人工是难以甄别的,而现在的网络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编辑可利用国内的“中国知网”“维普检测”“万方检测”,国外的Turnitin、CrossCheck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拟选用的稿件进行检测,淘汰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投稿,鼓励原创稿件。初审合格的稿件可通过学报的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及电子邮件发送给专家审稿,再返主编终审,这一过程在电脑上的操作早已普及,而目前一部分高校学报已率先开发研制了各自的手机版在线投稿审稿系统App,通过手机也能实现专家审稿以及意见反馈,极大地便利了编辑、专家、作者之间的即时沟通。这对于审稿环节来说,大大缩短了以往纸质稿件外送、取回的周期,也提高了整个编辑流程的效率。

(三)“互联网+”时代的稿件编辑

稿件编辑加工是编辑流程中直接影响高校学报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最能考验学报编辑的文字功底与责任心的环节。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编辑既要优化文章的篇章结构,合理调整、增删其基本内容;又要对稿件字斟句酌,修改其中的文字、语法、逻辑等错误;还要认真核实数据、引文、参考文献等信息。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环节的任务已大大减轻了。Microsoft Office Word是最流行的文字处理程序,高校学报编辑通常都用它编辑稿件,其文件编辑功能优势显著,无论是排版、设置页面格式、调整文档结构,还是修改段落、字词句,都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比如,编辑运用Word的搜索替换功能可以快速改正稿件中重复多发的错误,能节省大量时间。至于核实信息这一方面,这在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是难以实现的,高校学报编辑一般每人要负责几个学科的论文编辑,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规范表达,也不可能去图书馆把相关的每一篇原文都找出来核对。而现在,编辑可以借助网络查询各类期刊数据库,或是查阅网络搜索引擎,找出论文涉及的相关内容或文献,从而辨别文章里引用的数据、引文等信息是否准确;某一项表达是否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某一个看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网络化加工文稿为编辑简化了大量烦琐的查阅、核对等任务,能腾出更多时间,更集中精力地考虑稿件的修改润色,精雕细琢,从技术上提升稿件质量。

(四)“互联网+”时代的稿件校对

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成书编校质量。[1]由于岗位人数原因,高校学报大多没有专职的校对人员,多数实行的仍是“编校合一”制度,编辑既要修改加工,又要负责校对,常常会因对相关专业的熟悉程度、校对经验是否丰富,态度是否细致认真等诸多因素而难以避免差错,例如在编辑环节中由于疏忽而出现别字、漏字、重复等问题,却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干扰以致校对时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结合使用多种校对方法,能帮助编辑最大化地降低差错率。首先,编辑可以利用Word程序自带的校对功能,先过滤一遍稿件中的差错。编辑打开Word的“拼写与语法”界面,通过设置“自动更正选项”“键入时检查语法”“编辑选项”等功能,Word就能自动校对稿件中的别字、语法等错误,还能一一标识出来并询问是否修改。其次,编辑可以利用专业的校对软件,如“黑马校对”“方正金山中文校对”等。“黑马校对”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占有率最高、实用性最强的专业校对软件,具有强大的查错能力,能够精确校对政治性问题(领导人姓名、职务、排序,台湾问题,敏感词语等)、中文(错别字、少字、多字、词语搭配和部分语法语义、异形词和繁体字、曾用词、知识性错误、人名、地名等)、英文(拼写、标点、从句等)、数字、科技计量单位等各种错误。当然,这些新技术的利用只是人工校对的辅助手段,因为相较于电子阅读,纸质阅读能令人更投入到阅读中,更适合“校对”这一工作的需要,所以校样仍是传统的纸质文稿。高校学报普遍的校对程序为编辑一校、二校、编辑互校、主编通读、印前审读等,通过反复多次校对,尽力减少差错。越来越多的期刊意识到作者参与编校的重要性,且在“互联网+”时代,作者自校也非常容易,发个邮件就可以实现了。作者可以参与稿件编校的整个过程[2],多次核准编辑的编校内容,通过编辑与作者的共同努力,优化文章质量。

三、更新“互联网+”时代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

网络数字化的编辑流程大大优化了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条件,是学报质量提升的基础“硬实力”;要切实提高学报质量,还要在“软实力”方面下功夫,即更新“互联网+”时代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

(一)从思想上更新,树立严格的编校质量观

观念指导行动,树立正确的编校质量观,坚守编辑职业道德,是保证和提高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前提条件。[3]虽然高校学报的受众面较狭窄,但是这一特殊读者群体普遍都具备高学历、高素质,因而对学报质量的要求也是高标准的,而且学报每年还要接受期刊质量评估,所以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者,面对“互联网+”时代竞争激烈、各出奇招的众多期刊,高校学报唯有不断提升质量、打造精品,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学报要从思想上重视,上下一致,培养精品意识,提高编辑人员责任心,恪守编辑职业道德。高校学报可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对编辑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大正能量的宣传,比如集体研讨学习出版业相关规章制度、对网络上报道的某些有关编辑的负面消息进行讨论、与办刊质量较高的学报进行座谈、学习优秀编辑先进事迹等,还可以让编辑自己浏览网上最新的出版规定等信息,通过思想上的更新,树立严格的编校质量观。

(二)从知识上更新,加强编辑的全面素质教育

高校学报的编校主体是编辑人员,对实现编校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高校学报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学报应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学报要注重对现有编辑人员的全面素质教育,提升编辑的各方面能力。其一,学报要鼓励编辑参加各类编辑业务培训、编校技能大赛、学历提升学习,通过这些专业培训、比赛以及学习,可以促进编辑自身专业知识与编校技能的提升。其二,学报可充分利用本校或其他高校资源,组织科研课题申报、邀请专家讲座、参与学术研究、参加学术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编辑的学术水平。其三,编辑可通过报纸、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种媒介,查阅各类信息,把握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研究热点与重点。其四,学报还要鼓励编辑进行多学科多途径的继续教育学习,尤其是要学习数字化新技术,如编辑可以自己下载课件学习、阅读网上相关信息或书籍、观看学习视频、参加网上培训班等,不断更新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学报版本多样化及国际化的需要。

(三)从制度上更新,建设保障编校质量的管理机制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是提高学报编校质量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学报要建立对个人才能、技能方面的激励机制,如对个人评优、评职、参赛、发表论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给予一定奖励,以吸引优秀人才,增强凝聚力,稳定学报编辑队伍。另一方面,学报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编校质量相关的奖惩细则,建设全程质量把关监督制度,对编校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职责权限制订出具体的标准及操作程序。[3]学报可以参照对图书质量保障颁布的规定,如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和三校一读制度等,制订详细的责任人负责制、监督制、质量抽检制等制度,谁出的差错谁负责,谁没有差错谁获奖,做到奖惩分明,有据可依,有错必罚,有优必奖。编校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环环相扣,贯彻落实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提升。

(四)从服务上更新,增加多途径的沟通互动方式

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学术平台,也是服务于高校、读者、作者以及社会的交流“窗口”。要发挥好这一“窗口”的服务功能,就要增加多途径的沟通互动方式,接受各方意见、建议与监督,持续提升学报编校质量。编辑要更新服务意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受众互动交流。除了电话、邮件这些常用的联系方式以外,编辑可以用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将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添加为微信、QQ好友,甚或建立微信群、QQ群,大家可以随意交流讨论,或向学报提出意见或建议,或进行某一个学术问题的探讨,或是公布组稿计划。编辑还可以用电脑“在线投稿审稿”系统或手机版App跟受众交流,该系统能使编辑、作者及时看到专家的审稿意见并能随时反馈给专家,多方沟通毫无障碍;作者、读者可以通过“在线留言”或“在线咨询”与编辑交流,提出意见或建议,促进学报质量提升。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学报要在竞争激烈的众多期刊中站稳脚跟,只能在质量上不断精益求精,以学术精品吸引人,以编校质量打动人。数字化出版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术期刊的生产方式,高校学报也应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新技术,构建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编校质量控制模式。一方面,学报要做好“互联网+”时代编辑流程的更新,打造编校质量控制的“硬实力”,即在传统编辑流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网络数字化新技术,装备各种新型编校软件。另一方面,学报要做好编辑人员业务能力的更新,加强“软实力”建设,即通过思想、知识、制度、服务等方面的优化建设,提升编辑人员的全面素质,从而实现高校学报整体编校质量的提升。

[1]黄维佳,杨越朝,周晓洲.也谈“校对编辑化”[J].出版参考,2015(10):14-15.

[2]王晓珍.作者全程参与的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控制[J].科技与出版,2016(5):53-56.

[3]刘苏华.出版社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构建[J].现代出版,2013(2):57-60.

猜你喜欢

编校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