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价值初探
2017-03-28丁辉
丁 辉
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价值初探
丁 辉
以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分析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价值,结合主旋律电影的部分代表性影片的内容具体分析,以期有助于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以及实现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价值。
主旋律电影;政治传播;意识形态;政治传播效果
2016年,一部改编自“湄公河惨案”的主旋律范畴内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票房突破了10亿元人民币。近些年来一部分制作精良的“主旋律电影”本不符合市场预期,却能够突破“粉丝电影”的怪圈,取得票房上的回报,这种“意外”一定意义上是我们社会文化心理症候的有力表现。主旋律电影的层出不穷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传播价值有关,是我们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当中不断努力去取得领导权、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
一、主旋律电影的概述
(一)主旋律电影的概念界定
“主旋律”电影主要是指反映我国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作品。以往,人们对于主旋律电影刻板印象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题材上是献礼片、记录大事件的影片;二是内容上多是塑造典型模范人物;三是国家往往是出于宣传的目的,运作机制上由官方力量出资的影片。随着时代变化主旋律电影在保留其传统的精神文化内核的同时扩大了包含范围。市场运作的电影公司也开始参与制作,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属性开始显现,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冯小刚的《集结号》。很多香港导演也纷纷北上投身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从而也诞生了一些兼具票房与口碑的新主旋律电影:如陈德森的《十月围城》、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等。
(二)政治传播的概念界定
政治与传播两个概念的结合,由于两者的开放性所以对于政治传播的概念界定存在很大的困难。我国的政治传播学者邵培仁教授在其《政治传播学》中给出的定义是:“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活动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2]
二、主旋律电影与政治传播的关联性
(一)主旋律电影有政治传播的传播符号
大众媒介作为政治传播重要的“渠道”,是传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电影的视听元素往往包括“能指”与“所指”。符号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大众传播媒介给受众带来了各种政治符号。主旋律电影当中时常会出现国旗、军旗、纪念碑等镜头来辅助叙事,这些富有意义的镜头符号都属于政治象征。政治象征是指:“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意义和意义的表现是其基本形式要素,而意义的政治性是其本质。政治象征具有表现的情感性、神圣性和意义的模糊性、争议性和变化性。”[3]在香港导演彭顺所拍摄的纪念抗美援朝65周年的影片《我的战争》中,最后一个摇镜头后接上一个画面为五星红旗在天空飘扬的固定镜头。五星红旗在这里便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本身就有革命、团结等象征意义,配合电影最后的一段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为共和国英勇献身的是前辈。”导演成功地运用镜头语言完成了政治符号的象征意义。
(二)主旋律电影帮助政治传播实现其职能
主旋律电影所传达给观众的政治信息与传统政治宣传的内容是高度统一的。观众在进行视听享受的同时,电影通过它的“通感”和“唤询”等方式在潜移默化当中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感化观众。例如主旋律电影会利用牺牲来有效的唤询个人与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制。观众也许会对战争、对革命、对主义有所反感,然而对于在革命当中牺牲的英雄却是能够油然产生尊敬之情。由此,战争片的创作者会不遗余力地渲染战场上的惨烈情形和一位位心甘情愿为了国家利益牺牲的无名英雄。
电影《我的战争》中,九连长刘北川在牺牲前与九连司号员张洛川之间有如下一段对话,刘问:“今天我们做的事情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张回答道:“一定会有人记得。”导演安排这段对话的用意,不排除是在暗示观众也要记得这些为国家牺牲的人。通过主旋律电影表达历史不会忘记这些牺牲的人,可以给这些牺牲的人提供意识形态上被铭记的历史。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能对观众政治思想意识、素养、行动上产生影响就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传播效果。
1.塑造(国家、解放军、党员等)形象。主旋律电影自从市场化后便不断地进行尝试与变革,首先在形象塑造上抛弃以往英雄人物“高、大、全”的设定。新主旋律电影有意识地去政治化,例如影片的主人公会有感情戏会有个人的欲望动机,来完成其市场意识的隐形书写。《湄公河行动》的主人公之一的潜伏情报员方新武,他走上缉毒的道路就是由于他的女朋友因为吸毒而自杀,并且他在找到毒贩的时候却反常态的非理性的直接选择了将毒贩枪毙。影片中的方新武有着一名优秀卧底警察在常年高压环境下的正义、机智与勇敢,但是他又有普通人会有的内心的仇恨与冲动,但真是这种不完美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缉毒警察形象,不是扁平的脸谱化的人。
从电影的叙事框架来说,《湄公河行动》整部电影出发点就是为了在“湄公河惨案中”丧生的13名中国船员讨回公道,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观众在观影的过程当中看着我们的缉毒警察英勇无畏打击毒贩、为了人民的尊严国家政府部门积极行动最后惨案得以沉冤昭雪。传播的效果是好的:观众会肯定我们的国家所做的努力,尊重国家缉毒警察这一群体,信任我们的国家部门,甚至会激发人们自发的参与禁毒活动,从而成功地塑造了我们国家、政府部门、警察的形象。
2.塑造和改善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主旋律电影有益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我国一直以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官方的层面我们拥有“核心价值观”,而民间电影评论当中我们有“主流价值观”。从“核心价值观”到“主流价值观”不过是为了促进政治传播的新修辞。而主旋律电影是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主力,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内容很好的对应了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中国丰富的革命史与社会主义取得的艰辛历程给予了主旋律电影丰富的创作素材。而我们的媒体的社会责任就包括弘扬主流价值观。主旋律电影不再是从外部的意识形态灌输,而是传播主流的价值,之所以主流是由于得到了大众普遍的认同。包括创作者与演员在内的由衷地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这也是很多明星在一些主旋律电影中能够放弃一定的商业利益来零片酬的积极参演的原因。
(三)主旋律电影推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一般而言,政治学家将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人们学习政治信念及价值的,而且经由此学习过程,这些信念及态度得以一代传给一代”。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塑造成员之政治意识的过程。借由正式的或者是非正式的学习管道,政治社会化形成了人们的政治价值观与特定的习惯。[4]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使用与满足进行解释就是受众具有认知的(知晓、获取知识)、情感的(对相关群体的评价,体制认同、公共事务参与的兴趣)的需求,而主旋律电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这些需求。
从受众自身来说,受众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观察形成政治取向、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从主旋律电影的主人公身上看到爱国主义、信仰的力量,从战争事件中反思等,增强对我们的党和政府的政治情感,可以说主旋律电影对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和继承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是青少年的早期社会化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我国的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会统一组织学生去观看主旋律电影。
三、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价值实现途径的建议
(一)向市场学习,丰富影片叙事
分析近些年我国取得成功的主旋律电影叙事类型,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在向市场学习的痕迹。2016年电影《湄公河行动》不难从中看到香港警匪片的英姿;2015年吴京的3D动作片《战狼》塑造的特种以兵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与爱国主义有机融合;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传奇的故事,看得到徐克武侠片的影子;2009年的《风声》则是借助悬疑片的外壳,讲述了惊心动魄的间谍故事,成功塑造了忠贞不屈的共产党员形象等。这些主旋律影片吸取了市场大片的经验,加入了警匪片、动作片、武侠片、悬疑片等类型片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借助各类型片的优势达成自身的传播诉求。
(二)去事迹化,挖掘细节
创作者会将原有的主旋律文本中添加或者是挖掘商业元素如爱情戏来颠覆或削弱人物原本的事迹化的框架。电影《云水谣》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一部爱情电影,巧妙地把故事背景放置到了60年代动荡的历史画卷之中,台海风云变幻、朝鲜战争牵动着主人公的命运,不变的一直都是那份纯真美好的感情,至死不渝令人动容。没有惨烈战争场面的渲染,而是小家庭的悲欢离合的细节,小中见大;没有什么重大的事迹,却感受得到主人公的爱国之情、人间之爱,激发了人们对两岸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渴望。
(三)视角合理创新
2016年12月口碑最好的进口电影当属《血战钢锯岭》,影片丝毫不避讳战争场面的血肉横飞,人们通过此片重新找到了对战争片失去的热情。一部算上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却没有从正义的必然性出发,而是讨论宗教信仰与战争的冲突。真实的事件改编,却发掘出来了故事的新意。而当年陆川的电影《南京!南京!》在影片的视角选择上做出了自己的创新,收获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影片是从一个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进行讲述,作为一种“他者”眼中的叙事会给观众带来间离、与陌生化的效果。但是从一个作为侵略者的视角去看那场战争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所以在今后创作者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既要创新视角,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
四、结语
每年可以划归到主旋律电影范围的电影有很多,政治传播的主体包括了政府出资市场化运营的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以及地方宣传机构的献礼片,而真正激起市场的水花、大众熟知的并不多。一部主旋律影片的成功很容易就引来媒体的一片欢欣鼓舞,学界的争相研究。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政治传播,我们要找寻其传播的规律,扩大政治传播的正面效果。主旋律电影能够放下身段在向市场学习丰富影片叙事,去事迹化、挖掘细节,视角选择等方面改进的话,也许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传播。
[1]彭芸.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66:45.
[2]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25.
[3]马敏.政治象征:概念、结构和特征的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4(6):26-30.
[4]周继祥.政治学:21世纪的观点[M].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154.
[作 者]丁辉,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