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及效益探究
2017-03-28青岛市黄岛区市政公用管理办公室迟宏
青岛市黄岛区市政公用管理办公室 迟宏
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及效益探究
青岛市黄岛区市政公用管理办公室 迟宏
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了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快速扩张的城市群往往对原本的水生态造成破坏,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北方,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匮乏。在这一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城市环境、水质,还能调节城市气候,带来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XX社区为例,以点带面,对海绵城市效益进行了分析,为海绵城市在城市管理系统的推广建设提供借鉴。
海绵城市 建设机制 效益探究
一、海绵城市优势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完整的城市水网收集、排泄系统来对城市住宅和商业区的地表径流进行收集、转移,保障城市水资源供给。城市治理部门往往采用构建灰色基础设施的方式实现以上目标,在建设之初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灰色基础设施并没有考虑到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投资和长期运营成本巨大。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兴起,水资源管理原则逐渐向减少地表径流,收集并充分利用小股水资源倾斜。海绵城市所采用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渗透、截止、储存各类水资源,使城市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各类低强度开发措施,真正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构建途径
构建海绵城市,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保护原则,海绵城市的构建过程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第二,恢复原则,海绵城市构建过程要对水环境、自然环境进行适当修复。第三,低影响开发原则。通过采用低成本开发方式,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将“水利工程”转变为“生态水控制”,促进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充分利用。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一)保护和恢复生态水系统
首先,采用多维度、多因素的方法建立生态水资源识别体系,对生态地块进行筛选,识别,对湿地、河流、湖泊、草原、基本农田建立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第二,重视建设蓝色生态网络体系,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将城市水资源作为战略储备。通过优化地表、地下水循环系统,构建交互式城市水循环空间。
(二)整合规划方案,从源头开展水资源利用规划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现有的汇水系统整合问题,利用紧凑型、扁平化的发展模式,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
(三)注重原始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
对山林、湖泊、水系等水资源敏感地带进行重点保护,注重自然生态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平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预留生态用地,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保护体系。
(四)构建低影响持水系统
在地表径流控制手段中将以往的集中控制转变为分散的,多源头的控制方式,通过构建低影响持水系统,将持水系统对自然生态的干预降到最小,通过该系统的构建,控制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同时补充城市地下水蓄水量,预防城市干旱。
三、海绵城市效益分析
青岛西海岸新区XX社区建于2009年,占地16平方公里,社区内采用传统的沥青路面铺装,并配套建设有典型的排水设施,结合XX社区砂石地为主的区域土质特征,设计之初提出利用可渗透的沥青路面、社区人行道设置渗水层等技术措施。通过8年的运行,发现尽管建设海绵城市所需的可渗透沥青路面、设置多出渗水层等工序相较传统方式成本高,但是XX社区通过引进工程控制手段,降低了现场清理费用,后期的防腐、排水费用也有结余,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建设手段的XX社区相较之前年均可节约费用30万元。
XX社区于2010年构建起占地面积40亩的大型超市,设计师采用了海绵城市的构建理念来对该社区超市进行设计,通过可渗水沥青、屋顶径流雨水存储设备、城市地下砾石湿地等设计方案,来对地表径流进行控制,构建的可渗水路面面积约28亩,是西海岸新区最大的可渗水沥青路面,可渗水沥青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传统金属古力盖等设施的投入,最终相较于传统社区建设,XX海绵社区项目在土方工程和径流管理两方面总共节省162万元。
四、结束语
国家“海绵城市”概念方兴未艾,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改变城市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日益重要,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控制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含量具有良好效果,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来辅助现代化城市治理,不仅能够创建更好的人居环境,更能够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1]夏军,翟金良,占车生.我国水资源研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5,26(9)